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和南苏丹失败国家的宿命?

2022-05-10 13:05:04 | 浏览次数:

5月3日,苏丹宣布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前一天的相关决议,同意停止针对南苏丹的一切敌对行动。这使得自4月1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对南苏丹宣战以来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

此次冲突最直接的原因是位于两国边境的哈季利季油田的归属问题。从去年12月开始,苏丹指责南苏丹自独立以来一直没有为通过北方输油管道、港口和其他设施出口石油支付“过境费”,同时,苏丹每日从南苏丹出口的石油中扣留一定份额作为“过境费”。南苏丹政府于是在今年1月20日决定停止石油生产,并停止通过苏丹输油管道出口石油。根据海牙国际法院2009年的裁决,位于苏丹和南苏丹边界北侧的哈季利季油田属于苏丹领土。南苏丹政府今年4月宣布哈季利季油田属于南苏丹,并从4月9日开始占领了哈季利季,苏丹则对南苏丹边界地区进行空中轰炸。冲突由此而起。

而在2011年7月9日南苏丹脱离苏丹独立之前,苏丹已经爆发过两次内战:第一次是从独立前一年的1955年到1972年,持续17年;第二次是从1983年到2005年,长达21年。长期的武装冲突不但造成了上百万人的死亡,使得苏丹总统巴希尔因为“种族灭绝”成了第一位遭到海牙国际刑事法庭通缉的在任国家元首,更使得苏丹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长期高居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失败国家”排行榜的前几位。

长期以来,局外人一直将苏丹内战简单化为北方的阿拉伯穆斯林压迫南方的黑人基督徒。如果按此逻辑,南苏丹的独立将会为双方之间的冲突画上句号。但事實显然并非如此。在南苏丹独立之前,苏丹的公民中有39%的阿拉伯人和61%的非洲人;而在宗教信仰方面,70%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其余30%是基督徒或其他宗教。这就意味着该国1/3 的人口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非洲黑人,而在2005年的《全面和平协议》中,这部分人的利益完全没有被提及。

5月4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苏丹和南苏丹冲突的文章,直言给“战争一个机会”。文章认为对于成千上万食不果腹的苏丹和南苏丹人来说,在冲突中被军人打死并不比饿死惨多少。苏丹冲突的根源是北方的阿拉伯人政府对非阿拉伯人的剥削和奴役,这些人不仅包括南部的基督徒,还包括西部的达尔富尔人、东部的贝贾人、北部的努比亚人和努巴人。

而在独立不久的南苏丹,民族和部族问题同样存在。南苏丹800万人口当中,有大约一百万人是丁卡人,这是南苏丹最大的民族。在南苏丹还未正式立国前,就有7支反政府武装扬言要推翻政府。一些政治势力对丁卡族把持政权主要职位存有不满,要求扩大自身在未来政府中的代表性。另外,南苏丹所辖10个州内生存着两百多个部落,它们经常在宗教、牲畜、水源等问题上产生冲突。对于南苏丹这样一个超过90%的人口平均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缺乏一个独立国家所必需的机构、设施和法律条文的新国家来说,为油田而大动干戈显然并不明智,当务之急显然是加强内部治理,避免成为新的失败国家。

按照定义,失败国家并不单单指经济上的落后,更指的是内部治理的失效和混乱。在2011年的失败国家排行榜上,前10位有7个是非洲国家。这些国家都是由部落或民族构成的,几乎没有认同意识,也绝对没有经历过现代政府的统治。用小说家奈保尔的话说,他们陷入了介于不可利用的历史和还未进入的未来之间的“半成品社会”。很多时候,人们用殖民主义的罪恶来为这种现状开脱。

但问题是,这些国家很多摆脱殖民统治已经50年以上,那些频发的内战和政变,又和殖民者有什么关系?而二战后西方国家给予非洲国家的援助金额,已经远远超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那为什么二次大战之后,西欧、日本、南韩、台湾可以迅速成长而没有沦为失败国家或地区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丹和南苏丹的挑战,远不是某个油田的归属问题那么简单。

推荐访问: 宿命 和南 失败 国家 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