大学选修课“植物系统学”教学方法探讨

2022-04-11 08:54:57 | 浏览次数:

【摘要】“植物系统学”是生命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作为植物学的延伸课程在众多设立生物学专业的学校开展教学。本文从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选修课主动学习兴趣、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方式等方面对该门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系统学  教学趣味性  教学内容  考核方式

【Abstract】Plant systematics is a professional optional course of Life Sciences specialty. As an extension of the Botany course, it is carried out in many universities setting up Biology major. For the purposes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following aspects of eiching teaching content, enhancing teaching methods, inspir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ways of evaluation, were explor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essay.

【Key words】Plant systematics; Teaching with pleasure; Teaching content; Assessmen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1-02

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中国约有5万种,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的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入手。 对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是人类认知自然界的一种方法。植物系统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和进化发展的学科,可以说是进行植物研究的第一步。系统学(systematics)一词最早由Linnaeus提出,随后,在Smith和Nuttall等人的著作中,系统植物学(systematics botany)作为一门学科被正式提了出来[1]。早期的植物分类学主要是依靠形态性状、地理分布来构建可能反映植物间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2]。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现代植物系统学包含了对植物物种和种下多样性的发现、描述和解释,以及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是一门研究植物多样性的科学[2]。

植物系统学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选修课程在很多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在大学教育的整体大环境中,目前大部分选修课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必修课选择性逃课,选修课必须逃课”的教学潜规则也日益盛行。在学生的眼中,选修课教育很鸡肋,总觉得选了浪费时间,不选又凑不够学分拿学位。因此,学生会尽量选择期末好通过、老师不点名的课程去学习。大学生对课程选择的意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还表现在对选修课选择的日趋单一,只想选修与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而那些可以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往往被他们忽视。久而久之,学生上课是为了应付,老师上课也失去了激情,逐渐陷入一个教学不相长的恶性循环。原本为了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空间的目的而开设的选修课,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似乎也与高校想要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初衷相悖,这在高等教育中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异常严峻的问题。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学术氛围自由,多种思想学说在高校交流并存,多元化的课程能够扩充大学生自身知识面,引导学生用新视角去看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普通高校都无一例外的开设有选修课。笔者以承担的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植物系统学”的教学为例,从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适于该门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完善教师授课方式

科技发展永不止步,植物系统学的新概念、新信息、新理论也是层出不穷,要结合当下国际研究流行前沿、热点知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许多教师以为备课和做教案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有的只在第一次上课之前认真准备教案和制作课件,之后每年沿用之前的教案而几乎不做更新。殊不知,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的疏忽或偷懒使得其讲课内容老套而缺乏新意,久而久之,这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就没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学生甚至可以借鉴选修过这门课程的学长们的课件而不再认真听课,这势必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下降,也就不难理解在选修课堂上缺勤、迟到早退、开小差等现象频繁出现而不得改善。教师在追究学生不认真学习的责任同时,也应该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不断完善。例如,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信息科学的发展,尤其是DNA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系统发育重建已经成为系统学研究的一个新手段[3]。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手段穿插到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不断完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听讲。

至于讲课内容,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兴趣,根据选修课特征,笔者建议可结合校园环境或季节变化,结合身边的事物举实例,讲解课本知识。笔者以讲解被子植物门蔷薇科植物的特征为例。首先,理论知识是基础,要先讲解清楚,我们向学生介绍蔷薇科植物的主要特征:1.叶互生,长有托叶。2.花两性,整齐;花托凸隆或凹陷,花部呈5基数,轮状排列,花被与雄蕊常结合成花筒;子房上位。3.种子无胚乳。4.常分为四个亚科: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苹果亚科和李亚科。但是就依据这些主要特征,就能轻松分辨出蔷薇科各代表植物了吗?学生们常课后私下和我交流,在教学楼周围开放的是什么花?如他们常常分辨不清作为李亚科的代表植物樱花、李花、桃花、梅花、杏花,以及作为苹果亚科的代表植物梨花。因为这些代表植物开花时间相近,花型相似,确实容易混淆。这个问题既贴近生活,接地气,又与课程内容非常贴切。因此我们在讲解了蔷薇科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接着向学生们介绍各个花的具体特征。首先,笔者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樱李梨,花梗长;桃杏梅,贴枝长。大家只要念一下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就把这六种花根据是否有花梗,是否贴枝生长而分成了两类。接着,再具体看。樱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花瓣有豁口,叶子边缘具有细小的锯齿,树干上有横纹。李花,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花蕊、花瓣、叶子都细细小小。梨花,花药颜色深,开花的时候通常已长出较大的叶片。梨花与李花的区别在于梨花更大,更丰满,而它与白色樱花的区别在于花瓣没有豁口。桃花的显著特征就是花朵没有香味,开花时,已经长出绿叶,没有花梗,花朵直接开在枝干上,花朵颜色鲜艳而粉嫩。说到梅花,古人有句诗句云“梅花香自苦寒来”,由此可见,梅花开花时有着浓浓的香味,而且在天气较冷时候开放,因此梅花的开花时间最早,大概在冬季12月至次年的1、2月之间,开花时,花朵比较饱满,圆圆硬硬的。至于杏花,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颜色较深的花萼,且通常花萼外翻,单朵开放在枝条上,和梅花略像,但花期略晚。最后,笔者会根据这些特征,收集校园中的植物实例照片,加深学生印象。相信,通过这样从宏观介绍到微观实例分析,学生们以后一定可以轻松自在的亲近大自然,准确分辨此类蔷薇科植物。

二、从讲清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植物系统学作为植物学的延伸课程,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很多,许多在植物学课程中不是重点讲述的概念,到了植物系统学这门课程中就成了主要概念,例如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花程式,花图式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但又是学习这门课的基础。因此在系统讲述这门课程之前,就应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介绍基础理论,让学生理解清楚。授课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首先自己要对各种基本概念有深入理解,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才能把课程的基本原理、基础概念讲解透彻[4]。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可以作比较分析讲解。例如,在讲解导管、筛管类型,花粉外壁超微结构和萌发孔类型等在植物系统学上有重要进化意义但又比较抽象容易混淆的性状,笔者在授课解释时就会注意讲解尽量详细,深入浅出,并可以结合科研实际中拍摄的亚细胞结构照片或激光共聚焦显微照片进行生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再比如,比较clambering(攀援,但无特殊附着结构)和climbing(攀援,但有卷须、叶柄、不定根等附着结构),以及prostrate(匍匐,但节上无根)、repent(匍匐,但节上有根)、decumbent(匍匐上行)等词的用法,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花部结构时,有一组特别容易混淆的词汇,笔者在讲课时也特别注意结合例子来解释。Connate(同类结构合生,如雄蕊与雌蕊),adnate(不同类结构合生,如雄蕊与花瓣),coherent(同类结构部分或不完全合生),adherent(不同类结构部分或不完全合生),distinct(同类结构离生),free(不同类结构离生)等[1]。将这些词集中在一起讲解,则通俗易懂而不再混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的讲解,学生只有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在实践中(例如野外实习)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

三、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增加选修课堂教学趣味性

其实,对于选修课,学生更应有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因为选修课,顾名思义, 是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课程,不同于必修课的强制性,在这门课上,有学生的兴趣点,或是有特别想关注的内容。如果任课教师能把这一积极因素利用好,那么学生就不用抱着挣学分、消磨时间等消极的态度来课堂,反而表现出的是一种想学、要学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一篇好的科研论文可以写得像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同样的,一节好的植物系统学课程也可以讲得像故事一样吸引学生。笔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遇到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讲述,通常围绕一个教学主题,用类似讲故事的方法,以前后衔接的问题引出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尽可能把每节课,不同章节的课,甚至相关植物学其他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帮助他们全面理解而不至于只局限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例如,在讲解植物分类章节时,通常会先从学校四季栽种的植物或是当下热门的家庭绿植为引子,逐步深入介绍该类植物所属的纲目科属的分类学特征,并引申到该类其他代表性植物。例如在介绍景天酸科植物时,我们会以当下很受欢迎的多肉类植物为例,结合不同多肉植物的实物或照片,介绍该类植物的特征、习性,以及种植注意事项。因为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从一个熟悉的主题出发,讲解、提问、引申、循序深入的授课方式,不仅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能变教师灌输式讲解为启发式讲解,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过程还缓解了他们上课效率低,易疲倦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上课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的学习精神。

四、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传统的选修课程考核方式通常是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知识追求的积极性,通常到学期末出现密集死记硬背、强化短时记忆,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往往不到位。也有的考核以交学期课程论文为主,这种方式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现代教学中,学生常常是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几篇文章,不经自己的消化理解就东拼西凑组装在一起,通常不是前后逻辑存在错误,就是相互之间重复撞车的很多。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1.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进展适时的抛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请同学踊跃作答,或者随机抽点同学回答,这样既知道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理解和反馈情况,又间接的达到了了解上课出勤率的目的。2.布置一次课外作业作为期中考核。题目要能体现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板的照抄书本寻找答案。例如可结合校园环境或当时所处的季节,让学生拍摄校园中某一门植物的照片,作出特征介绍。或是给出一些植物的典型特征,让学生去搜寻校园中符合这些特征的植物,并判断它们属于哪一门。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独立思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3.学期末的理论考核。考点分布基本覆盖所学各章节内容,重点教学章节内容可多涉及一些。设立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不能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的考题,这样出题虽增加了教师阅卷难度和工作量,但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客观的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效的,也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综上三种方式,笔者给出学生的综合总评成绩,通过多样化的成绩评定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夯实了基础理论知识,又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不断创新。这样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教学,又有娱乐。考核不是最终目的,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为选修课也可以内容精彩,让教师变死板讲课为不断探索,丰富教学内容,这些才是通过考核促进上好选修课的真正目的。

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植物系统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这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之处,随着植物学大学科和相关分支学科的迅猛发展,植物系统学的改革探索也必须跟上。这些经验也可以引申到为大学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些教学改革启示。一己之力不如大家共同努力,也希望各位同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修正,互相交流,使大学选修课不再是一门被学生忽视、被用来凑学分、单纯满足毕业要求的课程,希望选修课能成为学生学到知识,教师提升自我的一门专业辅助课程,使大学选修教育课堂更加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Michael G.Simpson,Plant systematics [M].2nd Ed.2011.

[2]Walter S.Judd, Plant systematics,a phylogenetic approach[M].3rd Ed, 2012.

[3]古尔恰兰·辛格编著,植物系统分类学——综合理论及方法 [M].2008.

[4]苗永旺,刘学洪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2:107-110.

作者简介:

高志萍(1982-),女,江苏常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推荐访问: 选修课 教学方法 探讨 植物 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