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2022-03-13 08:26:48 | 浏览次数:

zoޛ)j馝]v]oiG9zӝ}Mo]5Om5]}u٨ky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标准[1]。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81岁,平均(64.37±4.12)岁;左侧发病患者5例,右侧发病患者7例;病程5.5个月~24年,平均(6.78±3.25)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严格的CT、X线、MRI等术前影像学检查。继发性肿瘤经枕下乳突后或者颞下经过天幕入路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能够全麻处理后行微创乳突后锁孔入路治疗,术中尽量保留患者的岩静脉,将三叉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小梁充分打开后,行三叉神经根脑池段的全程探查。若患者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粘连束窄,引起神经根牵拉、扭曲,应采用全程松懈的方式,使之复位[2]。探查并显示全阴性的患者行切除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的病房留置监护1~2 d,严密的检查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意识、血氧饱和度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和压迫部位分析

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可见血管压迫现象,其具体的责任血管压迫部位大多为三叉神经根的背侧,大约有92.0%在三叉神经根入脑部位或与入脑部位的距离<5 mm,责任血管最常见的是小脑上动脉,占68.0%,其次为岩静脉、小脑浅动脉,动脉和静脉压迫的患者占18.0%。详见表1。

2.2 术后结果和手术入路方式

2例桥小脑肿瘤患者均成功摘除肿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例均获得治愈,另1例疼痛程度减轻明显,疼痛范围缩小,治愈率为90.0%,治疗有效率为100%。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2年的随访,1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复发,经二次手术探查治疗发现纤维束带将毛涤纶片和三叉神经片包裹,再次减压后,症状全部消失。术后3~5 d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等。1例听神经瘤摘除,术后患者出现面部神经麻痹,3例经感觉根切断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度面部感觉障碍,1例出现面神经不全麻痹,治疗3个月后获得恢复。5例神经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1例出现耳鸣症状,1例面部神经麻痹,术后7~15 d全部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患者手术入路方式,详见表2。

3 讨论

3.1 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

许多医师和学者均认为导致患者三叉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对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压迫。本组研究中1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手术治疗证实有2例为肿瘤压迫导致的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占其中的16.7%,10例患者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占83.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过程中均发现三叉神经根的血管性压迫。经本研究证实,若术中发现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颅内占位现象,只要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的观察,就能够找到引发患者疼痛的原因及相关的责任血管。对这些患者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治疗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少数未见责任血管和病灶者的可能原因是刺激性病变居于颅中窝底部[3],未能探查。

血管压迫会引起三叉神经发作性疼痛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有文献报道轴突短路学说,认为是血管压迫的一种机械性损伤,是挤压三叉神经轴突所导致的[4]。本组研究中也发现有三叉神经血管压迫,但无疼痛症状患者;术后造成岩静脉和小脑幕之间残存胆脂瘤,造成二次压迫现象;以及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由于患者的神经血管间插入过紧或过大的垫片,发生疼痛再次复发的情况。

3.2 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

当前临床常用的三叉神经痛根治方式从以往的迷路后径路感觉根切除发展为乙状窦后径路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式均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乙状窦后径路血管减压术较之传统的治疗方式的手术操作距离更短,操作更方便,视野更开阔[5]。本次研究中笔者在乙状窦后径路血管减压术的操作中对原始术式作如下改进:行乳胶后发际的小形马蹄形切口,翻皮瓣于前下方,视野更开阔;对患者行强化麻醉或局麻,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的责任血管,准确的检查患者的血管减压疗效;将垫片插入血管、神经之间,不易滑脱、固定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李锐,郭京.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导致患者死亡的手术并发症[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1,18(7):109-110.

[2]王义宝,公茂青,张久伟,等.磁共振3D-SPGR序列成像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13(4):198-199.

[3]汪新华,黄建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82例临床观察[C].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06-107.

[4]陈敏洁,张伟杰,杨驰.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及其临床疗效初探[C].2012年上海市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120-121.

[5]周剑虹.神经微循环及神经内结缔组织改变与三叉神经脱髓鞘变的关系[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3-05-28) (编辑:程旭然)

推荐访问: 显微 病因 三叉神经痛 手术治疗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