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文化底蕴

2022-05-15 13:30:04 | 浏览次数: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是一種独特的民间大型原生态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掀起了在黄土高原上的狂飙,表演过程中要求动作整齐一致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舞蹈表演的整体气势以及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特质;二是表现的民族精神。安塞腰鼓独到文化底蕴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37-02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艺术多发源于民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方式,其艺术类型有很多,包括:剪纸、戏剧、舞蹈、绘画等。安塞腰鼓作为大型民间艺术展演中的代表,其中运用了许多民族元素,例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鼓。”“鼓”是在漫长的中国悠久历史中,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始终广为应用并延续、发展的打击乐器之一。它不但以多种形制与敲击方法用于乐曲演奏或伴之以舞,同时也是古人举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庆贺佳节时不可或缺的响器。安塞腰鼓作为“中国第一鼓”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安塞腰鼓体现了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文化心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产生背景及表演内容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安塞地处陕北,古代军旅打仗时敲打腰鼓以增加军中士气。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活泼奔放的雄浑舞姿,尽现男子阳刚之美。腰鼓这一打击乐器,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作用也在发展变化。“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建立,其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礼乐”制度规定下所透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华夏文化艺术最基本的走向。其中,由孔子所代表的儒学所提倡的“乐从和”、“乐从礼”的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从春秋战国时用来传递信息的器物到秦代时的助战器乐,后发展为欢庆胜利的器乐,直到现在,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安塞县一带百姓钟爱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安塞腰鼓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功能,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艺术表演形式,使其更具有观赏性的价值。

遍及安塞县各村镇的《安塞腰鼓》队中,表演最为精彩和最具特点的“腰鼓舞”,要数西河口乡和真武洞两地的鼓队。这两处表演的“腰鼓”舞,动作威猛矫健、气势浑厚泼辣,颇有咄咄逼人之感。《安塞腰鼓》从打击的方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从表演形式上分为路鼓、场地鼓和舞台鼓三种。文鼓是以“扭”为主。动作细腻不失有力,柔软不失活泼,表演达到高潮时还需倒提鼓箭。当人们听着欢快的唢呐声,内心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武鼓是与文鼓相对而言,强调“打”,舞姿难度系数较大,动作整体效果剧烈,特别讲究动作节奏感和整体性。武鼓是衡量一个人腰鼓技术优劣的主要标准。安塞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中。武鼓其中“转身必迅猛”、“蹲踢必转身”的动作是有武功成分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充分展示出北方汉子性格倔强而不失温存、外表粗犷而内在细腻的性格特点。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二、审美特质

安塞腰鼓表演的整体气势以及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安塞腰鼓不仅营造真实的审美体验,而且是全民可以参与的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的舞台可以设在广场上或者是在黄土高原上。民间艺术表演的舞台设在自然山水之间,使得艺术还原于原生态的空间内,让艺术表演和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情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演的艺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来传递某种理念,这种理念在特殊的情境中给予受者一定的审美体验。情境使得艺术之外的大自然融入艺术作品中,使得环境得以审美化,从而使艺术作品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审美愉悦和共鸣。因此,原生态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作品,以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是新世纪艺术的伟大创新。以下是我置身于安塞腰鼓表演情境中的直接感受

我为之震撼,不禁赞叹:塞腰鼓动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种生命的刚劲中。“路鼓”的表演形式用于走街串户时的表演,他们时而蹲下,时而转身,时而踢腿,在不断变换的动作中灵活地打击着腰间的鼓,整个表演队伍动作整齐划一,咚,咚,咚,一阵阵整齐的“隆隆”声响彻云霄。一转眼的功夫,就完成了跳跃、腾空这些舞姿,并且基本上保持队伍的统一性。这种场面使我如此鲜明地感受着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使我惊异的是农民们衣着包裹着的躯体可以释放出这么磅礴有力的能量。黄土高原养育了这些朴实勤劳的人民,他们用自己全身力量打击着器乐,演绎着精彩绝伦的生命协奏曲。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黄土高原的农民们辛苦劳作的画面,他们努力地生活,挣脱命运的安排,用生命书写动人的篇章。我不得不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

伽达默尔说过:“公众娱乐是真正的参与,它不是主动去行动,而是某种被动的东西(激情),也就是一瞬间入迷地被卷入。”观者在欣赏安塞腰鼓的时候,很容易就产生共鸣,因为会为民族文化共通的精神特质所感动:观者看到的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和民族精神。

民族的灵魂通过民族精神所传达,而民间艺术是最能体现出民族精神的。因此,民间艺术的独特性正是一个民族拥有的宝贵财富,展现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灵魂。

三、民族精神

安塞腰鼓作为民间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实质上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价值观。这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1.民族文化心理。安塞腰鼓地处陕北。陕北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原始文化心理中,人们对大自然存在着依赖,希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费尔巴哈是这样论述的:“只有依赖感才是表明和解释宗教的心理根源和主观根源的惟一正确而普遍的名称和概念。”⑤依赖感的实质简单表述为存在着一定的特殊的感情。费尔巴哈认为依赖感首要表现是自己存在就必须依赖他物存在的感觉或意识,即对某对象的需要。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依赖自然,尤其是早期人类的生存所需,差不多完全仰仗自然的恩赐。陕北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安塞腰鼓的民间艺术中,“咚咚”的打鼓声中也有风调雨顺的祈求声,这些都折射出自古以来人们祈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文化心理。

民间艺术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心理的普遍人類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只有那些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而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因此原生态艺术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表现百姓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以此人们之间维系着情感。百姓一边打着腰鼓,一边腾跃舞动,急促的鼓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讲究团队合作精神的艺术更体现出百姓在日常劳作时的团结一致。

2.民族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又影响着国民心理和民族认同。安塞腰鼓艺术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原始文化心理与大众普遍文化心理的民族文化心理体现在拥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民族团结一致的民族文化内涵。处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年代,人们依赖周围环境,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祈求能够风调雨顺,原始的文化心理促使了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大众普遍文化心理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人类都需要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合作,也进一步促使在劳作时团结一致。

中国的国民形象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陕北人吃的是粗茶淡饭,喝的是粗酿的稠酒,陕西老农穿的是粗布衣裳。陕北人民是勤劳朴实国民形象的优良代表。中国人对生命的热切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品质是几千年来历史和文化沉淀下来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生存之道,带给我们生命之光,给与我们前进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四、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已经名扬海外,它以新颖的表演形式、独特的舞蹈综合、全民参与性的独特性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护好民间艺术文化,才能使得民族文化的精魂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81;383.

[2]李炜,任芳.舞蹈文化[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7-18;35.

[3]伽达默尔.张志扬译.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M].北京:生活·新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120.

[4]费尔巴哈.荣震华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532-533.

推荐访问: 安塞 腰鼓 民间艺术 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