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兴交叉学科的教学体系设置

2022-03-04 08:07:57 | 浏览次数:

摘要:新兴交叉学科作为当今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应该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本文从交叉学科的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先行实践阐述了交叉学科教学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同时用糖生物学的例子探索新兴交叉学科的教学体系如何构建。

关键词:交叉学科;教学体系;糖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10-02

在我国的高教体制里,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1]。专业设置基本上遵循着学科逻辑,专业是各学科门类或者一级学科下的垂直细分,即专业设置以学科为基础和支撑,有什么样的学科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以交叉学科或多学科为支撑的专业数量偏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单学科的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得不到足够重视,在客观上忽视和割裂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向纵深细化发展;另一方面,学科与学科的水乳交融,呈现另一道亮丽的风景。交叉学科已成为反映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潮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如何将交叉学科引入大学教育,探索交叉学科培养本科人才的模式,己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交叉学科突破了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局限,拓展了大学培养本科人才的教育空间,是研究型大学将学科综合的潜在教育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教育优势的中介和平台,也是现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笔者认为,交叉学科的设置引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上,高教部门应该单独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并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预留了发展空间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对交叉学科都比较重视。如美国教育部设置的学科专业目录(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在其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发展性,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将交叉学科门类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大类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CIP2000中第一大类学科设置为交叉学科,而这交叉学科门类细分为“交叉学科”与“文理综合”两个学科群,同时在同一学科群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或可能会发生的交叉预留位置,就像元素周期表中对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位置,这种以科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托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提供了归宿与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据数据统计,CIP中共有60个交叉类一级学科,占292个学科的21%。此外,大多数学科设置了学科内部的交叉专业,各主要学科群内部都有一定比例的学位授予在学科群内部的综合、交叉和新兴学科上,其中农学、教育、法学的比例都在10%以上,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学科群的比例高达60%以上。

二、对于学术研究型的高校或者具备地方性产业升级支撑的地方高校,应该大力拓展新型交叉学科的本科培养

我国现有高校2542所,其规模位居世界一流,在校学生数2468万,从学生培养的数量上处于世界前列。基于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一大批地方院校兴起,据2012年统计,地方高校1036所,约占全国本科高校的91%;许多专升本的院校,基本上承袭了传统的学科分类观,其专业和学科设置抄袭或重复“985高校”或“211高校”的专业设置。我国的高教体系,由于设置专业重复率高,培养的专业人才浪费严重,另外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复合型具备交叉专业知识人才,因此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极为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不足[2]。应该说,我国高校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是在政府指令下完成的,在专业设置得类型和数量上,既没有受市场经济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也没有充分反映现代学科的发展现状,也没有融入到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规划中。多数高校设置的专业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单调性、隔离性,且重复率高,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能够培育交叉型的复合型人才的新兴学科因其不具备合法学科地位还没有系统地引入到高校体系中;部分已引入的交叉学科因其跨学科性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下而找不到自己的学科位置,其生存与发展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当今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下,部分有条件的高校,特别是学术研究型的高校,或者具备地方性产业升级支撑的地方高校,应该先行一步,依托对交叉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系统的在学校内引入新型交叉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通过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使其培养规格规范化,并摸索出符合交叉学科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

许多新兴交叉学科都具有知识体系的交叉复合性,思维的创新性,对其教学体系的规划无疑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高校应根据循序渐进,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使得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慢慢规范化和科学化。下面以糖生物学作为设想例子,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

糖链是除了蛋白质和核酸外体现生命的第三大生命物质,对糖类的研究也是对生命现象探索的第三大里程碑[3]。对其研究促进了糖生物学(Glycobiology)这一学科领域的兴起,牛津大学生化系的R. Dwek教授于1988年提出将糖生物学设置为新学科,1999年美国UCSD大学的ajit varki教授将糖生物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糖类(糖链和聚糖)及其结构,生物合成及生物学的一门学科[3]。由于糖生物学是将糖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原则与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对聚糖的研究相结合建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涉及到的基础学科领域包括有机化学的分支-糖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因此在通式教育的基础学科外(高数、普通物理、计算机),还应该设置相当数量的该交叉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如有机化学、糖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应该根据该学科的几个科研发展方向来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如偏向免疫的糖免疫学(Glycoimmunology,Immuno-glycobiology)、偏向病理学研究的糖病理学(Glycopathology,Patho-glycobiology)和核神经生物学相结合的糖神经生物学(Glyconeurology,neuro-glycobiology)等交叉研究方向[4]。除了上述三层次的理论课构建体系外,还应构建相应的三层次的实践或实验体系。基础教学课程的实践课或试验课可以类同于其他专业如普通物理实验,计算机的上机操作实践,专业基础实验课如生物化学实验课、有机化学实验课、微生物实验课,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类科学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课来加深和巩固本专业知识。最后的专业实验课,可根据交叉学科的不同发展方向和其相关重要性,由该学科的前沿科研人员选取本学科不同方向的“基础”重要实验汇编实验教材,构建专业试验体系。专业实验与交叉学科的科研应该有一定的互动性,或者就是教师糖生物学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新型交叉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交叉科研团队的软件建设和实验教学条件的硬件建设。对于交叉学科的团队建设,应充分体现多元互补性,协调和谐性和开放流动性[5]。对于硬件条件的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积极创建科研平台,如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心、教叉学科的教研室等,暂时没有条件可以积极利用资源共享,如糖生物学可以主意依靠原先的化学学院和生命科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来建立这种有支撑点的新型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18.

[2]何秀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专业设置与调整[J].高教探索,2006,19(3):25-28.

[3]陈惠黎.糖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第三个里程碑[J].生命科学,2011,23(6):1.

[4]傅雷.糖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J].生物学通报,2006,41(12):27-28.

[5]金城.糖生物学[J].科学,2000,52(2):11-14.

推荐访问: 交叉 学科 探讨 体系 设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