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急性期痛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2-03-09 08:39:48 | 浏览次数:

zoޛ)j馐םu瞶Nw^<mNO4i-Nu^M9I4@	3-z-jwm%xjXv'jw\r׫bri˭z
.؟}ޞ2̧v&zȧJjwmڗ,޶&Xjب0)ݮv'z&ڝr)נij؞0zjy.%-x֧j\x-rXƥri^+-jeƭxwb*'˜![ܦj!ʗ슉ʗ\zh*^Xצr(+rjwei+j+)݉ƭ,ZǫkƜ霭歊xys+^bjبy
rدzE.ˆnu~'yjǬފw%םw%ا]yqjjayZq˦VwkgƬzͺӚ^f墇l[tӐn*' i.Z*')ݮjwiWh-jȬ)ݮj隊{2hȧi˭z .)҅Ӆ"vw~ܶ*'Z'")ur's&u֦w춻*')ݮjwiWh-jȬ)ݮjzrjZbz{l-(Z(bqb{,؟}ޞ2,uyb}z{eJ{,( Zr^L#,wkgr'*'ǫkƜ霭歊x{iM;o6uum5^ם]ӝ|txO] }M"http://www.wufanghuizhong.com/p/fanga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方案》之《痛风中医诊疗方案》,证属湿热蕴结、痰瘀痹阻、脾虚湿阻、寒湿痹阻4型。高血压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1999年的诊断标准。高血糖包括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诊断标准按照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的诊断和分类标准。高脂血症诊断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标准。肥胖症诊断按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006版)诊断标准。本研究经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批准文号:深中医伦审(研)(2017)12。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痛风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②急性发作48 h内;③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对证型有影响者;②继发性痛风患者。

1.5 研究方法 详细询问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史,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病程、合并症、家族史等资料。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测定血尿酸(SUA)、血脂、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血肌酐(Cr)、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中医证型由2位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人员辨证分型,将辨证结果一致的患者纳入研究。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比较前先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则采用One Way-ANOVA分析,方差不齐则采用Welch近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15例痛风患者,其中男202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16∶1;≤30岁22例,31~40岁39例,41~50岁56例,51~60岁59例,61~70岁21例,﹥70岁18例。结果显示,痛风好发于40~60岁,占53.49%。

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比较 215例患者中,湿热蕴结证115例(53.35%),痰瘀痹阻证62例(28.84%),脾虚湿阻证32例(14.88%),寒湿痹阻证6例(2.79%)。不同中醫证型痛风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痰瘀痹阻证患者病程最长,与湿热蕴结证及脾虚湿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共有35例患者有痛风石,其中痰瘀痹阻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见表1。

2.3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脾虚湿阻证患者SUA水平最高,湿热蕴结证及痰瘀痹阻证与脾虚湿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痰瘀痹阻证和脾虚湿阻证患者Cr水平高,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RP和ESR不同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合并症情况比较 单纯痛风患者仅74例,伴合并症患者141例(65.58%),可见深圳地区大多数痛风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疾病。其中痛风二高症为51例(28.02%),痛风三高症为34例(18.68%),痛风四高症为18例(9.89%),痛风五高症为4例(2.19%);其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最常见,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合并症存在差异,湿热蕴结证多合并高血压,痰瘀痹阻证多合并高脂血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 论

痛风是常见病、疑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在过去的30年中呈逐渐上升趋势,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3-4]。

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因不良反应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独特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优势并未得以充分发挥,且临床疗效差别较大。史临平等[5]发现,不同体质患者预后差别较大,湿热质患者预后较好,而瘀血质患者疗效较差,久病缠绵。潘碧琦等[6]发现,痛风的辨证分型与痛风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国内开始关注痛风的系统损害,如贾育红等[7]研究表明,痛风的发生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代谢紊乱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黏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表明,痛风的患病风险与体质量指数(BMI指数)呈正相关,调整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后BMI指数为23~24.9 kg·m-2、25~

29.9 kg·m-2、30~34.9 kg·m-2、≥ 35 kg·m-2时,痛风患病危险性相对正常BMI指数者分别增加了1.4倍、2.35倍、3.26倍、4.41倍[8]。叶德邵等[9]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压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笔者在长期临床中的观察一致,发现痛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发病特点、预后差异较大,且大多患者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

本研究显示,深圳地区急性痛风患者以湿热蕴结证为主,寒湿痹阻证少见,深圳地处岭南湿热气候,环境雨湿较盛,且沿海地区人们喜食海鲜,长期摄入高蛋白饮食、夜生活频繁、嗜酒等,易致湿热体质,湿热蕴结,流注关节,致痛风急性发作。这与古籍中记载的痛风病因病机基本一致。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详尽分析了痛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痛风者,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灵枢·贼风》最早提出:“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认为其病因在于“伤于湿气”,湿气停留体内,结滞难除。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中提出湿热是痛风的病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可见,湿热是痛风发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本研究中急性发作患者不同证型之间的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既往文献报道的湿热蕴结证患者ESR、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不一致[10]。研究还发现,脾虚湿阻证患者SUA水平最高,分析其原因,一则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降浊,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湿阻气机,排泄不及;二则体内物质,适度则为正常,多余则为邪、为浊,按此思路,对于过盛之尿酸,可定为浊瘀之稽留。脾虚则浊生,故尿酸水平反而更高,也提示我们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健脾利湿。痰瘀痹阻证、脾虚湿阻证患者的Cr水平均较湿热蕴结证高,提示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肾功受损程度不同,可能与SUA水平和病程相关,长期尿酸盐沉积在肾小管、肾间质,导致患者出现尿酸性肾病,缓慢加重肾脏的损害。本研究中65.58%的痛风患者伴有合并症,其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最多;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合并症存在差异,提示痛风不是独立疾病,要提高对痛风的系统认识,关注合并损害,临床要系统诊治。总之,深圳地区不同中医证型急性期痛风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在治疗方面根据中医证型,结合临床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对进一步辨證论治,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痛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深圳地区急性期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仅纳入深圳市中医院患者,调查例数相对较少,可能存在偏倚;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继续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全面体现深圳地区痛风患者的临床特点,不断提高对痛风发病特点的认识,并积极诊治合并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更多患者获益。

4 参考文献

[1] 樊培新.深圳地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1(8):7807-7808.

[2] 张剑勇,谢静静.痛风“六高症”中医证治评述[J].新中医,2017,49(6):155-157.

[3] SHENG F,FANG W,ZHANG B,et al.Adherence to gout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of Chinese patients[J].Medicine(Baltimore),2017,96(45):e8532.

[4] 李丹,张剑勇.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4):73-76.

[5] 史临平,陈志新,高迪,等.体质类型与原发性痛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535-1537.

[6] 潘碧琦,潘建科,刘军,等.痛风辨证分型与痛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3,45(7):33-36.

[7] 贾育红,崔刘福.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3):417-422.

[8] CHOI HK,ATKINSON K,KARLSON EW,et al.Obesity,Weight change,Hypertension,diuretic use,and risk of gout in men:the healthy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J].Arch Intern Med,2005,165(7):742-748.

[9] 叶德邵,徐霞,张兰玲,等.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J].东南国防医药,2015,17(5):461-463.

[10] 陈慕芝,王伟.痛风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指标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5):1000-1003.

收稿日期:2019-03-24;修回日期:2019-05-08

推荐访问: 深圳 痛风 临床 患者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