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5-15 14:20:02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调查分析引起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预防与控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调查方法,对普外科2013年全年实施的1112例手术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全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15例,感染率为1.35%,科室之间比较:外一、外二科实施手术的难度系数、手术名称、手术人员资质等均差不多,但外一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外二科,目标性监测中发现,随着危险因素等级的增加而切口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按不同手术操作部位来看胃肠手术的切口感染率最高(5.08%),其次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拨术切口感染率(3.23%),再次是乳房包块及乳癌手术切口感染率(2.65%)。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科室管理、不同手术操作部位、手术危险因素、手术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目标性监测;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简称SSI,不但增加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还增加患者的痛苦,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1]。为了解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根据日常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依据,我院今年选择了普外科手术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2013 年1月1日~12月31日普外科所有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1.2方法 依据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目标性监测方案进行监测。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进行登记;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天去科室参加查房、换药时观察切口情况,对可疑感染者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培养,并采取控制措施[5]。

1.3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按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执行[2]。

2 结果

2.1手术部位感染率 2013年1~12月,我院普外科共进行1112例手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5例,普外科总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35 %;其中外一科手术541例,手术切口感染12例,外一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2.22%;外二科571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3例,外二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58%。从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比较来看,两科基本实施手术的类型差不多,但外一科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外二科。见表1。

2.2手术风险级别与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患者的状态(ASA评分)、手术持续时间、切口清洁污染程度三项危险因素分级[2-3],今年普外科0级手术共计69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0.43%;Ⅰ级手术345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1.74%;Ⅱ级手术67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为5.97%;Ⅲ级手术10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为20.00%。随着手术危险因素等级的增加,切口感染率也在增加。见表2。

2.3手术切口类别与手术部位感染 2013年全年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切口)481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为1.04%;Ⅱ类(清洁-污染)手术切口565例,感染例数5例,感染率为0.88%;Ⅲ类(污染)污染手术58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3例,感染率为5.17%;Ⅳ类(感染)手术9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为22.22%。其中外一科Ⅰ类切口280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为1.79%,外二科Ⅰ类手术切口201例,未发现Ⅰ类手术切口感染,Ⅰ类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00%。见表3。

2.4不同手术操作部位的手术切口感染率 2013年1月~12月手术切口感染率处于前三位的为:共实施胃肠手术59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3例,胃肠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08%;其次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拨术,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23%;再次是乳房包块及乳癌手术,手术切口感染率为2.65%。见表4。

2.5手术医生的手术感染专率、平均危险指数、调正感染专率 排在前3位均是外一科手术医生,分别是:WZ1调正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为3.95%,WL2调正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为3.84%,WN6手术切口调正感染专率为2.70%,见表5。

3 讨论

3.1影响因素分析 外科手术感染是影响外科手术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必然会导致病程延长,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躯体痛苦和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死亡[3-4]。SSI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亦有所不同(表1);感染危险因素评分与感染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切口污染程度的增加及感染危险因素的增大,切口感染率也增高(表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手术人员的感控意识不强,临床医护人员对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控制监测认识不到位,手术室环境清洁消毒不够彻底、手术卫生习惯不良、手术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围术期未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直接影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高低。

3.1.2胃肠手术按手术切口类别分类算是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或Ⅲ类(污染)切口,如术前未做好肠道清洁准备、术前1d未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术中胃肠分泌物外溢污染周围脏器组织等均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乳癌根治术和大隐静脉抽拨+高位结扎术虽均为Ⅰ类(清洁)切口,但手术野牵涉的范围较大,术中需游离出较长的皮瓣容易影响局部组织血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如术前手术野皮肤清洁消毒不规范、术者手术技巧不熟练等可能引起该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

3.1.3手术时间较长的手术,致污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和感染概率增多;伤口长时间暴露、干燥、牵拉及组织挫伤使局部抵抗力降低,并可能出现肠道菌群易位生长,导致手术患者内源性感染;长时间手术致手术医生因疲劳而可能疏于无菌操作而增加感染的概率。

3.1.4急诊手术因患者应激状态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皮肤黏膜破损大出血、开放性损伤伴有脏器破裂,为抢救患者生命急需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不充分、术者不规范洗手、手术失血量过多等而使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

3.1.5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时全身抵抗力较低,易致切口感染。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如: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术前住院时间及伤口术后的换药等均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关键。

3.1.6开展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监测,便于手术医生及时了解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的动态,并能与同科室其他手术医生相比较而了解自己手术质量水平,促使手术医生认识自身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改进手术操作及手术前后医护处理质量,提高参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积极性,以求降低感染率[6,10]。

3.2手术部位感染控制对策 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与控制。

3.2.1加强对手术相关人员围术期管理知识的培训,普外科医务人员应树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7],主动治疗患者基础疾病,积极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技巧。

3.2.2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术前要保证手术室空气、物表的洁净,监督手术人员的外科手洗手消毒及患者手术野皮肤的消毒[8];术中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尽可能保护脏器,减少切口的污染,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术后加强切口监测,严格换药操作流程,不定期检查和监测外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情况,防止医患间、医护间、护患间以及患者之间的相互传播[9]。

3.2.3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中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10-11]。因为在手术中应使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一旦有细菌侵入,能达到有效的控制。

3.2.4加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进一步分析感染部位的构成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覃忠卫.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Logb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00-3201.

[2]蔡敏,张传芬.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分析[J].华夏医学,2012(5):719-721.

[3]胡建美.外科无菌伤口与感染伤口的处理[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3):67-68.

[4]姚小红,黄秀良,董爱明,等.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3):214-216.

[5]张焕亮,杨培兰.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12(12):2589-2590.

[6]钟世良.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监测及分析[J] .海南医学,2011(14):57-59.

[7]成小立.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2):53-53.

[8]马玉林,朱玉波.普通外科院内感染情况调查与管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 16(5):352.

[9]吴养,杨雪英,吴春辉,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8-760.

[10]常芳.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74-1676.

[11]骆珉,张晓香.手术科室感染监测的前瞻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20):3153-3154.

编辑/哈涛

推荐访问: 部位 监测 外科手术 感染 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