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广谱抗真菌天然产物的快速鉴定及活性评价

2022-03-12 08:42:56 | 浏览次数: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放线菌HBERC-31270分离自湖北咸宁采集的山坡树林根际土,土样编号为S-1699,由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分离保藏。农药活性测定用指示真菌包括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BOTCIN)、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RHISOL)、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FUSCUL)、小麥颖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SEPNOD)、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ALTSOL)、蚕豆锈病菌(Uromyces fabae,UROFAB)。

1.1.2 培养基。斜面培养基:ISP-2培养基。采用18 mm×180 mm 玻璃试管,每管装琼脂培养基8~10 mL。种子培养基:同ISP-2,不加琼脂。采用500 mL带挡板三角瓶,每瓶装培养基100 mL,121 ℃灭菌30 min。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为葡萄糖、棉籽蛋白、酵母浸粉等。采用500 mL带挡板三角瓶,每瓶装培养基100 mL,121 ℃灭菌30 min。

1.1.3 主要仪器与数据库。Ly-0.8型冰冻干燥机,上海东富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Waters高效制备液相色谱仪(Waters 2525泵,带2767自动收集系统,2996二极管阵列式检测器);液相色譜-质谱联用仪,采用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996 二极管阵列式检测器)、Micromass Quattro micro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及Masslynx V4.1液质联用分析软件;查普曼天然产物数据库2003版。

1.2 方法

1.2.1 菌株摇瓶发酵。从斜面取8~10 mm的1块菌苔转移至种子摇瓶中,置于28 ℃、150 r/min旋转式摇床上振荡培养72~96 h,按10%(V/V)的接种量转接至发酵培养基中,置于28 ℃、150 r/min旋转式摇床上振荡培养100~120 h,即完成发酵。

1.2.2 发酵液冻干与提取。将发酵液转移至不锈钢冻干盒中,置于冻干机中冰冻干燥,冻干条件为:-40 ℃预冻2 h,将冷阱预冷至-45 ℃以下,然后开启真空泵升华。真空度为50~90 Pa,升温速率为2~3 ℃/h,极限温升为37 ℃。冻干完成后,转移至三角瓶中,先用少量50%甲醇-水湿润,再加入100 mL乙酸乙酯,于摇床上180 r/min振荡萃取1 h,分离出乙酸乙酯相,旋转蒸发,除去溶剂,以少量甲醇溶解,12 0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送HPLC-MS分析。

1.2.3 提取物生物活性测定。取一定量发酵提取物,加入乙醇溶解,以纯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后,用96孔板进行生物活性测试。组分活性测试采用相同的靶标及方法。

1.2.4 提取物液质联用分析。色谱柱为美国Sunfire C18柱,150.0 mm×2.1 mm(i.d),粒径为3.5 μm,柱温为40 ℃,进样量为2 μL,流动相为超纯水和色谱纯乙腈,梯度洗脱。质谱检测条件:电喷雾电离(ESI),毛细管电压为3.5 kV,锥孔电压为70 V,离子源温度为100 ℃,干燥气温度为300 ℃,脱溶剂气体流速为500 L/h,锥孔气体流速为50 L/h。

1.2.5 提取物鉴定。根据组分活性测定结果,确定活性成分的保留时间,从高效液相色谱(HPLC)中精确提取活性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吸收峰的波长。从正、负离子流图谱中可判定目标产物的分子离子峰。将吸收峰波长及分子量输入Chapman天然产物数据库,查询同该物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化合物名称及其结构式,通过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确定活性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式。

1.2.6 发酵液室内活性评价。采用对峙法。

抑菌率=(对照组菌落直径-处理组菌落直径)/对照组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1.2.7 发酵液盆栽活性评价

采用小麦、蚕豆、番茄幼苗,进行HBERC-31270发酵液的盆栽活性评价。供试幼苗均在室内培养14 d左右。将发酵液加入0.1%吐温-80后喷于幼苗叶面,24 h后接入病原菌孢子。以清水加0.1%吐温-80为空白对照,7 d后进行调查。

分级方法:0级,叶片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HBERC-31270发酵提取物的农药活性

从表1、2可知,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组分出现在14~21 min,其余组分无活性。

2.2 HBERC-31270提取物的HPLC及紫外吸收光谱(UV)

由图1、2可知,保留时间为16.60 min的化合物紫外吸收峰为237、292 nm,该吸收光谱特征明显,最强吸收峰(237 nm)的吸光强度为1.0,比弱峰(292 nm,吸光强度为0.1)高出约10倍,该特征为紫外吸收光谱的重要特征(相当于摩尔吸光系数ε)。

2.3 HBERC-31270活性产物的质谱(MS) 由图3可知,在正离子流中m/z 616.4处有1个强峰,m/z 633.2处有1个次强峰,一般情况下,可能会将这2个峰之一作为分子离子峰。不过,由于MS的特征,常会出现2个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质谱峰,即产物的分子量约为该值的50%。在负离子流中,最高丰度为m/z 307.1,正离子流中对应峰为m/z 308.9。根据MS特征,判定该峰为产物分子离子峰,即该产物的分子量为308.00 Da。

2.4 活性化合物的快速鉴定 将化合物分子量及紫外吸收峰波长输入Chapman化合物数据库查询,条件为分子量在307~309,紫外吸收峰值波长23*和 29*(*号代表任意值,考虑到不同仪器间的误差)。查询得到3个化合物,1个来自放线菌,另外2个来自其他植物,据此初步判断活性产物为源于放线菌的9-甲基链米酮,其分子量为307.38 Da。

查询文献[11-12]可知,9-甲基链米酮的摩尔吸光系数ε(λ230 nm)为23 100,ε(λ291 nm)为790,与该菌株活性产物紫外光谱相似。

确定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17H25NO4,其结构式如图4所示。

2.5 HBERC-31270室内及田间活性评价 由图5、6可知,HBERC-31270不仅对常见农作物真菌病害如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等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小麦白粉病、蚕豆锈病等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进行天然产物结构的鉴定通常需要四大光谱,即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提供了化合物

分子振动的信息,紫外光谱则是分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的

结果,质谱提供了分子离子及其碎片的信息,核磁共振譜则体现了化

合物中化学键的关系。红外及核磁共振谱的获得

需要有一定量的纯化合物(纯度95%以上,质量2 mg以上),并进行高分辨质谱、氢谱、碳谱分析及结构解析,这些化合物的获得需要进行发酵、提取、精制等程序,费时费力,所以采用四大光谱进行化合物的鉴定非常耗时。一般鉴定1个未知化合物需要1至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微生物源天然产物的筛选过程中,由于筛选到的绝大多数活性化合物均已知,如对每一活性化合物进行四大光谱分析,则费时费力。因此,在筛选过程中,进行化合物的快速早期鉴别,对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据文献报道,9-甲基链米酮属亚胺类天然产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并有抗病毒活性,且毒性明显低于同类天然产物放线菌酮(环己酰亚胺)。同后者相比,国内极少见相关文献报道。由于其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推测该产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叶胜蓝,汪江峰,黄剑.土壤放线菌P3-2的分类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2(1):156-161.

[2] 唐依莉,王蓉,洪葵.不同红树林地区老鼠簕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其环境适应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5-32.

[3] 沈寅初,杨慧心.杀虫抗生素Avermectin的开发及特性[J].农药译丛,1994(3):1-13.

[4] 殷向东.生物源杀虫剂研究应用进展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思路[J].农药,1999(11):45-46.

[5] MURA S.Microbial metabolites:45 years of wandering,wondering and discovering[J].Tetrahedron,2011,67(35):6420-6459.

[6] 陈小龙,郑裕国,沈寅初.农用抗生素刺糖菌素(Spinosads)的研究进展[J].农药,2002,41(1):4-7.

[7] 沈寅初.井冈霉素研究开发25年[J].植物保护,1996(4):44-45.

[8] 沈寅初.我国微生物源杀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J].世界农药,2011,33(4):1-3.

[9] 袁武栋.阿米西达——一种独特的生物杀菌剂[J].四川农业科技,2003(5):34.

[10] ANKE T,OBERWINKLER F,STEGLICH W,et al.The strobilurins-new antifungal antibiotics from the basidiomycete Strobilurus tenacellus[J].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1977,30(10):806-810.

[11] OTANI T,SASAKI T,MINAMI Y,et al.New glutarimide antibiotics,S-632-B1 and B2.I.Taxonomy of producing strain,fermentation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J].Journal of antibiotics,1989,42(5):642-653.

[12] SAITO N,KITAME F,KIKUCHI M,et al.Studies on a new antiviral antibiotic,9-methylstreptimidone.I.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J].J Antibiotics,1974,27(3):206-214.

推荐访问: 产物 活性 鉴定 广谱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