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22-05-10 11:55:02 | 浏览次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旅游形式,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当地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前黄冈市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本文在分析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黄冈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1-003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有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闲置农村资源,有效拉动内需,实现共享发展。

1 发展乡村旅游是黄冈市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

黄冈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区,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大别山三大核心区之一,承担着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的重任。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黄冈市除黄州区属于重点开发区域外,其他县市都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中,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十三五”时期是黄冈市加快大别山振兴发展、实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十年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十三五”期初,黄冈市建档立卡贫困村892个,贫困人口102.83万人,贫困发生率17.75%。区域贫困突出,6个重点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为21.36%;贫困呈多维性特征,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贫困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库区,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如期全面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

脱贫攻坚是当前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黄冈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旅游业态中发展速度快、带动性强、受益面广的重要领域。结合黄冈市的生态资源情况和农村经济状态,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是当前黄冈市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之一。

2 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2.1发展现状

近年来,黄冈市乡村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已将乡村旅游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旅游+”融合,持续打造品牌,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乡村旅游从早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到赏花采摘、漂流避暑、鄉村度假和乡土文化体验等全业态发展,形成旅游业与现代农业、体育运动、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多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发挥乡村旅游在稳增长、促消费、减贫困、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成功创建红安县、罗田县、麻城市和英山县4个旅游强县,罗田县和英山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红安七里坪镇、罗田九资河镇、麻城龟山镇和红安县高桥镇4个旅游名镇,英山乌云山村等15个旅游名村,麻城龟峰山韩养村1个省“金宿”级民宿,蕲春艾联云和英山大别山宝2个乡村旅游后备厢工程示范点,红安将军红民俗文化度假村等13家五星级农家乐和红安将军情度假山庄等26家四星级农家乐以及一大批乡村旅游服务点。此外,黄州千叶湖、团风黄湖农场、红安华缘农庄、麻城龟峰山韩养村、浠水三角山李宕村、罗田大别川百里画廊、英山西河十八湾、蕲春龙泉花海、武穴宋河山庄、黄梅玫瑰谷等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已初具规模。

2.2发展目标

2017年,黄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指出以全域旅游为统领,围绕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目标,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差异化互补、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同时提出黄冈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到2021年,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文化小镇、城乡一体化、乡土文化保护开发等进一步融合发展,建成一批以田园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一批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带、示范村和一大批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5万人,间接带动15万贫困人口脱贫。

2.3存在的不足

1)思想认识不足。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开发者和从业者的广泛认识。特别是具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然已开发了,但缺乏宏观指导,缺乏资金投入,目前仍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2)文化挖掘不够。虽然已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初具规模,但乡村旅游经营者品牌意识、文化意识仍比较淡薄,片面强调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本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缺少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文艺活动来充实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

3)资金人才缺乏。资金和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低标准、低水平开发,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黄冈市旅游工作条件及薪酬水平难以吸引旅游业专业人才,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原来从事林业或农业生产,旅游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较低。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黄冈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遵循乡村旅游发展规律,突出乡村地方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因地制宜,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各县市的农村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选择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先发展,以帮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突出乡村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应进行分类指导。一要突出自然景观。要以满足游客旅游审美需求为宗旨,引导游客深入到乡村的田园风光或山水景观里去,打造罗田大别川百里生态画廊、英山东西河连线、红安百里红色文化、麻城四季赏花寻根游、武穴油菜花海、黄梅禅修文化体验、蕲春李时珍医药养生文化、浠水北部山区、黄团浠环城采摘体验、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沿线红绿结合乡村旅游经济带等独具黄冈特色的精品乡村旅游带。二要突出农场或庄园。要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家特色,让游客“进得来、吃有味、住安舒、玩开心、买称心、还想来”,将旅游与农事、旅游与休闲有机结合起来。三要突出民族风情。要注重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尤其要在建筑、饮食和民俗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黄冈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2)强化规划引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将乡村旅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扶贫攻坚等城乡规划中,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加强乡村旅游古建筑、民宅、文物、古树等保护,注重乡村建设与乡村原始风貌及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突出“三农”和大别山地域特色,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民俗文化娱乐旅游项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合作社示范社,探索推广“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股份合作,实施品牌连锁发展。

3)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应重点支持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沿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市乡村旅游形象宣传。要整合利用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改善村内道路、电力、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信息网络、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旅游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资金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强對农户和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的信贷和担保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乡村旅游企业和项目加大融资授信力度,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能人回乡”创业将积累的财富和拥有的知识、技术、市场、人脉等要素资源,导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就业,支持旅游专业毕业生、志愿者、文化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旅游意识的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技能型人才及从业人员。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5)强化宣传推广,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电影等新媒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编印乡村旅游画册等旅游宣传资料,利用已成熟的景区旅游产品和网络,建立营销联动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宣传进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社区,并纳入当地旅游精品线路宣传,促进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协调互补。指导和帮助乡村旅游企业和经营户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以地标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精品线路营销。鼓励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黄快林.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18-01-23.

推荐访问: 黄冈市 乡村 振兴 对策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