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传播文化的优势及途径

2022-05-09 10:15:03 | 浏览次数:

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传播快速化、多样化, “地球村 ”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人们与外界甚至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便捷。同时,地球村的出现,使得传播需要考虑更多因素,运用更多传播手段。而视听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正是适应了传播的需要,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视是传统媒介之一,属大众媒介。电视在制作、播放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的有益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可以称作电视文化。电视文化功能包括传播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引导功能等。虽然电视文化功能众多,但是传播功能是其基础功能,其他功能都是在传播功能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媒介面向的是整个社会,传播适合整个社会需要的文化,从这一点上看,电视这种大众媒介是具有社会化功能的。人是社会的成员,媒介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体现在“他人导向”的力量。如果从社会主体的类型来看,可以粗略地把人类社会化的模式分成非传媒型和传媒型。其中传媒型的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接受传播媒介,如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学习而社会化。[2]不论是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还是媒介对人的社会化影响,都是基于媒介的传播功能。传播是各种媒介的主要特征,电视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电视肩负起对外传播的任务,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媒体对电视冲击的结果。中国作为大国之一,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更是闻名世界的东方文明之邦,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领域做好交流工作。

一、电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

电视媒体是最为受众所接受的信息传播形式之一。它的优势即它本身是一种综合媒体和现场媒体,声像统一,现场感强,对受众的接受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反射弧极大缩小,电视影像可以将传播本体化抽象为形象的程度最大化。

电视媒体所包含的节目类型众多,电视剧、访谈节目、新闻节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该片通过记录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在仪式、伦理等方面给中国人带来的文化。通过记录手艺传承人烹饪食物和食物材料产地居民的生活,使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以及中国人勤俭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展示。以电视节目形式之一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电视媒体拥有的闪光点。

(一)电视的视听优势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是中华美食,比之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外国观众的追捧,这是因为美食是全人类的共鸣,不分国界、种族。帧帧画面,通过镜头进行视觉传达,加之优雅的汉语诠释食物的精神,并与中国文化自然衔接,再配以音乐,在听觉上达到完美。《转化的灵感》中,关于豆腐制作的旁白是这样说的:“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而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镜头所捕捉到的豆腐白嫩细软的画面,与解说词相互映衬,受众可以在视听两方面得到享受。

虽然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画面和声音的双重应用是缺一不可的,可以有所变化、有所侧重。使用画面,可以在传播中扩大受众群,这是因为对于画面的接受没有年龄和学历的限制,从儿童到老者都可以收看。而使用声音,是在于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所要传达的内容与思想。电视这种声画合一的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可以将视听优势尽可能地发挥。

(二)电视的叙述优势

纪录片的故事层建立在视听层之上,通过视听符号的组合与变换,构成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电视在“讲故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将声画关系运用得如鱼得水,在表达多个主题时,画面淡出淡入,加上旁白,可以将原本繁琐的故事过渡地游刃有余。电视纪录片用一个个故事来表达、凸显主题,是极具说服性的,让受众在眼观画面、耳听旁白的同时,拥有真实感和认同感。观众看到的这些故事主角或许就是日常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故事挖掘平凡却不为人知的一面,国外受众可以更真实地看到新时代的中国人以及承载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

《五味的调和》中讲到陈皮鸭的故事。“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在他看来,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莫过于苦尽甘来。中国人善于吃苦,是因为苦味的背后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味觉感受。”苦尽甘来,是中国人在味觉上对“苦”的辩证,更是在逆境中习惯坚持的信念。一只陈皮鸭,不只是阿伦一家的记忆,更是包含着有着相似经历的中国人的感情。《舌尖上的中国》常常将这些看似平常的人与事作为主题,透过平凡折射出不平凡的中国人精神以及背后的中国文化。

(三)电视在传播文化方面的优势

文化层,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信仰体系、社会价值、伦理道德等文化能指。电视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节目形式之一,具有承载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特点。《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现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将隐藏在美食背后的文化传达给受众,潜移默化之中,电视的文化优势得以发挥。

2014年4月,央视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受到极大关注。导演在处理食物、人物和故事时,更注重用中国情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食物代表了中国各地的饮食特色和文化,陕北的挂面、苏州的糕点、沿海的鲜味……但不论是哪里的食物,向观众传达的是食物中蕴含的中国情和中国文化。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崇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喜爱也甚浓厚。《舌尖上的中国》对于中国人是一份情,对于外国人则是异于本民族的新文化,通过食物这种可以品尝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展示属于中国的味道、中国的文化。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解说词做到了雕章琢句,传达食物的本真,那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解说词则从声画层面和故事层面上升到了气息更浓的文化高度,更清晰地向受众传达中国文化。譬如《心传》在介绍苏州糕点时,这样解说道:“从塑造汉字到塑造糕团,象形一直是中国人的独门心传,这是别具一格的糕点,已经不是单纯的食物,而是更高层次的对生活情趣的审美。”画面的丰富,是视觉的刺激,但只有画面是不够的,解说词担当着让纪录片生动起来的重任,语言的传达可以使受众更清楚地了解其中传达的内容,这也就是电视纪录片所特有的优势——能将看不见的文化,用语言进行表达。文化的感知,便在这一幅幅画面、一段段语言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承担着教化的角色。观看电视节目,是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一种渠道。那么,电视就必须在传播中增强文化性和知识性,一方面对本国受众起到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外传播中担负起宣传本国文化的重任。

二、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对外传播文化的途径开拓

(一)多样化电视节目的类型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近年来成功的纪录片,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2012年10月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2013年,《舌尖上的中国》实现了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海外市场的热烈反响让国内纪录片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也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登陆央视,美食风潮再次席卷电视荧屏。《舌尖上的中国》的大举成功,让我们看到了除了综艺选秀节目能够大紫大红,适应受众需求的纪录片也可以引领电视潮流,给了我们许多在对外传播方面的有益启示。

电视节目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在节目类型上做文章,针对对外传播的需要,多样化电视节目的类型。电视纪录片、电视连续剧、文娱类节目这三种主要类型可以作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节目形式。选择这三种节目类型,有其原因。一是这三种节目类型比较常见、受众数量大、符合各国受众进行收看。二是这三种节目类型可选择的传播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1.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生活。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面和解说相互配合,声画合一,并将艺术性融入其中,赏心悦目,同时,受众可以从中了解知识与文化。中国文化包含的内容繁多,人文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可以采用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艺术表现,配合解说以达到对内、对外的传播效果。

英国BBC的纪录片闻名世界,涉及题材广泛,历史文化、宇宙奥秘、人文风情……尽收眼底,制作精良,恰到好处的拍摄、精彩的画面配以解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视听盛宴。欧美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方面胜人一筹,应多加借鉴。2013年8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了独家投资、独立拍摄的纪录片——《大美河南》,共5季30集,包括山水篇、美食篇、自然篇、文化篇、民俗篇。中原腹地的美景、美食、文化、习俗一一呈现给观众,这对于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无疑助了一臂之力。中央电视台的也出品过许多优良的纪录片,譬如:《大国崛起》、《贸易战争》、《敦煌》、《故宫》、《圆明园》……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2.电视连续剧

电视连续剧,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节目类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的联系愈加密切,文化的交流更加方便,将电视连续剧出口国外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潮流和商业行为,而观看外国电视剧也成为一种时尚。

韩剧在东南亚的流行,形成了一股韩流风,扩大了韩国文化的影响力,更给韩国创造了经济效益。从《蓝色生死恋》、《大长今》,到2014年引领炸鸡啤酒风潮的《来自星星的你》,韩剧在编剧、主演、拍摄各方面都下足了功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模仿韩国的穿衣打扮,喜爱韩国文化。十几年里,韩剧的影响没有减弱,反而愈来愈强劲。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可作为拍摄的题材很多。我们缺少的是怎么将中国文化融入到电视剧中的想法。将中国文化融入到电视剧中,出口各国,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韩流、韩剧所取得的成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启发,更是种借鉴。

3.文娱类节目

文娱类节目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艺晚会形式的节目,另一类是娱乐性节目,这两类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起到娱乐、休闲的作用。文艺晚会,是中国老百姓十分熟悉的节目形式,特别以春晚为其代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都创造了世界综艺晚会之最。2014年,央视春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近几年的春晚打破常规,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同台演出,其中席琳·迪翁、李敏镐、苏菲·玛索的出演受到极大关注。更重要的是,春晚通过邀请外国艺人,使得各国民众开始关注春晚,了解当今的中国,改变对中国的陈旧印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将央视春晚这种备受海内外关注的节目作为传播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卫视大量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版权,如何打好“中国牌子”,创造“中国品牌”的娱乐节目更为重要。中国文化的传播,是需要“中国品牌”的节目作为支撑。

(二)创新化电视节目的理念

多样化电视节目类型目的在于改变传播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内容的革新,因此,创新化电视节目的理念尤为必要。改变旧模式,以新思维创新理念,这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进行对外传播的内在革新。

1.邀请各国人士参与中国节目

加深其他各国对当今中国的了解,这就需要的在对外传播这种单向传播上,让外国友人参与进来。电视不同于互联网,它是一种单向传播,受众出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电视传播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没有机会形成双向互动。为了避免电视这种单向传播的劣势,可以转变思维,尤其是在传播中国特有文化时,可以邀请外国友人参与到中国节目中。出于国家情结和民族自豪感,被邀请国家的观众也会收看节目,在收看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形成间接的双向交流。我们也可以参与到国外电视节目中,展示中国文化。

中央五套的《城市之间》,通过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竞技比赛,节目向观众传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汉语桥》这档节目,在传播中华语言和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外国选手在比赛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类似这样的节目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才能使电视在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上多出一条路。

2.增强中国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梦实质上代表了五千年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是全球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是包括电视在内所有媒体必须承担的职责。

电视节目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同时,要增强节目的中国文化底蕴,考虑运用怎样的传播方式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也需要分析国外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中央电视台设有英语频道、西语频道、法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等外语频道,专门面向外国人。CCTV-1、CCTV-3、CCTV-4、CCTV-13、CCTV-NEWS、CCTV-E、CCTV-F与其他华语频道借助长城平台在美国、加拿大、法国、亚洲、拉美地区通过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方式播出。2010年,亚洲品牌500强中国中央电视台位列第七。现有的电视资源十分丰富,利用好这些资源,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底蕴。

网络日益发达,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视听新媒体了解、认识世界,但是电视这种传统媒体拥有着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受众基数大、节目形式多样、选择性大……电视在对外传播方面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电视如何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播至世界各地,需要动用电视的优势、避免其劣势,寻找新途径。新媒体的出现的确给电视带来了压力,因此,电视需要找出新媒体不具备的传播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电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不仅是在提升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的悠久、中国文化的厚重和中国智慧的博大,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推荐访问: 途径 优势 传播 媒体 电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