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积极生成语文课程资源

2022-05-11 10:05:03 | 浏览次数:

语文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是语文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首先,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本班学生思想、情感、学习、生活情况,仔细观察,细心琢磨;再次,语文教师要大量阅读,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留心师生周边的生活,认真积累;最后,语文教师将教材特点、学生情况、资料信息(含生活情景)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生成有血有肉的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生成语文课程资源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我在进行《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对联的常识,二是对联的鉴赏,三是对联的作法。对联的常识和鉴赏方法和作法都较为简单,只要老师稍作指导,学生能看懂。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述,并不能突出“奇妙的对联”中的“奇妙”,而且教材中所列举的几副对联,不奇也不妙。鉴于以上认识,我认真琢磨起来,要上好《奇妙的对联》,就得在“奇妙”二字上下工夫,以妙联激发学生兴趣,用身边(生活)中的对联,吸引学生眼球。本组的曾老师为我提供了极富生活情趣的三副对联。我把它们作为课堂的引子。这三副对联是:

①“马踏木桥脚擂鼓,鸡啄铜盆嘴打锣。”

②“山羊上山山撞山羊嘴——咩,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唿。”

③“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葛(角)亮;池中挖藕,节节太白,李(理)长(庚)。”

三副对联属绝对,很有生活情趣,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初步掌握对联的对仗和平仄方面的知识。紧扣教材,学生喜欢,又极富生活气息,实乃常用常新的课程资源。

县教科所的皮老师又给我支招,把周边生活(地域文化)引进教材,引进课堂。他为我提供了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两个耿直的来凤人》,我摘取相关的两段文字:

近日与朋友访竹云寺旧址(位于翰林山庄南1公里半山腰)。1965年破四旧,兴“三线建设”,拆竹云寺的砖石瓦木建青山厂,竹云寺因之不存。星移斗转40年,有好事者出面集资,将原庙前被推倒的小塔(塔名“惜字所”)重新扶正,还搭建一棚屋,供奉几尊菩萨。笔者一行稍凭吊后下山。道旁有一墓,村民指曰和尚坟。坟前正中石碑已失,疑墓已被盗。墓顶三字“涅槃城”,右联“松风传道趣”,左联“竹月照禅心”。村民说僧善印葬在“涅槃城”下不远处,墓已在文革中被掘。

……

抗战时期梁漱溟等人在来凤驿创办私立勉仁中学,勉仁中学教师邓子琴题一对联“三表直通老关口,一桥横跨小璧江”。联中的“一桥”即指梁桥,“三表”指来凤驿往重庆方向大路上的三道牌坊。其中一道牌坊位于来凤驿场口,即为表彰周继盛建桥之功而立,此牌坊同竹云寺一样毁于大破“四旧”的1965年。

文中涉及两副对联,即“松风传道趣,竹月照禅心。”“三表直通老关口,一桥横跨小璧江。”通过学习这两副对联,一方面可以了解对联的常识,可以学习“两个耿直的来凤人”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美好品德;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来凤的地域文化(来凤凉桥的来历,何氏百岁牌坊),了解母校(来凤中学)的创建历史。我花了半天时间,将来凤凉桥、何氏百岁牌坊、墓联拍成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课堂上,学生有图片可欣赏,有文章可阅读,图文并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两副对联配上两张幻灯片,配上一篇文章——《两个耿直的来凤人》,即生成一种可供语文教师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它(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由教材《奇妙的对联》生发出来,印证了教材文本,使教材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它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情特点,学生对干瘪的知识不感兴趣,对图片,对周边生活,对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感兴趣,学生愿意置身其中,鲜活的学生元素融入其中;它以现实的报刊文章、亲眼能见的实物为载体,撞击学生的视线,碰撞学生的心灵。三位一体,相互交融,发挥出奇异的教学效能。

积极生成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突破口,也是一条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路。

推荐访问: 开拓创新 生成 语文课程 资源
  • 上一篇: 原始部落
  • 下一篇:幽壑兰香丰年玉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