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急救医疗体系一体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2-05-09 17:55:03 | 浏览次数:

摘 要: 城乡一体化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我国卫生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城乡一体化程度很低。文章通过抽样调查选取安徽省几家代表性的医院,探讨目前城乡急救医疗的现状,并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急救 城乡一体化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8-0361-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急救医疗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各医院的急救能力也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急救医疗服务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国家出台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但急救是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急救医疗体系,对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安徽省的医院为立足点,分析城乡急救医疗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并探讨对策,以供相关部门的参考。

一、安徽省城乡急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现状

1.安徽省的概况

安徽省是一个面积14万平方千米,拥有人口6782.27万的省份。其辖区内共有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安徽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559.1万人,占43.0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91.0万人,占56.99%。

2.安徽省城乡急救医疗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城市急救医疗工作发展较快。各大城市分别建立起了独立的急救中心,以成立于1975年3月的合肥急救中心为例,其服务于820万人口,拥有普通救护车6辆,重症监护车4辆,拥有25个急救分站。服务半径在5千米以内,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不足10分钟。对于急诊的治疗,有相应职称的专职急诊医师34人,并且急救车上涵盖相应的急救医疗设备与药物。相比之下,合肥市辖区内的长丰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没有急救分站,而在长丰县管辖内的15个乡镇内基本没有急救站点或者是急救车的存在。在长丰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内,其专门的急救医师仅有6人,普通救护车5辆,重症监护车2辆,根本无法满足这一地区人民急救的需求。在发生重大急救事件时,多求助于城区医院,但是城区医院的救护车辆到达鄉镇在路上基本要花费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不免耽误了医学急救的黄金4分钟。

急救站点的匮乏、急救专业人员的不足、急救半径范围大、急救演练的缺乏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医院急救的开展以及伤员的急救质量,这些问题也是广大农村地区急救医疗体系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城乡急救医疗服务一体化不足的原因

城乡急救医疗服务存在很大的差异,乡镇医院急救医疗存在很多缺陷,城乡之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服务机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卫生资源、医护人员分配不合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落后于城镇地区,由此也影响了农村卫生资源的分配。好的优质资源多集中在城镇医疗机构,农村地区则呈现出医疗设备差、就医条件差、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状态。对于突发医疗急救事件的处理,农村医院的医疗资源严重限制了其实施救助的可能性。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仅严重影响了城乡卫生资源的分配,而且也日益成为医护人员工作走向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对于城市医疗机构而言,其医疗设施先进、工作环境优越、待遇好、机会多,很多专业的急救人员在选择工作走向时多选择城市。而农村地区医疗设施落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机会少,几乎没有急救医护人员愿意留在农村地区。虽然在农村的医疗机构中也有一定的急救人员,但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相较于城市医护人员普遍偏低,或者存在一定的高素质人员,但是他们也会争取更多的机会向城镇医院发展。以合肥市区的急救中心与肥西县人民医院为例,合肥市医疗急救人员总数为125人,肥西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人员总数为35人,医护人员不仅在数量上存在差异,在职称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区急救人员基本都有相应的职称,而县区医院存在个别人员没有职称的现象,所以很多人在选择上更倾向于城镇医院。

2.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影响农村急救服务建设

与城镇地区相比较,农村地区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急救技能基本没有。在城镇地区,急救知识与技能在公众中的普及率相对而较高,以个人、家庭、社区为对象的各类培训较为丰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急救技能训练的演练主要在一些医科院校、大型医院或急救机构组织展开,参演的对象多限于警察、消防员等更多有可能加入急救行列进行急救的特殊群体,广泛的基层民众基本没有机会加入其中,而相关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定时、定期的系统培训体系,缺乏较为经济、快捷的基层宣教模式。

就目前来说,农村居民的急救意识呈现出普遍偏低,急救知识掌握严重不足,处理方法大多不科学等。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的落后,大部分人没有通过自主学习去了解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意愿与主动性。据调查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留守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年人思想传统守旧,多靠经验来应对突发事故。对急救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等公众媒体,这些媒体多限于对事故进行描述而缺乏对相关应对知识的全面介绍。由此,人们无从获知详细具体的急救技能操作步骤,又没有正规的培训。在遇到同类事件之时,虽然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过,但是身临其境也显得束手无策。

3.农村急救医疗与其他卫生体系间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

急救医疗体系是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科学的急救医疗体系有助于体现各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就目前来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在内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农村地区的急救体系并没有与城市地区的急救医疗有效的衔接起来,也没有与急救相关部门建立起协调的工作内容。虽然农村急救纳入到了公共卫生的范畴,但各级政府对农村急救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城镇地区的急救与疾病控制,政府投入也相对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相较于城镇地区还比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于城镇地区普遍偏低。广大农村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有老人和儿童在家乡,这就更影响了农村地区网络通讯设备的发展。至于农村地区的道路设施,虽说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来扶持新农村建设,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并不理想。

4.医疗法规不健全、宣传工作不到位,限制城乡急救医疗一体化发展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与急救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专业医务人员制定了执业医师法,其适用范围小,只允许持有医师执照的医护人员可以进行相关的医疗救助,这就造成了其他没有医师执照的人员所进行的医疗急救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医护人员由于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未取得医师执照,在发生急救事件的时候,也只能束手无策。法律的欠缺,医护人员的水平差异,由此也造成了社会上许多可能事件的发生,如救人反被推上 “被告席”等各类事件层出不穷。

伴随着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其本意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让民众看得起病。但是这一政策目前所处的状态却是很多优惠政策民众不知道,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据了解,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收完钱具体做什么一无所知。当发生急救事件时,民众因担心高昂的医疗费用,放弃急救,这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宣传力度的不够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应的也影响了农村急救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关法规的不健全,急救岗位的缺乏,政府宣传力度的不够都使得城乡急救医疗一体化的发展缺乏相应的保障。

三 、构建安徽省城乡急救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1.完善农村急救医疗设施与急救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鉴于农村地区医疗设备的不完善,相关部门要增加经费投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急救设备差、服务的人员多、民生需求大,要及时有效处理民众的需求就要加大对这一地区急救设备的建设,急诊科、指挥中心、救护车必须配备专用的通讯设备,真正做到有备可施。同时在院前急救上也要做到积极的救护,救护车上也需补充心脑血管突发疾病、意外中毒处理、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必备的呼吸机、除颤仪等,相应的急救药品都要齐全,防患于未然。

至于乡镇医院急救专业医疗人员的缺乏,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号召鼓励专业人员服务农村地区,加大急救经费投入,在待遇上要给予政策倾斜,如晋升职称、发放急诊补贴等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对于农村地区稳定的急救人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如举办培训班和外出进修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上,院前、院内急救相结合,突出院前急救。培训应以临床实用技术为主,加强实际操作和演练,以提高急救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提高急救人才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急救队伍,让民众放心。

2.打造个人—家庭—社区—医院综合全面的急救系统

现代急救医疗的运行与发展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医学科学的范畴,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由此,才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个人和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构成单元,他们是急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是整个急救体系中最基础的要素。第一目击者实施救助的质量决定了后续系列抢救的成功率,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半径,建立院外急救互助圈,为城乡一体化急救医疗体系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相关部门还要开展急救演练,急救演练的内容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参加急救演练的人员可以由医护人员扩展到农民群众,让群众和医护人员进行有机的互动,实现救助工作的及时高效。

3.建立健全城乡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与通讯联络系统

建立健全全市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急救中心为核心、急救分站为枢纽、网络医院为基础的急救服务网络体系。以市救护站为主体,下级急救分站为个体,主体与个体紧密联系。根据国内外相关诊疗指南,充分考虑目前医疗现状及可能提升空间,制定适宜农村应用的急救体系并推广开来。

根据市行政区域划分,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设立急救分站。急救分站应选择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依托。三级医院为急救网络的主体,指导并直接参与下一级网络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网络医院内应形成急诊小区,开通绿色通道。组建县(市)急救站和急救分站,县急救站应设在县(市)人民医院,县急救分站应设在中心乡镇卫生院。市卫生局应对急救分站、急救网络医院进行评估和资格认定,以保证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

4.健全急救法规、加大各种医疗政策宣传力度

鉴于目前关于急救医疗法规的欠缺,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相应法规,保障群众以及医护人员的急救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相应法律的基础上也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及医护人员遵章守法的自覺性。同时,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尤其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让民众全面的了解农村医疗合作的各种制度,在发生急救事件时更好的求助于急救部门。

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一个地区医学科学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保健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急救体系是急救事业更好发展的保障,而构建城乡急救医疗一体化的建设道路是漫长的,眼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设施的财政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正确、有效的急救反应系统。总之,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 还是在发达国家, 都不应回避建立社会组织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的体系, 一视同仁地为公民提供预防和医疗服务是一个国家的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何忠杰,王立祥.探索急救之道畅通生命之路[J].中国急救医学.2013(11):998-990.

[2]杜成芬,杨志华.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对院外急救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9):852-853.

[3]连丽虹,蒋崇慧.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8):187-188.

[4]丁兆刚,杨丽丽.搭建社会大急救体系提高院外急救成功率——我国公众急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11):1031-1034.

[5]武秀昆.科学把握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J].中国急救医学.20l3 (1):17-19.

作者简介:程孝文(1970-)男,安徽怀宁人,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农村卫生政策学。

推荐访问: 急救 城乡 对策 现状及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