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法,,导之以路

2022-04-10 10:16:42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切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使学生准确、迅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关键词:阅读;文章;切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4)06-0088-01

所谓切点,就是在解读现代文的过程中,确定一篇文章从什么地方入手,从什么问题开始分析,便于使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我们把“切入”文章的这一点,作为分析、解读文章的突破口,称之为切点。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结构、脉络一目了然,才能为学生寻找一条解读现代文的捷径,以一当十,以点带面,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现代阅读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现代文各种不同的文体的特征,我们大致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寻找切点。

一、把文章的组材特点作为切点

如夏衍的《包身工》,因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加之与学生在时间、生活领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感觉无从下手。经过认真研究,虽然本文材料丰富,但并没有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是来用什么方法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的呢?以此作为切点,请看如下图示:

以包身工一天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

以时间为顺序

以順叙为主

补叙插叙插叙

①清晨起身 ---------→ ②早餐----------→ ③上工-----------→

包身工来历、身份 包身工制度产生 包身工制度发展、趋势

也就是作者选取最有代表意义的三个典型场面之后,又在其间穿插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发展及趋势等,用来缝合三大块内容,使读者在准确地了解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同时,又进一步认清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二、根据文中明示的线索性词语或句子切点

一篇好文章,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章的材料与材料、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能够找到缝合材料与段落的蛛丝马迹,也就是明示的线索性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为我们寻找切点、分析文章提供了思路,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很快就能顺藤摸瓜,理清各部分的结构、脉络。

如学习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内容极其丰富,革命实践范围十分广泛,恩格斯却用很短的篇幅进行了全面而扼要的论述,全文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联系紧密,为我们寻找本文的切点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工程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每段的起始句。如第四段起始句“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一个“还”字,就提醒我们在面前还应能找到一个马克思的发现。第五段的起始句“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两个发现”又一次印证了上述的分析。第六段起始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说明以上两个发现时从科学的角度阐述的,那么自然会引起读者思考,马克思还有其它方面的贡献吗?第七自然段的起始句,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行文至此,下面要阐明的就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贡献了。

这样一分析,本文内容、脉络便一目了然,加上开头、结尾,便形成了一篇结构谨严的文章。如此看来,许多文章以明示的线索性句子为切点,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把某些文章的标题作为切点

如《眼睛与仿生学》,标题是个并列短语,“眼睛”和“仿生学”之间,用了一个“与”字,把两者连接起来,表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就给我们以提示,如能分析清眼睛的情况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仿生学意义,也就能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了。所以,以此为切点,先研究一般眼睛,后研究复眼,清理了一般眼睛与复眼的各种情况,在相应的段落后即可找到其仿生学意义,抽出文章这两方面的主要内容,文章的结构、脉络也就一目了然了。至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在展开分析过程中就可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四、根据文体特点寻找切点

一般分析议论文,我们常把论点作为分析议论文的切点。因为一篇议论文, 所有的材料都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选取的,如能准确地抓住论点,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关键。

如杨述的《恰到好处》,作者下笔先从宋玉描写“东家之子”的美说起,以此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主张。之后,文章第二、三段以具有普遍性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不好。第四段拿“折中主义”、“中庸之道”与“恰到好处”作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恰到好处”的正确性。这样,抓住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的内容思路也就清晰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授之以法,导之以路,准确、恰当地寻找一篇文章的切点,并以此为文章的突破口进行分析,这正是开启现代阅读的一把钥匙,是通往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捷径。

推荐访问: 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