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2-03-06 10:49:24 | 浏览次数:

摘 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发展中所需要的地理意识和观念。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简介:董丽华(1987—),女,江西婺源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学管理。

人地协调观是指对人地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判断,也是地理学科中的核心观点,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能够更好地实现地理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一、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一直忽略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初中地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地理情感和观念”的培养是一件非常抽象和空洞的事情,不能像传授知识点一样用直接的形式传输给学生,学生也不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获取,在实际教学中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要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融入人地协调观,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并且效果不容易显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加愿意抓能够看得见的成绩,这也使得地理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不断被压缩,甚至被取消[1]。再加上地理情感和观念的培养所需要耗费的时间远比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的时间要多很多,在课时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这样是导致目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理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想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那么初中地理教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只有当初中地理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时,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人口、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地理问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

2.创设开放的地理课程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案例的解读或者对读图思考的形式上,侧重于对原理的剖析和对问题的释疑。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开放的、实践和体验的地理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不断的内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多元开放的地理课堂能够促进学生地理情感的建立。例如: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口”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探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课堂,学生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的人口问题,知道一个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3.建立地理情感和生活情感之间的联系

地理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材的主要载体,但却并不是唯一的载体。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环境实际、学生和教师的不同生活经历都可以作为地理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建立地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情感关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雾霾的亲身体验,来引发学生对雾霾研究和治疗的情感共鸣。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时事热点、乡土地理等进行关注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例如:面对目前的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去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保护地球家园的措施,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观念,创设开放性的地理课程,建立地理学科和生活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让他们在生活中也能够时刻保持从环境友好出发的角度去观察和看待地理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杨修志,贾素知.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41-43.

[2]李佳宬,乔慧峰,裴娜娜,等.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6):99-100.

推荐访问: 中人 协调 初中 培养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