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发展现状工作报告篇四]村总结报告

2021-10-27 11:52:22 | 浏览次数:

贫困村发展现状工作报告篇四】 一、精准发力,攻坚克难 (一)公平公正,识别精准。

严格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开办发〔2014〕2号)精神,依据“七进七不进”的识别原则,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公示等工作程序进行识别,为精准帮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优先,全乡整体推进。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乡争取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完成贫困户D级房屋重建5户,完成贫困户C级房屋维修加固42户;
新建活动广场4个,新建农村道路5公里,硬化道路11.5公里,整修道路7公里,完成饮水、钢便桥、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个。

(三)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提质增效枇杷产业。邀请科技、农业专家问诊、把脉,对枇杷产业园进行升级改造,实行标准化管理,提升枇杷品质,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年全乡枇杷采收320吨,销售收入480万元。二是壮大黄果柑产业。**年春季新种植黄果柑535亩,全乡黄果柑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年全乡黄果柑采收1200吨,销售收入240万元。黄果柑和枇杷两项收入实现全乡人均增收971元,成为我乡富农支柱产业。三是发展花椒产业。合理利用凉桥村、石龙村闲置农业用地新发展花椒700亩,不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让闲置土地资源转变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四)严格标准,增强内生动力。

始终坚持全乡帮扶一个尺度,坚持实事求是,绝不为完成脱贫任务,盲目堆砌贫困户帮扶措施和资金,吊高贫困户胃口,养成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杜绝形成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户之间的攀比。注重脱贫攻坚社会氛围营造,鼓励贫困群众勤劳脱贫致富,以帮扶产业发展、务工增收为重点,以发挥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增强脱贫能力和动力为根本,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二、统筹推进、形成合力 (一)创新机制,推动落实。

一是创新督查机制,针对回隆乡精准脱贫工作迎检经验不足的情况,成立由8人组成的2支精准脱贫督查组,每月对全乡86户精准扶贫户进行全覆盖督查,建立问题台账,及时反馈整改并年终绩效挂钩,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创新精准脱贫扶持奖励办法,自筹资金,按照贫困户申请、帮扶干部初评、各级检查合格的程序,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每户1000元的扶持奖励,鼓励贫困户自主脱贫。

(二)整合资源,助力脱贫。

2006年搬迁至绵阳后,我乡积极参与地企融合发展,探索独矿转型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特色脱贫之路。一是利用五家曼新康搬迁后废弃房屋(经鉴定属于安全)安置群众29户109人,节约资金近千万元;
二是利用新康石棉矿位于凉桥村委会旁的废弃房屋(经鉴定属于安全)进行改造,贫困村活动室达到脱贫标准,节约投资近120万元;
三是规范管理新康大洪沟尾矿库地质灾害监测点,安置贫困户成员3 名,实现务工增收;
四是利用罗家坪桥头废弃国有土地,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采用公开竞标方式出租,年收益1.9万元,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目前凉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年人均72.69元;
五是利用矿山废弃土地发展花椒300余亩,发展壮大脱贫产业,夯实群众脱贫增收基础。

(三)多措并举,增收加入。

大力实施“三千”工程,即:新建1000亩花椒示范片,再建1000亩水果示范片,稳定1500人进厂务工,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利用背靠省级工业园区优势,加大群众务工收入。坚持企业开(复)工、停工、招工报备制度,及时了解企业招工需求,摸清全乡劳动力储量,建立务工需求台账,完善“个人申请、村支部推荐、乡党委审核、企业用工反馈、党组织跟踪教育管理”的推荐务工机制,稳定全乡1500名群众进厂务工。二是成立回隆乡园区零工服务队,加强与园区沟通交流,组织贫困区群众开展除草、栽树、清理边沟等劳动,增加务工收入。三是详细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在保洁员等公益岗位给予优先考虑。四是全乡以村为单位组建宣传服务队6支,既学习宣传政策、整治环境,又增加贫困群众误工补助收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四)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及时调整村支部书记3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7名,为脱贫攻坚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大力实施“党建磁铁工程”,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政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帮扶新格局。一是实行乡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做到精准施策;
二是与各支部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落实组织领导责任,将脱贫目标任务压紧压实;
三是成立脱贫攻坚党员义务服务队,义务开展脱贫攻坚宣传、环境整治、法制咨询、教育引导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四是由村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在巩固枇杷、黄果柑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蜜蜂、食用菌、羊肚菌等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工作方法,实现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通过教育引导,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乡群众在道路整修、环境整治、饮水工程、村级公益事业中义务投工投劳近3000个,节约投资近30万元。全乡群众逐步摒弃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主动作为,逐步形成了脱贫攻坚、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推荐访问: 工作报告 贫困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