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两栖”,女教授绚丽的理想云霞

2022-03-10 09:22:20 | 浏览次数:

在第二十三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脏大会上,记者再次见到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丽霞教授。

此前记者获悉,仅仅相隔约20天前的9月20日至22日,由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云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主办的“第五届昆明心血管病论坛”在美丽的春城昆明举行;而出任那次大会联合主席的杨丽霞教授,在该届会议上经过严格的民主选举,被推选为新一届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虽是众望所归,但担当该学术领域的“封疆大吏”,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杨丽霞教授肩上的担子之重,可想而知。实际上,就在杨丽霞教授出任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之前,她已经是成都军区心血管内科专委会的主任委员了,这意味着杨丽霞教授从此已成为“军地两栖”的学术带头人。因此,记者从成都军区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发展问题出发,对她做了系统的采访……

成都军区心血管学科的四大发展方向

身为一名军医的杨丽霞教授,已担任成都军区心血管内科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多年,因此,采访一开始,她首先围绕成都军区心血管学科发展方面的话题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军队各心血管病中心在科研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心血管临床救治领域,军队所开展的技术,几乎涵盖了国内外开展的所有项目。在冠心病救治方面,集中体现在建立了介入治疗准入制度、冠心病的分层救治和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及合理应用PCI技术。在心律失常治疗方面,深化研究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和经导管消融治疗日益发展,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经导管消融治疗也逐渐开展。在高血压领域,倡导合理用药和靶器官保护、多危险因素干预。在心力衰竭救治方面,改变了对心力衰竭的传统认识,实现了两个新转变——从重视治疗转变到重视预防,从主要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的药物转变到优先选择应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这些理念的转变,明显提高了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了终点事件的发生,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另外,心脏再同步化、即‘CRT治疗’在心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高屋建瓴地概述了军内医学界近些年在心血管救治领域的重点突破后,杨丽霞教授的话题触及了她出任学术带头人的成都军区。她继续介绍说:“成都军区心血管学科在全军及全国都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拥有一批高水平、高学历的知名人才,在紧跟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同时,更应该创造性地工作,找准学科的发展方向,深化自己的特色研究。目前,成都军区亟待突破的技术主要有: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方面,包括,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动脉血管损伤始动环节和最佳修复方式;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破裂机制及早期预警干预策略;缺血心肌功能恢复及坏死心肌细胞再生途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生物学行为改变及替代途径;血管再生治疗终末缺血性心肌病;新型材料及方法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希望使终末期冠心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降低其重复PCI的机率。二是在‘心肌疾病、心力衰竭发病机理及临床综合救治’方面。心肌疾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是最后的‘战场’。寻找引起心肌疾病和心力衰竭的病因学,心肌辅助装置,阻断神经体液的过度激活,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供体及探索移植后长期存活的关键环节,可望降低心肌疾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三是‘心房颤动的预防及治疗’方面,亟需探索心房颤动的一级预防,深入研究心房颤动的心肌、离子、电重构的机制,明确心房颤动最简消融径路,有效保护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收缩及传导功能。新的消融器械、消融能量或消融方法的改进将最大可能使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带来临床的革新。四是‘高血压防治’方面,需要提高高血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强化多途径干预高血压、筛选高血压致病基因、降低靶器官损害程度,提高高血压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杨丽霞教授阐述说:“上述这四个亟待突破的技术领域,实际上也应视为成都军区心血管学科的四大发展方向。我们期望在这些领域早日取得新的学术成果……”

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打造医院“龙头”科室

据记者了解,杨丽霞教授率先在云南地区开辟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绿色通道”,先后挽救了数千名患者的生命。因此,记者希望她能谈一下当初开辟该“绿色通道”的意义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以供同行们借鉴。

对此话题,杨丽霞教授首先从学术的角度解析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是起病突然,急性期死亡率约为30%。治疗急性心梗的关键是尽早恢复阻塞的冠脉血流,最大限度地挽救频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而且,冠状动脉阻塞时间越长,不可逆损伤的心肌越广泛。所以说,我一直认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能为患者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患者就多一份希望。”

杨丽霞教授继续说:“鉴于以上理念,我科早在10年前的2002年8月,即率先在云南省开辟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绿色通道’,保证了24小时‘全天候’应诊救治。每年急诊PCI 的病例都在200 例以上,近年突破了300例。一般情况下,病人到达医院后,即直接入导管室,不必办理交费、住院、转科等各种手续;接诊医生必须在10分钟至20分钟内,完成病史的采集和临床检查诊断。此外,科室还有一支优良的团队,能保证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的、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及其他健康组织倡导的Door-to-Balloon(D2B)时间,限制在90 分钟以内,在最短时间内使心脏得到最有效的灌注,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另外,现在,我们科室有5台IABP球囊反搏泵,为大面积心肌梗死病人的成功救治提供了保证。总之,‘绿色通道’明显缩短了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使病人死亡率明显降低。”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内科,作为云南地区综合实力名列前位、在全军有一定地位的先进科室,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及诊疗事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该科室近年来取得了哪些发展及成绩,在心血管临床与研究领域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未来,该科室的发展前景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对于这几个问题,杨丽霞教授坦率地介绍道:“我们昆明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60年来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长为军区专科中心、博士生联合培养点、国家冠脉介入培训基地,是一个综合实力居于云南地区前列、在全军有一定地位的先进科室。尤其是近10年来,紧跟医学发展前沿,致力于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研究,是云南省最早拥有独立心导管室和开展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

杨丽霞教授继续介绍说:“目前,我们科是云南省床位数最多的心血管内科,还是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全军心血管内科专科中心,成都军区心血管内科研究所,云南省冠心病综合防治省创新团队,国家临床药物实验机构心内科专业组,同时为第三军医大学和昆明医科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点。近15年来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术、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rush 和Culotte 等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复杂冠脉三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钙化病变旋磨术等介入治疗;并开展了三腔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三维标测下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纤颤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及冠状动脉瘘封堵术等新技术、新业务20 余项,成功完成心血管介入手术7000 余台。我们在冠心病分子机制和不稳定斑块的研究方面已形成领先优势,获云南省心血管领域唯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多种奖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及‘973项目’子课题、全军计划课题、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军区重大课题多项。科室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获军区‘十一五’科技先进单位,军区联勤部‘基层建设标兵单位’,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国家卫生部‘巾帼文明岗’,国家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

作为心内科的学科带头人,杨丽霞教授谈及自己麾下的科室所取得学术成就和各类荣誉,满脸的自豪和欣慰。接下来,她更为自豪地说:“去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就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此,大家深刻认识到在新时期、新发展、新机遇面前,我们科室更应更新观念、培养人才,追踪医学科技前沿、发展本位专科特色,使科室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呈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未来的规划是,在国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第一所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另外,我们还要强化学科特色,保持较大医疗规模,以牵头单位围绕冠心病、心力衰竭开展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规范相应的诊疗方案,开展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业务4到5项;依托临床优势,结合研究基础,力争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十二五’期间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军队和省部委科技进步奖2至3项。争取参与编写‘十二五’国家及军队规划教材,承担6至8项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改革和完善本科、研究生临床专业教学。完善实验室学技术平台,力争转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科研成果及专利2至3项……”

谈完这些愿景,杨丽霞教授充满信心地说:“我坚定地相信,我们全科同仁只要锲而不舍,众志成城,我们对未来画下的蓝图,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急性心肌梗死“防”大于“治”

从心内科的“绿色通道”这一话题出发,杨丽霞教授谈及了急性心肌梗死今后防治方面的发展方向。

杨丽霞教授直率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观点主要是:急性心肌梗死‘防’大于‘治’!”随后,她更进一步地阐述说,心血管医师必须在传统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求新防治手段,我们在这方面工作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是探索易损斑块形成的早期防治措施。众所周知,HOPE和EUROPE试验证实了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近远期死亡率。但是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出发,拮抗AngⅡ的药物能否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中发挥积极效应,从而在源头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近10年来,我们围绕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拮抗AngⅡ药物在冠心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及意义,提出在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中前移血管紧张素Ⅱ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临床应用可以有效防治冠心病的发生。临床随访推广应用近万例患者结果表明ACEI和ARB药物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提高了所诊治患者的临床疗效,在传统冠心病防治的基础上,寻找到了冠心病防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项成果已在云南各大医院应用。”

“二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重点在于不稳定斑块早期预警。研究显示,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更取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情况及稳定性。临床中冠脉造影可以发现斑块的形态和大小,但不能观察到斑块的性质。现阶段有研究表明,OCT冠脉内检测可以观察到斑块的性质,但因检测费用昂贵且评价指标不稳定而未达到广泛使用。因此,如何早期有效发现不稳定性斑块是目前的难题。因此,我们团队从炎性因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来探索早期预测不稳定性斑块的方法。通过血清学指标以及64排冠脉CT等指标来综合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我们正在积累此方面临床应用经验,希望能成为早期预测不稳定性斑块理想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促进学术融合,搭建交流平台

在全球信息交流空前活跃的今天,任何一个医学界的有识之士都不会忽略学术交流,并通过交流融合本领域的学术力量,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对此,杨丽霞教授更是身体力行。在去年7月份召开的第四届昆明心血管病论坛上,出任大会执行主席的杨丽霞教授,为这场学术盛会的顺利举行,做出了诸多奉献。

至今谈起那次学术会议,杨丽霞教授依然觉得恍如昨天:“昆明心血管病论坛是我国西部地区心血管病学界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学术盛会,对云南心脏病学科的发展和临床规范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去年举办的第四届昆明心血管病论坛,是由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云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主办,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承办的。那此会议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规范、推广、提高’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学者莅临讲学,就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杨丽霞教授回忆说:“我记得当时到会的国内心血管界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60余人,省外主席团成员20余人,大会主席团成员180余人,参会代表约1000余人,会议的规模较前三届进一步扩大,参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还有台湾、香港等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这显示了昆明心血管病论坛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大,成为继‘东方会’、‘北方会’、‘南方会’和‘中西部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会议,为推动西南边疆地区心血管临床及学术水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贯穿了‘以学术交流为载体,推广先进技术,规范治疗策略,追求学术共识,使本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全面提高’的学术理念。尤其是国内的胡大一、霍勇、韩雅玲、张澍、葛均波、马长生、朱鲜阳、黄德嘉、黄峻、孙宁玲、赵水平等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学者在百忙中莅会,让西南边陲心血管医生与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多层面的学术交流,也让国内的专家了解并重视西南边陲地区心血管学科的发展状况,提高了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诊治的水平;这也标志着昆明心血管病论坛的会议性质,已经在向区域性的综合性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转变……”

那次会议闭幕一年之后的2012年9月20日至22日,“第五届昆明心血管病论坛”在昆明再度举行,杨丽霞教授不仅出任了大会联合主席,还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新一届的“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加上“成都军区心血管内科专委会的主任委员”这一职位,杨丽霞教授是不折不扣地“军地两栖”了,但这也意味着她肩上的担子更加沉实。未来的日子对杨丽霞教授而言,将任重而道远;但未来,也一定会像她的名字一样,呈现一片绚丽的理想云霞,并成为她人生之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专家简介

杨丽霞,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文职二级。现任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内科专科中心、成都军区心血管内科研究所、云南省冠心病综合防治创新团队和国家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军区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系第三军医大学和昆明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系导师,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成都军区心血管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军老年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内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奖评审专家,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女性健康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委会委员,云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和云南省医师协会心血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Peptides》、《Regul pept》杂志审稿人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多家期刊编委、常务编委。临床擅长冠心病及心脏起博介入诊疗技术,独立完成心脏病介入诊疗6000余例。主要研究方向为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分子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全军计划课题1项,成都军区重大课题1项、计划课题3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课题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近20项,发表学术论著100余篇,SCI杂志10篇,出版专著3部。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0余项。被成都军区授予“优秀基层主官”,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和个人三等功2次, 享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被军区联勤部授予“学习成才标兵”、“爱军精武标兵”和“军人道德模范”,荣获全军“十一五”科技先进个人,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等荣誉。

推荐访问: 军地 两栖 云霞 绚丽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