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

2022-03-23 11:47:44 | 浏览次数:

纵观现阶段初中地理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置:七年级开设世界地理,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包括地球和地图初步知识、中外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世界概况、各大区地理特征和一些国家地理知识、及世界环境保护等部分;八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1课时,教材按照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论→分论→总论的编排方式安排顺序,最后学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和乡土地理。

仅学习区域地理有较大弊端,即所获知的基本地理概念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由于缺乏概念和系统理论,学生常认为地理学习就是对各个地区一大堆知识材料的记忆、地理课没有什么智力价值,由内容的好奇所引发的学习动力也不能长久维待。由于区域地理本身的结构方式,决定了每堂课的教学程序基本都是位置、范围,或在书本上勾划轮廓,或在地图上找首都、城市、山脉、河流,学习气候、地形、农业、矿产等等,导致学完后的结果大致是:知识概念的遗忘率较高,即使是掌握的知识、概念,也是零散的,多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真正理解和应用的水平都较差,因此在初中阶段讲一些系统地理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一些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人文地理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就讲授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内容,而我国在初中不安排系统人文地理知识,代之以自然地理基础。发达国家的初中学生从现代化、多样化的信息源中获得很多较系统的自然地理知识,因而没必要再讲很简单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如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初中地理课所涉及的自然地理,都设在小学较高年级,且已相当综合,不作为初中学习的简单“基础”。至于人文地理内容,由于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程度很高,多数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因而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加上发达国家注重人文地理,注重地理教育的智力、情感和实用价值,而人文地理及一些现实地理问题的讨论可以较好地负载这三方面的教育价值,所以在发达国家的初中地理课一般都要系统讲解人文地理内容。

初中地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未能有效缓解我国实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紧缺的现状,也没有解决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初中地理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初中地理课程是服务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学科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所规定的全部教学要求。对于初中地理课程的设置,以下问题应当予以重视:

1、初中地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理论上,初中地理教育培养目标应涵盖既有“高等性”又有“职业性”这两层次的教育类型。对初中地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到适应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又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

2、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的要求

教学科目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达成高等高职培养的关键,要走内涵发展道路,要体现出现代科学的新成就、新发展,要兼顾高等和高职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3、教学进度的要求

教学进度主要涉及课程门数和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在时间上的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4、初中地理教育课程设置是一项总体规划

既要了解历史,又要预测未来;既要合理借鉴,又要适度创新;既要把握细节,又要通盘谋划。初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初中地理教育特色,加强专业知识,开发隐性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必须合理匹配,不能偏颇。[2]

二、我国初中地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完善

1、合理定位初中地理教育本质

对初中地理教育应当做如下定位:兼顾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既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又兼顾高等教育所需的高级人才;教育形式是专门教育。

2、初中地理课程设置原则

(1)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初中地理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就必须针对某一行业范围内的岗位要求;作为服务与高等教育,就须注重培养出更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初中地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本身要具有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其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3]

(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从社会发展方面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等要素就会进入相对的稳定时期,在此期间内初中地理课程设置也要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人才培养和目标达成。但是,初中地理教育的特点和经济不断发展则要求初中地理课程设置要具有灵活性。这就要求初中地理课程设置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不断促进其内涵发展,以增加初中地理教育的活力。

三、初中地理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的途径

1、科学调整初中地理课程内容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应当遵循如下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的纵横衔接的原则。具体操作上,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创造性选择和呈现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内容结构是否合理、表现形式是否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否协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等原则。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科发展和应用技术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来分析、沟通和开发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3)要注重对新内容的开发。新课程的开发是以保证教育课程新颖、实用和规范为目的而进行的,利于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4]。

2、初中地理课程结构设置体系的“模块化”构建

课程设置体系的模块化就是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其构建过程就是根据培养目标需求而划分出相应的能力培养单元。

(1)必修模块教学的设置

课时安排 :初中地理必修模块的教学必须从初一(七年级)开设,要连续完成,并且总授课时数不应少于90课时(含考试时间)。根据实践经验,可采纳以下两种模式:每周2课时,两年时间结束必修课程,此模式利于地理教学的连续性;每周3课时,1.5学年结束必修课程,此模式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并为将来中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地学校在保证开足总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差异可作适当的调整,并做出周密的授课计划。

(2)选修模块教学的设置

对于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六个选修模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这3个模块的课程,其它模块可供学生选择。选修模块的总授课时数不应少于70课时(含考试时间)。

3、相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关注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灵活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能机械的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我认为以下两种方式可以提倡采用。

探究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等大有益处。课堂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积极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体验和已有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学习结论。

合作学习既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地理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因此,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合作学习。

转变教学方式要从教学设计开始,要在新教材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教学的资源观和以往基于教学大纲的备课模式,做好基于课程标准、反映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其实施要点包括:解读课程标准的目标陈述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教材,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结构、认知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确立教学或学习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确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及时总结与反思教学过程。

转变教学方式,要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开展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是教师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属于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及所在学校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从“活动”中得到启发,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创造性劳动,组织更多有效的课内外地理活动。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练习、思索、判断、分析等,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和创造力。

4、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 确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等的掌握;过程与方法要侧重于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强化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地理学基本观念的树立。

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先分析课程标准对所教授内容的具体要求,坚决杜绝凭主观经验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倾向。但是也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要充分参考地理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既符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人为的降低,更不能片面的一步到位。人为拔高,往往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会导致厌学心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层次性、渐进性。

参考文献:

[1] 汤标,张胜前.法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特点探析[J].地理教育,2008.5

[2]段玉山、张超.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2002:39-43.

[3]李大健.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J].教育研究,2004,(4),73—77.

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4].教育部考察团.德国、俄罗斯教育考察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2.2

[5].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文杰(1969.1),男,中学一级地理教师,山东省莒南县实验中学。

推荐访问: 浅谈 新形势下 地理 初中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