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的改革探讨

2022-03-12 08:34:49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生物工程的学科特点出发,探讨了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及推进和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模式。

【关键词】生物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环节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34-02

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生命科学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已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每一个人。人的素质带有整体性。生物工程是生命科学技术中科学、技术与工程紧密联系的学科其与人类关系息息相关,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分密切,它应用于医药、保健、轻工、食品、农业、畜牧业、纺织、能源、石油开采、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生物工程还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要适应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工业产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不断更新的工程技术问题。因此高等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需要培养具有超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实现生物工程专业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化多方面的教学环节。

作者根据多年来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经到多所高校和企业调研和多年的培养环节探索,提出以下管见与同行专家商榷。

1 深化教学课程及方法改革,拓宽培养口径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强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该目标,深化教学课程及方法改革。

1.1 课程结构的构建及设置

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多学科交叉、多技能融合为基本特征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等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及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合理搭配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工程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应用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前沿学术交流等教学课程,使各课程的教学在不同的培养阶段相互渗透、交叉,达到使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的目的。生物工程技术的内涵及其产业化涉及学科范围相当广泛,在目前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情况下,不仅要强化学生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而且要拓宽专业课程的内涵,强化学科前沿发展教育。就目前来讲,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实践教学课程等。基础课一般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工程图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一般是根据生物工程产业的分类设置;实践环节包括相应课程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根据以上课程的结构及设置,我们认为可以作以下一些方面强化和改革:一、拓宽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数学教学,如:概率论及数理统计、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环节中要强化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分析,对一些特殊官能团的性质要分析透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入生物工程领域的第一步,教学过程除了准确讲述教材上内容外,要强化知识的更新,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实验教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方法上要放手让学生从实验设计、药品配置、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独立开展实验。实验内容设置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加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三、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实习教学是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加强实习教学环节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实习质量,促进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建立专业学术报告的长效机制,组织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相关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

1.2 建立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工作中,特别是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采取启发式、导学式、讨论式以及现场观摩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学习和研究校内外优质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探索的同时,注重对课程考核的改革,突出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试。按照学科和课程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评判体系的前提下,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包括综合能力测试、课程设计、大作业、学科课程

论文、实际操作或鉴定测试等方式,彻底改变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现象。在教学手段上,对全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视屏、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数量,逐步提升学生专业外语水平。

1.3 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为缓解教学学时、教材水平与应达到的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及现代生物技术特点与发展要求,确立学生应掌握的必备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等知识体系关键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配备多种参考教材,重新理顺教学思路。整体优化、科学合理地从整体上规划各学科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所选用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教材,除涵盖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等内容外,还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延伸、学科理论与方法新进展、工程应用实例、工程设计与计算等内容,突出工程学科特色。专业课教材应按生物工程特点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突出知识新颖性、思维延伸性、内容实用性。同时积极参加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生物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

2 推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高等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要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包括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学生对企业工程环境了解,有较强的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高等学校没有现存的产品生产平台,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企业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与企业紧密挂钩,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作者认为该培养模式可采用多种模式,可以通过调整培养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在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前提下,让学生到与其兴趣相对应的企业工作实习3-6个月,在企业,要求学生深入车间,在生产第一线学习,同时配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指导;也可以由专业教师牵头,与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学生加入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深入企业开展科学研究;还可以组织学生从入校开始,利用假期每年到企业开展1-2次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从不同侧面了解企业并深入企业。通过这些模式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 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可以通过一下途径来实现,第一,建立创新活动小组,开展创造性活动。如建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金,由创新活动小组根据学科发展动态申请活动资金,并邀请相关的教师参与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创新活动小组成员由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在有学生毕业的情况下,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实现滚动发展;第二,成立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依托学生杜团,发挥其组织活动快捷、容易的优势,开展“周末文化讲座”、“创新教育系列讲座”、技能培训、实践锻炼、设计竞赛、观摩欣赏等活动;第三,组织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活动中,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校组织成立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指导、评价、监督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人员,对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开展进行督查,对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解、检查,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秩序地进行。建立奖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通过开展教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和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会对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跃鑫,林琳,谢必峰等.生物工程专业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化工高等教育,2005,2,27-30.

[2] 杨华,路福平,王洪玲.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与实践..中国轻工教育,2006,1,56-57.

[3] 侯亚辉,苏兴仁.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经济师,2005,9,94-95.

[4] 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05,4,73-75.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 生物工程 环节 探讨 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