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例小儿药物性血尿临床探讨研究

2022-05-15 08:15:03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分析讨论小儿患者临床发生血尿的药物性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87例药物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导致小儿患者发生药物性血尿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总结有效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对策。结果: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物及中草药三类药物是引起小儿患儿发生药物性血尿最为主要的三类药物;所有患儿在行离心镜检查时,均伴有明显的镜下血尿,肉眼血尿39例;48例患儿为肾性血尿,39例患儿为非肾性血尿;经过临床积极治疗后,1 d内11例肉眼血尿患儿症状消失,剩余28例患儿在2~7 d内消失;3 d内19例患儿镜下血尿消失,剩余29例患儿血尿症状均在半年内消失;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小儿药物性血尿的发生原因,并给予患者实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注意要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这样可以显著地改善药物性血尿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药物性; 血尿; 小儿患者

中图分类号 R72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114-02

血尿是小儿患者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而药物性血尿是因患儿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药物在代谢、排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对肾脏功能造成损伤,从而导致患儿出现镜下的或肉眼可见的血尿[1]。伴随着近年来药物使用量的不断增大,小儿药物性血尿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为深入研究小儿药物性血尿的发生原因并探讨有效的临床防治措施,笔者就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87例药物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经明确诊断为药物性血尿的8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0.5个月~12岁。入选患儿临床表现:39例患儿为肉眼血尿,伴有明显尿急、尿痛的患儿有14例,伴有面部浮肿的患儿有17例,伴有血压升高的患儿有15例,伴有发热现象的患儿有11例,休克表现2例。

1.2 方法

收集入选87药物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用药情况总结出引起小儿患儿发生药物性血尿的主要药物。另给予所有患儿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检查、沉渣镜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腹部影像学X线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查等。对34例患儿实施尿细菌培养检查、泌尿系统B超检查及尿钙检查,对5例患儿实施肾血管造影检查及肾部影像学CT检查,另对39例患儿实施溶血、造血系统等检查,以便排除肾小球疾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药物性血尿。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治疗内容如下:首先给予患儿实施停药治疗,之后根据每位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对于因药物过敏因素而引发生间质性肾炎的患儿,可给予其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注射治疗;对于肾衰竭患儿,应首先积极纠正患者失衡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预防氮质血症的发生,此外可以给予患儿透析治疗,包括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两种;对于因磺胺类、抗肿瘤类及水杨酸类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性血尿患儿,临床治疗时应首先给予患者补液,及时碱化尿液,同时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对患儿的泌尿系统进行保护;对于存在中毒现象的患儿,应立即给予其催吐、洗胃等急救措施进行治疗。所有患儿在实施治疗后,应给予其绝对安静的病房供其休息,并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

2 结果

2.1 药物分析结果

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物及中草药三类药物是引起小儿患儿发生药物性血尿最为主要的三类药物。引起小儿药物性血尿药物包括:抗感染药物28例(32.18%),解热镇痛药33例(37.93%),中草药药物11例(12.64%),泌尿系统药物7例(8.05%),其他8例(9.20%)。

2.2 患儿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在离心镜下均可见明显血尿,但肉眼可见血尿39例(44.8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肾性血尿48例(55.17%),非肾性血尿39例(44.83%)。

2.3 治疗结果

经临床积极对症治疗后,无一例患儿死亡。11例肉眼可见血尿的患儿在1 d内血尿消失,剩余28例患儿症状均在一周内消失;镜下血尿的19例患儿在治疗后3 d内血尿消失,剩余29例患儿症状均在一周内消失。对全部患儿实施为期2年的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

3 讨论

药物虽然可以治疗机体的疾病,但当其进入机体内后也会对机体的代谢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当药物进入泌尿系统后,会造成泌尿系统的损伤,从而引发患者出现血尿,而这类血尿称之为药物性血尿。近年来,伴随着药物使用量的增大及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增多,使得药物性血尿发生率逐年升高[2]。此次笔者也就引起药物性血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小儿患者具有比较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因此其较易受到药物毒性的影响。加之小儿患者其自身发育不完全,使得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的可能性增加。(2)部分药物的毒性会对患儿的泌尿系统造成直接的损伤,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等,这些药物会直接引发小儿患儿近端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发生肿胀、坏死等现象,从而引起患儿发生药物性血尿,且有研究显示药物所使用的剂量会直接决定小儿药物性血尿发生的情况。此外,部分药物的长期反复应用,会使药物通过患儿机体的免疫反应而累积肾脏,从而造成药物性血尿的发生。(3)药物配伍问题。部分药物间的合用会导致患儿出现药物性血尿,例如山楂、五味子等酸性较强的药物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时,会导致磺胺类药物失去抗菌作用,同时也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导致患儿出现血尿。(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药物中解热镇痛药所引发的药物性血尿的发生率最高,这与该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造成患儿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发生肾小管毒性作用有着密切的关联[3]。(5)此外,抗生素药的不合理应用,使得患儿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大量含有铅、砷、汞等危害肾功能的中药材的应用等均会造成小儿药物性血尿的发生。

针对上述引起小儿药物性血尿的因素,笔者也就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如下的总结:(1)临床医师应熟知各类易造成小儿肾毒性的药物,并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这些药物。对某些必须实施这类药物治疗的患儿,应严格把握好用药的浓度、速度等。(2)适时地为患儿实施尿液的碱化治疗,如在给予患儿实施磺胺类药物治疗时,可等量地给予患儿服用碳酸氢钠治疗,这样可使尿液碱化,从而有效地降低药物对患儿肾脏功能的损伤[4]。(3)对于部分发热、呕吐而导致血容量减少的患儿,应及时地给予患儿实施纠正脱水治疗,并控制好输液治疗时的速度及输液液体的浓度[5]。(4)对于一些需要联合用药治疗的患儿,应严密监测患儿在用药期间的药物反应,并定期对患儿实施血尿常规、肾功能的检查。(5)正确认识药物,尤其是中药药物,不可盲目地认为中药药物无毒副作用,在使用时应严格把握剂量,避免配伍失误。

综上所述,临床引起小儿患儿发生药物性血尿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小儿用药的药物安全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可以显著地改善药物性血尿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4年全国儿童血尿暨慢性肾衰竭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2):105-107.

[2]王春婷,李眉.头孢拉定引起药物性血尿的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5,2(3):137.

[3]曹宁.药源性血尿56例[J].新医学,2004,35(4):224-225.

[4]赵龙英.儿童药源性血尿54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4):241.

[5]徐小娟.阿莫西林致血尿1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6):874.

(收稿日期:2013-09-15) (编辑:朱姣)

推荐访问: 血尿 小儿 临床 探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