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

2022-05-09 10:35:06 | 浏览次数:

摘 要:桂林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可使人感受当时人们为了心中的红色信仰而奋斗的那种精神状态。民族解放战争非常残酷和惨烈,那场民族生死存亡之战中的革命战士们默默无闻,无条件地执行任务,承受牺牲和悲痛,在胜利后却从未向人民索取。

关键词:桂林党史;湘江战役;抗日文化城

一、桂林第一位共产党员

李征凤,是桂林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李征凤,原名桂生,广西桂林人,1902年生。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是是桂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桂林县支部的创建人之一。1925年秋,广西的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在梧州成立。12月,李征凤来到了梧州,在这里庄严地向党旗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之后中共梧州党组织将李征凤派到了自己的家乡——桂林工作。

而当时的桂林,与他离开时出政治局势已经完全不同。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清除了旧桂系势力,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和参加国民党,整个桂林就在李、黄、白三人的新桂系掌控之下。来到桂林,李征凤便以共产党员个人身份进入到新桂系政府,担任县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秘书、代理宣传部长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下,他便以桂林第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与从梧州党组织派回桂林的中共党员罗瑞成、谢铁民、胡佩文等一道,在桂林开展卓有成效的革命工作。

正当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桂系李、黄、白集团追随蒋介石反共 “清党”,在广西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负责桂林区“清党”的反共头目黄同仇于4 月下旬指使桂林驻防军团长余志芳、宪兵团长梁晓楼等,以约请开会的卑鄙手段诱捕了李征凤,将其关押在八桂厅驻防军团部。

李征凤身陷囹圄,敌人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他始终坚定立场,坚持红色信仰,并毅然写下绝命书。“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放一个”,在这样残暴“洗监”下,1927年10月14日,年仅25岁的李征凤就于桂林丽泽门外遇难。同时遇难的有裴邦焘、苏鸿基、谢铁民、汤显达、廖骏、李芬华、赵世杰和非党群众赵世恪等共九位烈士。桂林第一个党组织被破坏了,一大批共产党员牺牲了,但是却在桂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更多的桂林人民投身于革命浪潮中,他们用生命为桂林铺就了一条红色之路。

二、红军长征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湘江战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井冈山出发开始了长征之路,11月,中央红军到达了桂林。蒋介石先后调集中央军、湘军、粤军、桂军共26个师30余万兵力,企图将中央红军一举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于是在桂林这片土地上,爆发了一场悲壮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场主要由脚山铺、光华铺、新圩等三场阻击战及后卫阻击场和湘江渡场五个部分组成。

(一)脚山铺阻击战

脚山铺位于全州县,距离中央纵队渡河的界首渡口25公里,它是中央红军是否能渡过湘江的关键。因此,这也是敌我双方都投入了最多的兵力的地方。蒋介石部队投入湘军4个师大概六七万人,中央红军的红一军团第一、第二师人数不足1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双方在此厮杀了三天两晚,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二)光华铺阻击战

光华铺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它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桂军北上,以确保在距离5公里的界首镇三官堂渡口安全。为此,中央红军第十团英勇作战,他们一个团就挡住了敌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战场上,年仅26岁红军团长沈述清牺牲,几小时后,继任团长杜中美也被子弹击中牺牲,他也只有35岁,可见战争的惨烈。

(三)新圩阻击战

新圩位于灌阳县,与湘江渡口的距离有七八十里,主要负责阻击由灌阳北进的桂军主力两个师。11月28日至30日下午,中央红军投入了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六师第十八团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进行战斗。

当时率领红三军团前卫第五师进行阻击的团长李天佑是桂林临桂人,开国上将,也是桂林人的骄傲。他在东征福建、第五次反“围剿”、平型关大捷等多场关键战斗中,表现非常突出,英勇无畏,功勋卓著。李天佑同志被广大指战员誉为“虎将”。

战斗结束后,由于战情紧张,有很多红军的伤病员来不及安全转移,便将其伤病员安置在新圩乡下立湾村蒋家祠堂里进行救护。但是被当地的土豪劣绅发现并告发,国民党反动派立即派兵将120多位伤病员捆绑起来,一路驱赶到当地的一个酒海井,残忍地将他们丢进25米深的酒海井里,再毫无人性的用机枪对他们进行扫射,12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牺牲。

(四)后卫阻击战

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央视播放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它所讲述的故事就是以湘江战役中的后卫阻击战为主线。当时在11月30日下午,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一直坚守阵地,一直在永安关、雷口关与多达自己十几倍兵力的敌人浴血奋战,在激战了四天五夜后弹尽粮绝,被敌人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五)强渡湘江

到11月30日深夜,中央纵队只有四个师渡过湘江,红一军团第十五师、红三军团第六师以及红五、红八、红九军团还未过江。

12月1日,国民党军发动全线攻击,机枪声、飞机轰鸣声、炸弹炸起的水浪声、冲锋嘶喊声响彻湘江渡场,血肉横飞,渡过湘江后6个师伤亡惨重,未能過江的部队基本全军覆没。湘江战役后,整个湘江上漂浮的都是红军的遗体,血水染红了湘江。当地老百姓心疼红军呀,他们没见过这么英勇的部队,都说:“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最后只剩下3万余人。湘江战役成为了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但又是红军长征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正是因为它这场长征史上的阵痛,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它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提供了有力契机,从此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桂林抗日文化城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1月20日,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西南的重庆,大量人口也开始向中国的腹地逃难。广西,中国边陲的一个省,桂林当时是它的首府。这是一个有着2200年历史的古城,1938年开始,原本只有六七万人的人城市,人口很快增加到了五六十万。逃难到这里的有当时中国许多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数量多达200多人。

1938年末,由中国共产党指挥的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设立了桂林办事处。李克农时任八路军总秘书长,兼任了桂林办事处处长。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联系和领导南方各省及南洋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为党中央和抗日前线收集、传递各种情报;代表党中央和中共南方局领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等光辉事迹。

现在桂林最热门的商业街——解放路,当年叫桂西路。抗战时期,许多出版机构迁到了桂林,短短几百米的街道,挤满了书店,可以用“朝气蓬勃”来形容桂林抗战时期的出版业。街头上,经常能看到书店、报馆招聘人员的广告。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迁来桂林的出版机构多达178家。

欧阳予倩,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的祖父曾是桂林最后一任知府,是在桂林长大的。1943年初,主要由欧阳予倩筹资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新馆即将完工。欧阳予倩打算在新馆落成时邀请几个剧团演出,祝贺新馆建成并举办戏剧节。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也在桂林的剧作家田汉,田汉积极赞同。他们决定将这次活动定名为“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剧展以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欧阳予倩的名义向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福建、江西、湖北等8省戏剧团体发出邀请,得到了纷纷响应,共有33个剧团935人参展。1944年2月15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隆重开幕。在随后的三个月中,西南剧展演出话剧23个、平剧29个、桂剧8个、歌剧1个,还有少数民族歌舞、傀儡戏、马戏、魔术、外国剧目等,借古喻今,表明了桂林文化城与世界先进的文化息息相连。各剧团共演出了170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整个桂林市盛况空前,市中心广场的东西南路口都搭起了彩色牌楼,好像过节一样。它把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推向了最高潮,是对中国抗战文化的“一次卓越贡献”。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1938年11月的一天,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又在桂林上空鸣响。市民们急忙从四面八方跑进离他们最近的岩洞里躲避。陶行知也跟随着人流躲进了附近的山洞里。从躲进岩洞起直到解除空袭,前后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成千上万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市民,在岩洞内都无所事事。这一幕情景被陶行知先生看在了眼中。回到住地,陶行知写了一篇题为《岩洞教育的建议》的文章,提出了开展岩洞教育的建议。当局立即召开了一个讨论会,决定设立一个指导委员会,每一山洞由各团体、学校、文化机关负责,实施“岩洞教育”。

至此,桂林的岩洞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岩洞中延续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山洞的学校,孩子们上着课,外面在轰炸,里面在上课。

1944年10月下旬,日军集结15万兵力,大量重炮开向桂林,11月桂林沦陷,长达6年的桂林抗日文化城就此结束,著名学者林焕平先生对這段历史是这样评价的“北有延安,南有桂林”。

四、桂林解放

1949年4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笔拟电给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我们的基本方针是消灭桂系及其他任何反动派。”当时桂系白崇禧,人称“小诸葛”。他是在军事方面非常有才华的军官,但是当时我军已经势如破竹,桂系军队人心涣散,当时他们的18万人的军队已是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残余的最后一支主要军事力量。在11月4日,以司令员林彪为首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9个军42万余人组成西、南、中三路大军,将对敌形成钳形包围态势,白崇禧的部队面对这样的形势可以说螳臂当车,他的很多作战计划还未实施,解放军的部队就犹如风卷残云,直接将白崇禧打的躲到海南,最后逃到台湾。1949年11月22日,桂林市全境解放,从此桂林掀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正如西蒙诺夫在《战斗着的中国》一书序言中所写道的:“这是关于一个伟大的国家和一个伟大的民族的记忆,这个民族,在那些日子里,透心澈肺地感受了一切人类欢乐中最大的一种欢乐——自由的欢乐。”

作者单位:

桂林博物馆

推荐访问: 丰碑 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