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南京长江大桥

2022-04-08 10:28:09 | 浏览次数:

长江从远古走来,向东海奔去,世世代代滋润中华大地,哺育中华儿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长江,给了中华民族舟楫之利,却又是一道天堑,自古以来把中华河山屏障为南北之地。相传当年燕王朱棣攻打南京,当其兵临长江北岸,望着滚滚江流只得止步求天。也许是天助朱棣,时值六月赤日炎炎,陡然间大雪纷飞,江水冻为三尺之冰。朱棣大军得以如履平地,横扫金陵,成就了一番伟业。这个神话般的民间传说,无非是企求长江上有个通道。

万里长江,直到新中国建立,江上未曾有过一座桥。

1908年,沪宁铁路延至南京,1911年,津浦鐵路修成,但是由于长江阻隔,南北铁路不能贯通。1933年后,虽有宁浦火车轮渡开通,但因夜间、大雾、涨潮、台风等四不渡的限制,南北客货交通依然不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规划了南京至浦口的过江隧道,但那只不过是一纸宏图。1927年,国民政府以10万美金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到南京实地勘测,得出了在南京不可能造桥的结论。1936年和1946年,国民政府两度计划在南京长江段架桥,但都终成空谈。

天堑何时变通途,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之梦。

1957年,新中国成立仅8年时间,武汉长江大桥便横空出世。自此,长江上自古无桥成为历史。武汉长江大桥,无疑是新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但是,武汉长江大桥是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什么时候,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长江上飞架彩虹,成为中国人民坚定的梦想。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真正圆了我们中国人的这个梦!

201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庆典之际,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组织对80余位当年大桥工程建设者进行口述史采访。他们中有党政干部、工程师、技术工人、军人、艺术家等。他们以亲历、亲见、亲闻者身份,讲述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南京长江大桥,是在十分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迹般建成的。大桥开建,是由中共中央决定的。据时任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的女儿彭倍勤回忆,1959年4月,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彭敏向与会的中央委员汇报了大桥设计方案及方案实施的具体意见,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肯定。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处理,是在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下确定的。据在彭敏之后担任大桥工程局局长的宋次中介绍,关于大桥净空高度就是由周总理召集中央有关领导以及铁道部、海军及航运交通各有关部门一起汇报讨论,确定为24米。大桥桥头堡建筑式样,也是由周总理作出指示:桥头堡要比武汉大桥雄伟,要突出“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选料要好,色彩应鲜艳,红色要永不褪色。大桥建设,正遭遇我国和苏联友好关系破裂。据时任大桥局党委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的孙信回忆,1957年到1958年,中国与苏联关系闹僵了。1958年,正当南京长江大桥紧锣密鼓准备时,苏联撤走专家并带走所有资料,而且拒绝供应钢材。对此,党中央明确,有苏联专家在,干;苏联专家走了,也要干;要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把南京长江大桥建起来。大桥建设,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大桥建设者们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参与建设。据时任大桥局二桥处政治处副主任的刘喜荣回顾,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缺乏建筑材料,连简单的工棚也无法搭建。把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的水泥猪舍打扫干净,维修后作为临时宿舍,然而里面臭气难闻,无论怎么冲刷,都很难彻底消除臭气。由于地势低洼,下大雨时,室内积了很多水,潮湿得很,不少职工因此患上了风湿病。由于粮食供应紧张,建设者们填不饱肚子,只好低标准,“瓜菜代”,甚至喝酱油汤充饥。由于营养不良,许多人身患程度不同的浮肿病。据时任大桥局二桥处工程师的刘长元回顾,有时深夜过了12点钟,从桥墩工地回到办公室,肚子咕咕叫,完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充饥,就在江边坡地上拔几根葱,洗净切好,加点酱油冲上两碗汤,一边喝一边研究第二天工作。就是在这样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高空作业、水下作业。不顾夏天烈日炎炎,钢梁发烫;冬天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劳动热情非常高,完不成任务不下火线,撵都撵不走。大桥建设,形成了全国人民大协作的浓厚氛围。据老桥工陈琼和严玉昌回顾,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辽宁、安徽及江苏多地的优秀建筑工人参加了大桥建设。全国有许多单位参加了大桥的设计、施工及科学研究工作。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大桥紧张施工的日子里,工地上来自机关、部队、工厂、农村、学校的义务劳动大军多达数千人。有一天,已是深夜11点多钟,一批十六七岁的女中学生,自带干粮,从城内步行来到工地,要求参加义务劳动。她们对工地负责人说,她们就要到内蒙古插队落户,请允许她们在出发前,为大桥建设贡献一点力量,她们在工地上干了一个通宵。大桥建设,充分展现出建设者们群策群力积极创新。据时任大桥四处施工科技术员冯志涟回忆,南京长江大桥创造了多个第一。大桥北岸江边1号墩,面积差不多有篮球场那么大,重达4万多吨的巨型钢筋混凝土筑岛深井,穿过覆盖层达53.5米,准确下沉到设计位置,创下当时桥墩基础最深的记录。水中桥墩采用的是直径3—3.6米巨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柱,属于首创。在施工中,对基层粘结岩盘做了3—7米的深水钻孔,又创世界第一。据宋次中回顾,大桥1号墩入土下沉到72米,到达粗砂层,创造了当时下沉的世界纪录。此前保持纪录的是美国,下沉近70米。3号墩最深的钻孔达82米,潜水员采用氦氧混合气体,下潜82米基底检查,取得建桥史上深潜最高记录。此外,水中桥墩旁电缆塔架的单根管柱深水基础、整片31.7米大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现场制造、钢梁上使用的高强度螺栓、铁路桥面铺设的长钢轨、低合金锰16桥梁钢、公路路面采用的陶粒轻型混凝土、公路双曲拱桥等,均属国内首创。在大桥建设中,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仅1960年,职工提出的建议就有15441条。其中实现有的2073条,有较大价值的151条。大桥建设,是在妥善做好拆迁安置前提下展开的。据陆永贵、赵洪平两位地方史志学者撰文,在处理征地拆迁安置问题上,充分考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涉及到137户、738位农民兄弟的安置都是比较满意的,盖上新房让搬迁农民落户,并选调部分青壮年到企业工作。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富矿。据老桥工尤其谱、魏则玉介绍,回忆大桥往事,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是建设者们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当时工地上除了生产外,最重要的就是做思想教育工作,每周一、三、五晚上是政治学习,二、四、六晚上是业务学习。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始终贯穿大桥建设全过程。工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思想熔炉,尤其是每逢重大节点工序时更是如此。桥上开动员大会,大家都是劲头十足,心里激动得不得了。大家的心思就是要把大桥建好。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无法与现在相比的环境下,能够修建这样一座大桥,没有万众一心、所向披靡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在关键时刻,建桥工人总能挺身而出,把工人阶级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表现得非常突出。“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工人们最响亮的两句口号。大家以一种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建设为国争光的“争气桥”,让子孙后代放心的“放心桥”。以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点材料。整个建桥过程,就是一个“建桥育人、建成学会”的过程,培养造就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桥梁建设队伍和一批顶尖的技术人才。大桥建设,使人们受到了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激发了人们的感情,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南京长江大桥,是共和国一个时代的丰碑。1981年6月,南京长江大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被写进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南京长江大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丰碑!用陈琼、严玉昌的话说:整座大桥既宏伟壮观,又有民族特色,好似一道彩虹飞降人间,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設计、自己施工、采用国产材料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其建桥技术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这座桥既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程,又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程,更是一项永载史册的工程。又如彭敏所说:“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最大、最复杂的、最能够代表我国桥梁工程技术水平的一座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及工程组织者的心血结晶和劳动成果。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中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

1968年12月8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在蒙蒙细雨中数万人参加这一盛典。不仅桥上,连桥下的马路,甚至树上都挤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热泪盈眶。从此,大桥成了南京的显著地标,成为南京靓丽的风景,成为那个国力不强的年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结晶,成为不可移动、无法取代的文物,成为全国人民的骄傲。大桥建成50年,共接待7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大桥建成后不久,一位70多岁满头银发的新西兰地质专家参观后,感慨地说:“真了不起,我回国后,一定要好好介绍和宣传中国的这一伟大成就。”日本曾派出一个20人组成的土木建筑工程代表团来我国,他们对南京长江大桥很感兴趣,认为南京长江大桥的某些技术已经超过了日本。如铁路桥铺的钢轨,日本使用的是25米一根普通钢轨,南京长江大桥使用的是长度为480米无缝拼接钢轨。后来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平井墩又两次率团来大桥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深深刻印在历史的记忆中。在那个时代,年画、画册、邮票、信封、镜子、茶杯、饭盒、碗碟、折扇、毛巾、被套、手绢、粮票、布票、饭票、豆腐票、热水瓶、收音机、明信片、饼干、香烟和旅行袋、蚊帐钩……数不清的物件都以南京长江大桥为图案装饰,南京长江大桥几乎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个时代的歌词、相声、电影留下了大桥的印记。大桥成了油画、国画、连环画的创作素材,成为众多城镇乡村照相馆里风靡一时的背景,成为一个时代新婚夫妇向往的结婚纪念地。时至今日,海内外许多人仍然兴致勃勃来到南京,为的是一睹大桥风采。对众多中国人来说,大桥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且是极其深刻的个人情感、爱国情怀和满满的自豪情愫。

时光荏苒,共和国已走过70年历程。改革开放前,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三十年间,长江上只建设了4座桥;改革开放以来,猛然间华丽转身:水上桥梁、水下隧道,犹如神话般地冒出来。仅南京地区就有二桥、三桥、四桥,大胜关高铁大桥,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以及宁浦地铁过江通道,五桥正在建设中。在江苏境内还有润扬大桥、江阴大桥、沪通大桥,正在建设的还有沪通公铁两用大桥、常泰大桥。据统计,万里长江之上,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桥梁共108座,其中桥96座,隧道12座,桥、隧密度在世界大江大河中屈指可数。桥隧中,多具特点的有:长度、跨度、高度、斜拉、桩基技术等。苏通大桥:斜拉桥主孔跨度1088米,列世界第二;主塔高度306米,列世界第二;斜拉索的长度580米,列世界第一;群桩基础平面尺寸113.75米×48.1米,列世界第一。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梁,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泰州长江大桥:主跨2×1080米的三塔双跨钢箱梁悬索桥,为世界首创。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为世界上设计荷载最大的高速铁路大桥。南京三桥: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在国内桥梁建设史上开创了三个第一,塔吊最高(202米)、跨度最大(420米)、起吊最重(420吨)。芜湖长江大桥:工程规模居中国长江大桥之首,全桥混凝土总量55万吨,结构用钢11万吨,其工程总量及规模均超过了武汉和南京两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总和。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当今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中跨度最大的桥梁,创下了跨度、荷载、速度、宽度4项世界第一,也是中国第一座能够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大跨度斜拉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大桥南锚碇基础工程被誉为“神州第一锚”。武汉长江隧道: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穿江隧道,又称“万里长江第一隧”。

长江天堑变通途。以武汉长江大桥为发端,以南京长江大桥为标志,以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桥、隧为时代特征,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人民共和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正确,见证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见证了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渊源深厚的优良传统和可歌可泣的时代精神。

立足长江,放眼中华大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数条江河上建造了无以数计的桥梁隧道,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更是成为当今这个时代跨海大桥建设中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放眼世界,我们正在构筑“一带一路”这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它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无形而伟大的桥梁!

(责任编辑:巫勇)

推荐访问: 长江大桥 丰碑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