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戏曲文本的一点辨析

2022-05-10 08:45:04 | 浏览次数:

当代中国戏曲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奔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的,它经历了坎坷和曲折,广大戏曲工作者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进行着卓越的艺术创造和勇敢的艺术实践,获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

当代戏曲发展是历史的继续,是在近代以来戏曲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的,而在整个戏曲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文本是发展的基础,是根本,是灵魂。文本对于现代戏曲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下面谈三个问题,首先,谈一下文本继承的历史意义;第二,当代戏曲文学的内涵表达和文本价值;第三,文本创作的缺憾与失语。

一、文本继承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戏曲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吸纳、融汇和变革自身的历史,其发展的核心是与文本发展密切联系的。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近代花部乱弹,直至当代,每个时代都在进行艺术的选择和自身的嬗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着重大的转型。如元杂剧的剧本形式的出现,使戏曲从“诸般杂项技艺的混合演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剧活动”。促进了戏曲在“在艺术形式上,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演出结构,形成了歌舞结合、唱白相间的表演艺术”。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文本形式,既是对宋金以来诸宫调这种规模庞大、形式完整的说唱艺术的跃进,也是对金院本这种“幼稚的、不成熟的戏剧形式”的跃进。元杂剧创作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社会上知识阶层,即大批文人参与编写剧本,使得元杂剧在思想性、文学性和编剧结构的规范性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明清传奇的出现,形成了继元杂剧以后我国戏曲史上又一个文本创作的高峰,从明嘉靖年间至清代康乾末年,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昆曲得到极大发展,其长篇剧帙的文学形式,相对形式短小、精练、结构严密的元杂剧,使戏曲从内容到形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昆山腔的音乐形式上“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使得清唱的‘新声’发展成为舞台上演唱的声腔剧种”。出现了“梨园子弟喜之”的局面,说明剧种的勃兴与发展。其重要条件还在于有成功的文学形式。乾隆以后,昆山腔出现衰微的趋势,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正如近代学者吴梅所说:“盖自藏元(蒋士铨)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蒋士铨是传奇创作最后一个阶段最著名的一位作家,这是说昆山腔的文本出了问题。

近当代以来,戏曲文学在自身不断的嬗变过程中,其书写形式、结构形式、叙述方式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突破了传奇结构的固定模式,革除了情节冗长拖沓,内容庞杂,头绪紊乱,事件散漫等倾向,出现了如今使用的惯常的文本形式。总之,在戏曲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戏曲文学在使得各艺术元素综合在“剧”的前提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我国古代戏曲文学剧本多不胜举,其中不乏有神仙道化、烟花粉黛和才子佳人戏,但是,以关汉卿为首的元杂剧作家和以李玉为首的昆山腔作家群,他们都以中国文化人的情怀。高举时代的大旗,亲近人民,反映现实,崇尚真理,留下了“精彩绝艳、气壮山河”的优秀之作。古代戏曲的演出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从文学剧本中,我们看到当时作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军事斗争等多方面的形象的社会景观。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文本的内涵表达和价值意义

当代戏曲是在一个广阔的、腾飞的时代背景下生存发展的。戏曲顺应时代脉搏,创作、改编了许多作品,仅就新创作剧目而言,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的书写。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演出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经过多年沉淀留下来的几部贴近生活、贴近妇女解放心声的作品影响很大。新中国的建立是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是革命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妇女的彻底解放,才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成功。沪剧《罗汉钱》母女似同又根本不同的婚姻经历;吕剧《李二嫂改嫁》中追求人性解放的寡妇再嫁;眉户《梁秋燕》中敢于对封建势力展开斗争争取婚姻自由;评剧《刘巧儿》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望与主动争取,都从不同的侧面书写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革命对于女性的解放,这是性别的解放,是人身的解放,是对于人身价值依附属性的解放。

对于人的书写还表现在对于人的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表达。从尊重历史的客观态度出发,20世纪60年代前后创作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等有影响的作品,在“文革”中,曾一度被“四人帮”窃取,成为他们的御用工具,以至于后来被树立为“样板戏”。当然。在艺术上是没有样板可言的,千篇一律或似曾相识是违背艺术规律的。总之,无论这些作品有怎样的政治经历,无论经过何人的染指,其在文本创作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生动地书写了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这是对人心的书写。

对于人性的书写是当代戏曲文学的精彩表达。这一点表现在新时期以来的戏曲作品创作中。如莆仙戏《秋风辞》、京剧《曹操与杨修》、淮剧《金龙与蜉蝣》《封氏彝兰》、评剧《风流寡妇》、川剧《金子》、淮剧《典妻》、豫剧《程婴救孤》等。在这些作品中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作者们把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意识交织在一起。把对历史的观照与对现实的观照交织在一起,去展现对人性的独立思考”。这些作品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较高的层面,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现,对内心的揭示与书写,都表现出深刻、准确与思辩的特性。

从对人身解放的表达,到对人心的礼赞,再到对人性的书写,当代戏曲也经历了从粗糙到精致、从表面到深层、从理念到实施,从内容到形式逐渐成熟发展的艰辛过程。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优秀的文学剧本,都是经过舞台实践检验的,不仅有恰当的文学表达,还有很好的舞台性,在演出中为当代中国戏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带动了戏曲音乐、舞蹈、舞美和导演艺术的全面发展。使得文本书写中人文精神得到完美、形象地展现。

三、文本创作的缺憾与失语

戏曲文学有一个深厚的历史传统,就是它与现实生活有很深的渊源和密切的血肉联系。古老而悠久的历史生活对于当代的戏曲创作来说,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如何做好历史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是戏曲创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代戏曲还缺乏史诗性的作品,还缺乏有深度的、有思想的、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之作。传统戏曲文学是以诗句的形式书写的,而当代戏曲是以白话文形式表达文本意义内涵的,所以,将古典曲文简洁的笔墨传神的语言模式和现代汉语的白描手法相结合,以古典曲文的典雅与现代用语的通俗相结合,注重在现代语言的框架中复活古代用语,突显现代用语的神髓,实现戏曲文学性的长足进展也尤为必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各种政治原因,戏曲创作轻薄了对于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缺少洋溢着文学才情的经典,新时期的戏曲创作同样缺少这样的作品。当年《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的成功,首先是剧本创作的成功,在此基础上的演出给作品增添了更加光辉的亮色。《牡丹亭》完稿后先是由宜黄腔的演员演出的,由于文学本的完美,被昆曲演出后成为被后世传诵的经典名作。当代戏曲呼唤《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可以流芳后人的经典作品,这是缺憾同时也是希望。

当代戏曲应该记录当代人不同阶段对历史对现实的不同感受,展现不同阶段人们的生存状态,记录当代历史进程中人们的希望和梦想,挫折和感伤。可是,随着信息时代娱乐化、商品化的出现,消费主义的盛行,戏曲创作失去自我,没有了方向,摇摆在娱乐与商业化之间,消解了文本与现实的关系,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度关注和思考。缺乏对改革开放时代人们心灵世界的体察,对价值观的认识、对传统与创新、新风与旧俗还缺乏辨别,对崇高、幸福缺乏审美观照。停留在意义阐释和表面书写。特别是在强大的政权体制、眼花缭乱的商品诱惑和传统的人际关系不断异化面前,人们如何摆脱困境,求得生存,走向健康、正确的人生之旅迫切需要戏曲文学的介入。

当代戏曲创作涉及的题材领域还不够开阔。描写农村生活的多,描写科技、工业等社会生活的作品十分缺憾,即使农村题材的创作往往停留在对生活的描绘而缺乏对生活意义的提炼。当代剧作家,不能只是一个书写者,他应该有责任感、有道德感、有批判精神,这样才能创作出有影响的作品。因为戏曲文本的抒写,对戏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对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初,“全国现实题材戏曲现代戏创作研讨会”上,有人对于现实题材创作发表了中肯的意见,认为:“许多戏剧种类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表现苍白、窘迫。表现社会的现代进程并开掘现实民族精神,不仅是艺术家无法推卸的使命、而且是艺术家必须攀登的标高。对于现实题材的表现和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不能再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倡导上了。解决现代戏难的问题,只能在现代戏创作实践中去摸索。”我想,不仅现代戏创作要在实践中摸索,新编历史剧和改编传统戏同样要在实践中摸索提高。要自觉地将史学观、美学观和文学观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戏曲艺术规律,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推荐访问: 辨析 戏曲 当代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