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2022-05-11 10:05:03 | 浏览次数: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曾对他的警卫员龙开富说:“学会一个字,等于搬走一座山,学会10个字,就搬走了10座山,翻山越岭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其实,井冈山斗争时期像龙开富这样没有念过书的战士占到三分之二,后来一个个断文识字、著书立说,成为将军、学者和党的高级干部,这与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井冈山开始就在红军队伍中开展识字扫盲运动和文化读书活动分不开。这种人人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开拓性、群众性、娱乐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我们称之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走进军营、走向农村结出的硕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产生了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撩开历史面纱,让我们去欣赏独具特色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文化吧。

红色语言

翻开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上报给党中央的报告或发出的文告,我们会发现,它们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行文、报纸、电报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前者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都是白话文;后者则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语言繁琐艰涩,半文半白,以文言文为主。这里各摘一篇文稿中的一段作个比较,其差异就一目了然。1928年1月《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第二条:“工农兵平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罢工的绝对自由,但对于剥削工农利益和危害本政府地位的反革命派剥夺此种自由。”1928年5月国民政府秘书处公文:“奉委座发下朱主席培德电陈赣省历受共祸并进剿情形。请转饬湘粤尅日会剿等情,函送查照,等由;当经电广东省政府及汉口程主席派兵会剿,并函复各在案。兹准广东省政府马代电开往,函请第八路总指挥部派兵会剿等语,相应函达。”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民国时报》以及上海的《申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报纸刊登国民党军队“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报道均采用了这种语言形式。

毛泽东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大俗大雅,是二十世纪初最先使用白话文著书立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撰写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不仅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美文。他在1930年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这样描绘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情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强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力求通俗易懂,杜绝生僻字、怪字。当时,每个连有5个宣传兵,每到一处就去印发宣传单、书写标语,为了避免书写不规范,冒取功劳,毛泽东特别要求宣传兵署上自己连队的番号以方便查对。有一次,一位战士在书写“打倒军阀政府”时,把“倒”横着写。毛泽东发现后,幽默地批评道:“军阀没有打就倒掉了,还要我们干嘛?字,一定要规规矩矩地写!”军委、前委、特委发布的文告,他要亲自修改,有时还亲自动手,要求文告既要表情达意,又要通俗易懂。他曾对前委秘书江华说:“我们的宣传对象是老百姓,是普通的士兵,不是大学问家,我们就要用老百姓的话来写文章,写标语。”如部队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都是一听就懂的语言。他帮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修改《临时政纲》时,把语句改得非常通俗,如“把不准虐待儿童”改为“不准打人打小孩”,把“废除买办婚姻”改为“讨老婆不要钱”,把“宗教界人士”改为“斋公斋婆、和尚尼姑”,等等。

毛泽东还善于吸收地方方言到他的文告当中去,让老百姓理解文告内容的同时,还倍感亲切。在《告绿林弟兄书》中,毛泽东写道:“你们是一个活活泼泼的草泽英雄,千万不要上当受他们狗套的拘束。”“草泽”、“狗套”就是客家方言中常用的词。毛泽东还创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性、人民性、共产党党性的词句。如“工农武装割据”、“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优待俘虏”、“人民当家作主”、“妇女翻身”等。这些词语言简意赅地宣传了党的主张,老百姓一听就懂。

毛泽东等倡导实践的大众化、通俗化的文风,让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很快深入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融为一体,这是一般的政治家难以做到的。

红色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考证,对联起源于古代蜀国国君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官员、文人墨客抒情赋志的重要形式,也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基本方式。对联有学联、寿联、挽联、婚联、自题联、馈赠联、楼堂庙宇的楹联,甚至还有哑对等多种类型。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文学形式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对联内容丰富,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大多数红军官兵都能编对联、写对联,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道理,情真意切地缅怀战友,锋芒犀利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把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极致。

大革命时期,莲花保留了一枝枪,1928年春节,莲花县委书记朱亦岳以这个故事为题材拟了一幅对联:

一根枪枝,开辟红色地区在今岁;

万民团结,推翻黑暗统治属当年。

对联号召全体莲花劳动人民万众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人民政权。

1928年1月23日是农历新年,获得翻身的遂川农民贴出了歌颂党、歌颂毛委员的春联,表达遂川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感激之情:

翻身不忘共产党,

幸福全靠毛委员。

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诗人,自然也是创作对联的高手。王佐母亲做寿,毛泽东亲自拜寿,并书写寿联一幅:

寿比罗霄不老松,福如龙潭长流水。

字迹奔放飘逸,令在场的人折服。

1928年新年,毛泽东在他大井住房的大门框贴了一幅春联:

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

会打仗,会打圈,万夫莫开五大关。

此联歌颂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热爱家乡的豪情,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初期游击战的精髓,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好记难忘。

1928年8月,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在江西崇义县思顺圩被叛徒袁崇全枪杀,红军在龙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自撰写挽联: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平等便甘心!

此联既抒发了对战友牺牲的悲痛之情,又表达了继承先烈遗愿完成革命大业的凌云之志。

为了宣传红军官兵平等、军内民主,表明红军是为普天下劳动人民谋福祉的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有本质的区别,毛泽东、朱德联袂创作了一幅对联:

红军中官兵夫薪响穿吃一样

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后来,国民党军队的营长毕占云、张威被红军的宣传所感化,向往红军,先后率部起义。

海外归来的陈毅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非常活跃,写了很多对联,可惜现在知道的仅有一幅,那是他在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与朱、毛红四军在新城召开会师大会时创作并书写的:

在新城,演新剧,欢迎新同志,打倒新军阀;

争红光,当红军,高举红旗帜,创造红世界。

当然,井冈山红色对联中也有一些当时“左”的错误的东西。比如,1927年3月底,湖南省委特派员周鲁到达井冈山,指责井冈山斗争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也亲手写了一幅对联来宣传“左”的政策:

烧、烧、烧,烧尽一切土豪劣绅的房屋;

杀、杀、杀,杀尽一切土豪劣绅的头颅。

毛泽东看过这幅对联后,皱了一下眉头,改动了几个字:

烧、烧、烧,烧老百姓要烧的屋;

杀、杀、杀,杀老百姓要杀的人。

井冈山红色对联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一朵奇葩。现在细细品味当年的红色对联,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红色歌谣

唱歌,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军民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当年井冈山的军民唱些什么歌曲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聆听一下八十年前的美妙音符。它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唱北阀战争的流行歌曲。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军主力大都参加过北伐战争,朱毛会师后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就是沿用北伐战争铁军叶挺团所在军的番号。北伐战争的文化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影响很深,特别是北伐的歌曲。如《国民革命军军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又如《工农兵联合起来》: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消灭敌人!我们勇敢,我们奋斗,我们团结,我们前进,杀尽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这些歌曲,普遍流行,几乎大家都能咏唱。也有一些歌曲,文化人会唱,主要在集会或文艺活动中演唱,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不会唱,或者唱不全。

如《夕会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回家问候长辈,温课勿荒废。大家齐努力!同学们,明天再会。

又如《男儿第一志气高》: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士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

北伐战争的歌曲主要是井冈山斗争初期传唱,中后期就少了,在军人中传唱的多,老百姓知道少些,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些歌曲渲染的热烈气氛,把昂扬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带进了井冈山这块红色土地。

第二类是传唱各地的民歌。井冈山的红军官兵来自全国各地,知识分子占多数。他们把各自的乡土文化带上了井冈山,自然也把家乡的民谣唱上了井冈山。每次休息的时候,毛委员、朱军长都喜欢活跃气氛,带头讲段笑话,唱几曲家乡小调。战士们被这种气氛所感染,都大胆放声歌唱。朱德、陈毅就曾唱过四川民歌《槐花几日开》:

高高山上哟一树槐哟,手把栏杆哟望郎来。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我望槐花几时开。

红军战士中湖南人最多,因此湖南民歌非常流行,如《刘海砍樵》。当然,民歌中最多的还是井冈山民歌,如反映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有《何时才出头》:

点灯篾当油,出门汗如流。谷磨隆隆响,吃饭用杵椎。房顶盖树皮,屋墙黄泥糊。缸里三粒米,豪绅不给留。再不闹革命,何时才出头。

如反映井冈山人民爱戴革命领袖的有《三湾来了毛司令》:

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司令。为了穷人得解放,带来工农子弟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

反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谐生活、军民渔水情的民歌也不少。如《欢迎红军哥》:

哎呀哩……欢迎红军哥!背枪炮,穿草鞋,挑子弹,一箩箩,哎呀哩……哎哩笑哈哈!哎哩笑哈哈!亲爱的红军哥,打起仗来胆子大,消灭白狗子那样多,打土豪分田地,哎哩笑哈哈!哎哩笑哈哈!

又如《群众利益不损半毫分》:

红军纪律真英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利益不损半毫分。

又如《挑粮歌》: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我们打仗能爬山,我们运粮肩能挑,虽然山高路又险,挑着担儿也赛跑。

又如《打败江西两只羊》:

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真好!真好!快畅!快畅!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歌谣,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但红军喜欢,老百姓也喜欢。这些歌谣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传播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很多歌曲直到今天还在传唱,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三湾来了个毛司令》等,其艺术魅力是永恒的。

红色戏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官兵和百姓的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在打完胜仗或相对安定的时候,红军宣传队和地方文艺专业人员就会组织演出活动,红色戏剧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戏剧的品种很多,有采茶戏、花鼓戏、汉剧、小号、粤剧、秦腔,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的剧种。内容都是即时创作,反映身边的人和事,嘻笑怒骂,诙谐幽默,体现了共产党人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和反封建、反专制,求民主、求和平的博大胸怀。

严格地说起来,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戏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倒更像现在的小品,场景、乐器、演出场所也不那么讲究,但其思想性、娱乐性、教育性非常强,红军官兵和当地老百姓都很喜欢看。

永新小号是清朝康乾以后流行于永新一带的特有的地方戏。一般是一个盲老人带一个小姑娘,由小姑娘牵着盲老人走村串巷演出,盲老人拉二胡伴奏,小姑娘手摇手鼓演唱。演唱的曲目多是用凄惨悲伤的曲调叙述哀伤的故事,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演唱者动容,听者流泪。井冈山斗争时期,永新小号在宣传革命道理、歌颂红军将士、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清除封建流毒陋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劝白军士兵投降歌》:

其一

白军士兵们,

你们要听清,

红军都是子弟兵,

官长士兵一个样,

吃喝穿戴都平等。

战士如兄弟,

官长如父兄,

不打不骂同甘苦,

团结奋斗干革命。

其二

白军士兵们,

你们没饭吃,

才把兵来当。

谁知到部队,

完全不发饷。

被迫去打仗,

火线把命丧。

死的是士兵,

发财是官长。

政治受迫害,

生活无保障,

你们的出路,

快快来投降。

红军为工农,

穷人求解放。

拖枪来投降,

得赏大光洋。

土地革命大发展,

分田分谷又分房。

结婚自由享平等,

快快乐乐过时光。

与永新小号一样,采茶戏也是井冈山的地方剧种,不过,演出阵容要庞大一点,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伴奏的乐器要多些,除了二胡、板胡弦乐之外,还有唢呐、笛子等管乐,锣、鼓等打击乐。据老红军贺敏学、李立等回忆,当年每次打胜仗或红军军部、边界政府重大政策的出台都会写成采茶戏去演唱。红军第三次打下永新县城,永新县委在永新第一小学堂组织了一次大型的采茶戏演出,观众多达2万多人,而当时整个永新县城也不过1万多人,可谓盛况空前。演唱的曲目有20多种,如《十骂反革命》、《红军游击任务歌》、《打新城》、《坳头垅歼灭战》、《巧布竹钉阵》、《神枪手李海云》、《要记革命二、三、四》、《对口词》等。

由于红军大都来自湖南,湖南花鼓戏在井冈山红色戏剧中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额,文艺演出中,总有一出两出花鼓戏,最著名的是《告湘南士兵群众歌》。此外,也有人表演秦腔、广东粤剧和河南棒子戏。而最著名的是歌颂黄洋界保卫战的《空山计》。1928年9月,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红军官兵们为了庆祝以少胜多的胜利,敲起脸盆、吹起竹笛、拉起板胡唱起了京剧调的《空山计》。根据老红军何长工、刘型、杨志诚、宋怀新的回忆,唱词是这样的: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经验少,二来是28团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

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山下扎大营?

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援兵。

你上得山来,我别无它敬,我准备了红米南瓜、南瓜红米犒劳你的三军。

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来观观风景、谈谈革命。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戏剧既是根据地军民优秀的精神食粮、文化大餐,也是刺向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枪和匕首,它来源于生活,来自于民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黄洋界的炮声已经远去了,五大哨口的竹钉早已腐烂成了滋养树木的肥料,井冈山上纵横交错的工事也早已被岁月冲平。然而,红军书写的对联、标语还在,红军欢唱的歌曲还在,红军演出的戏剧还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文化依然历久弥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推荐访问: 井冈山 斗争 时期 红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