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09 10:08:56 | 浏览次数: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当中,很多学生对思政类课程缺乏重视,思政课程在他们眼中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自然他们也就很难在课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对于与之相关的课内、课外活动也难以表现出热情。因此,基于思政课程教学大纲,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需要作出创新性的调整,才能够保证思政类课程实现其教学意义。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思政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必须牢牢抓在手上”,由此可见,院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本身、校方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学生对思政教育再熟悉不过,但是这类课程在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在很多学校中,这类课程也成为了老师们“又爱又恨”的课程,一方面,它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在课本大纲基础上能够被老师们延伸和拓展,是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学科,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类课程具有惯性的抵触,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导致教学开展十分困难。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们想要探索思政教学的改革路径,还是应该结合当下学生学习现状与老师们教学课堂的现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为目的,积极的尝试更多教学新思路。

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缺乏认同感

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缺乏认同感,是当前很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同时,缺乏学生认同感的大学科目也很多。实际上,大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培养专业性强的高等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在具备一技之长傍身的前提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完备。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压力并不大,缺乏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他们在上课出勤方面自然会对自己放低要求。一方面,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本身比较晦涩难懂,书本基本是文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枯燥无味,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们如果对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教学,缺乏延伸和举例的话,很难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另一方面,这类课程在高职院校内基本都是大课,经常一二百人同时上课,学生出勤率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在思政课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交流甚少,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根本无从检验。在很多院校,思政课程已经沦为一个空有形式的教育躯壳,其对学生应该产生的教育价值与启迪根本不能得以实现。对于学校和老师,像目前思政课程这种难以从学生方面得到教学反馈的教学活动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2.2 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固化

目前,思政教育在很多学校仍然是以传统的大课形式进行着,期末考试仍然是开卷形式,因此,学生实际上在课上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对其成绩并没有什么影响。课程形式的单一使得学生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单纯的讲授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每节课的学生容量大,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实现,与课程有关的拓展和延伸就更加难以实现了。此外,一些学校的老师们责任心并不强,课上讲授的内容千篇一律,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鲜少联系实际,这也是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之一。尽管思政教育的教学大纲是相对固定的,但是老师们应该努力去探索其实用价值,不断更新课堂讲授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课堂气氛,改变一直以来思政课堂的面貌。

2.3 思政教育“纸上谈兵”问题明显,难以联系实际

尽管思政教育的教材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其延伸和拓展的形式却可以根据具体事件得到不同的体现。这些经过前人验证过的宝贵经验放在今天仍然适用,在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时同样能够体现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程感到抵触,认为其没有实用性、是空谈。这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深刻的了解这些理论内涵,也并没有结合实际产生思考。因此,在他们看来,书本上的每一条理论文字、老师们在课堂上做的每一句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院校里个别的老师们同样在长期的讲授过程中也会对自己教授的课程产生质疑和思考,高等教育中思政课程的意义在哪?出路又在哪?类似这种关于思政课程的思考在学生和老师中间非常多,因为高校中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使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不仅是在校园,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也会在工作单位接受关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一旦人们在学生阶段就对思政教育抱有抵触和偏见的话,这将成为其未来成长道路上一个重大的隐患,这显然不符合国家推行思政教育的初衷。

3 基于校园文化活动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3.1 借助多种形式宣传,提升学生思政意识

在很多高校中,学生对思政课程认识不够深刻、缺乏认同感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这也存在一定的惯性,校方很难通过一次两次的宣传教育扭转这一局面。因此,想要让学生转变对思政课程的态度,首先应该在其课程内容与价值上做文章。学生们需要获得关于思政课程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规范,而是凝结着老一辈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探索与研究,这些理论放在今天的种种实际问题中同样适用,而且通過一定的调整与创新,往往能够得到更具进步意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有关文化宣传活动在形式上的更新和升级同样重要。常见的公开课、讲座等形式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和陈旧,而且很难在学生意识中留下深刻印象。借助现在便捷的网络与自媒体环境,校方和老师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直播等等途径让思政宣传教育活动变得人人参与,同时,在更加新颖的平台上,老师们还能巧妙的借助实时发生的社会热点使学生们展开讨论,让更多的思政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有平台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思政教育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态度得到转变。

3.2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现在的学生相对于之前有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课业负担不重,课余时间充沛,借助网络接触外界的渠道也更多。因此想要让传统的思政课程在学生中间焕发新的活力,老师们可以在校园活动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加多元的学习体验。现在的学生都热衷于微博、微信等平台,同时短视频应用也在学生中间非常火爆。所以,老师们可以借助这些媒介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思政课程的一些分享和竞赛,利用其热度和良好的传播度来鼓励学生参加。另外,校方对于学生期末成绩进行考评时,也可以尝试将其实践因素考虑进去。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来考察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不仅能够体现该课程的实效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实干精神的人,他们如果能够在在校期间就得到关于思想政治的锻炼,在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做到灵活应变、学以致用,这对于学校以及学生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3.3 多方合作,拓宽高职思政教育实践渠道

想要扭转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偏见,校方就应该让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鲜活的体现出来。因此拓宽学生实践渠道、打通多方合作成为老师们需要重点攻克的问题。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其专业在实践方面更具优势,一般院校与一些对口用人单位已经达成了长期合作。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尝试与一些社会机构合作,比如与福利院、敬老院合作,让学生更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提升社会责任感;再比如参与地区或者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帮助学生模拟工作环境,强化实践技能;还可以进入基层社区,了解基层党建,深化政策宣传等等。这些渠道实际上都能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再次深化理解思想政治课本上的内容,多元的实践体验将会更加有助于其思想政治思维的完善与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4 总结

尽管现在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学校正在重点攻克的问题,但是人们也不能够否认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改革和升级的空间,校方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将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与不断变革的现实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优良的网络媒体环境与实时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涵,让高职院校中的思政教育变得鲜活和立体起来。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研究课题《基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QZYSZ1802)

(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于咪咪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但是相信想要重新了解和认识回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不会轻易放弃,我们应该把握时机,肩负起传承回族乐器咪咪的使命,让来自历史的美妙音乐继续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中石油希望小学)

推荐访问: 文化活动 高职 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