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民间 融入当代

2022-05-15 14:15:03 | 浏览次数:

展览名称:潘鲁生当代艺术

展览时间:2007年5月23日至5月31日

潘鲁生_1962年生于山东曹县。1983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996年获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委、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看潘鲁生最近创作的作品,感觉他的彩墨艺术越来越成熟了。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从新疆采风回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尺幅间,无论是在对色彩的选择,还是意象的营造、画面的构成,抑或是对笔法的运用,都越来越娴熟,越来越自由了。这对于一个处在不断探索中的艺术家来说,尤其值得恭贺,因为这意味着他已经在对自我的挑剔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了。

万代流传·长宜子孙(纤维) 潘鲁生240cm×240cm

彩墨新疆系列组画是潘鲁生在参加全国“四个一批”文艺界人才新疆采风团之后创作的。潘鲁生带领考察团穿于沙漠绿洲,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乡风民俗,先后考察了柯尔克孜族的民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沙吾尔登”舞蹈艺术、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艺术等具有重要人文价值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他深深地被这些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地理风貌所感染。考察结束后,他创作了这一系列的彩墨艺术作品。《生命树》以写实的手法和饶有意趣的裁剪展现了沙漠中胡杨树清厉的风骨;《律动》是作者面对漫天黄沙时汪洋恣肆意绪的流露;《春韵》则在嫩黄的色彩中展现了大漠春色,更是对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图腾》以粗犷的笔墨、富于表现力的形式,表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图腾文化……这一幅幅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是他在民间艺术中浸染多年的结果。

潘鲁生对民间艺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他说:“民间艺术折射出来的是民族情愫和传统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解读民间文化,能增加作品的文化厚度。”潘鲁生一直从民间艺术中寻找和创造有意味的彩墨艺术语言,笔耕不辍,画艺精进,艺术风格也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成熟。民间艺人质朴而粗拙的运笔,明快而鲜艳的着色,甚至有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符号,都成为潘鲁生彩墨创作借鉴的对象。在平涂、点洒、流墨等技法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年画绘制手法的影子。这些作品展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正是鲁生多年来对民间艺术体悟和理解的自然表露。

当今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关注,固然有文化发展因缘际会的因素,却也是潘鲁生多年来身体力行奔走呼号的结果。在当前艺术创作的探索走到墙角而无路可走的今天,民间艺术的价值已不仅是一个丰富的创作素材库,还是启发人们对于艺术发生本源以及艺术将向何处去思考的“又一村”。从艺术发生学角度说,民间的艺术是一种母体的艺术,是上游艺术。民间艺术是现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的创作源泉之一。在当代艺术创新面临突破的语境中,鲁生植根民间文化沃土创作的彩墨作品,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彩墨新疆·图腾(宣纸) 潘鲁生96cm×89cm

时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纪念日之际,潘鲁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具有特殊的意义。65年前,一群向往自由和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在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从大江南北奔向延安,在革命宣传中延续他们的艺术理想,他们用行动孕育了文艺创作深入广大群众的延安文艺精神,紧密配合了党在各个时期的革命任务,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65年后,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批评的政治和艺术的标准问题、生活与艺术“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文艺风格多样化的问题、文艺创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等,仍对解决当下文艺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东西文化交融并存,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存在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扬的问题。潘鲁生的彩墨艺术创作另辟蹊径,着眼于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对当代艺术创新精神的深入把握。

丰富的民间调研和学术研究的经历,给了潘鲁生创作的激情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使他的系列画作成功融合了当代精神与民间元素,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意蕴的独特艺术观念和语言。作为潘鲁生的朋友,我们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地高兴。

彩墨新疆·律动(宣纸) 潘鲁生240cm×360cm

推荐访问: 根植 融入 当代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