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独居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2022-05-07 09:10:03 | 浏览次数:

【摘 要】人口老领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家关注的民生问题,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9%。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目前社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忽视。近几年老年人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老年期心理及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大事。本文以广州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从什么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广州独居老年人身心变化的主要特点、关于加强广州市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等方面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探。

【关健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一、什么是老年人心理健康

根据心理不地的观点,65岁以上的人生阶段即为老年期。但在社会学、公共卫生与医学界里,为了方便讨论与统计,一般都以60岁为老年期的开始。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合家欢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更是老年人的愿望。而什么是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有四大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有些学者还指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这是普通人群的健康标准,但老年人有自己的特点。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观点,他们将老年心理健康标准总结为10条,分别是: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在不违背集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专家许淑莲教授,将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5条:热爱生活和工作;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人际关系适应性强;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综观国内外心理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2、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用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无论多少条标准,最基本的一条是:老年人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都要在正常的状态之中,精神需求满足。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2000年时,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7%,此后不断攀升。200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达10055万人。200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5亿。2017年中国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达到15831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11.4%。近十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斷增长,同比增速由2008年的3.o%增长至2017年的5.5%。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奖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根据2002年一篇文章《老年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现状分析》报告,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广州和沈阳等39个区县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2.9%,65岁以上人口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5.2%。我国现有65岁以上老年人口15831万,据此估计,全国老年痴呆患者共有791.55万。除老年痴呆占多数外,还有老年人抑郁症、焦虑症、性心理障碍以及其它精神疾病。老年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是老年人生活的前提,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张美兰等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及SCL-90\HAMD(抑郁量表)、HAMA(焦虑流量表)对75例老年期限痴呆病人及65例老年非痴呆病人的主要照料者进行测查。老年期痴呆病人的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老年非痴呆病人的照料者,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是主要的心理问题。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得多,痴呆病人照料者中抑郁、焦虑障碍者的比率分别为46.67%和53.33%,显著高于百痴呆病人的照料者。

刘靖等人对城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他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90例冠心病和186例健康者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发现:老年寇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较对照组差,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多次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子女数、社会支持和人格特点有关,失独、空巢、三无及慢性病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以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最为突出。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但服多种药物可能会使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广州独居老年人身心变化的主要特点

人到老年,肌体各部分包括大脑在内,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独居老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且独自居住的老年人。独居老人的子女离家,甚至与老人两地相隔,无法提供日常用照料和互动,需要政府及所在社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根据数据手册,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达161.8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03%;全市11个区中有8个区老年人口超过10万人。广州市老龄化特别严重席进一步提高,其中越秀、海珠、荔湾三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时代。数据显示,2017年底,全市独居老人数量为11.64万人,全市残疾老年人6.47万。 广州市独居老人数量之大,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急需关注,他们在正常的生理状况在改变的同时,也发生着心理方面的改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行为感知的变化

人到老年后,感知觉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具体表现为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觉退落。人知功能下降进一步造成情绪和人格的变化,老年人独自在家,更会觉得自己的社会价值班感和意义感降低,极易出现抑郁情绪,加之长期独居,无人与老人聊天开拓思维,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下降,更易使老年人患有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导致记忆丧失,而老年人的记忆丧失往往是不可逆的过程,记忆缺失最终会导致人格解体,加之独居产生的孤独感更易加重老年人的慢性病治疗,及更容易加重老年人的心理障碍。

(二)人格的变化

独居老人有的是年老退休,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下来,转而进入家庭生活,面对角色变迁,要改变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可能很难调整和适应。特别是退休前,在工作单位有一定的地位,被单位或他人需要,而退休后,没有存在感,子女离开或异地,更不被需要,有的表现为不安全感,对自己身体功能变化很敏感,担心自己得病;有的表现为孤独失落感,长期独自在家离开群体的关注感和信息缺乏感;有的适应性差,不接受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对事件的应变能力有怕下降;有的总爱回忆往事,遇事也易想到往事,多愁善感有的趋于保守,对子女不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不理解、发牢骚;有的责怪自己子女不在身边照顾;有的悲伤于失去子女的痛;有的产生对死亡来临的恐惧;有的生活难以自理,身体各项肌能萎缩,随时面临突发疾病或死亡。长期独居,极易导致知、情、人格的急剧改变。

(三)情绪的变化

婚姻状况及家庭子女情况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特别是婚姻妆况,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夫妻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精上相互依赖、互为寄托,开成了紧密的感情联系,一旦丧偶或离异,就会感谢到孤独无依,情绪抑郁,无精神寄托,无生活伴侣更觉生活无味无求,导致生活幸福感降低。老伴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旦失去老伴,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及极大的损伤。对于男性老年人来说,失偶意味着神神上的孤独和生活上无人照料,很多性老年人不做煮饭,一旦失去老伴,吃饭也成基本的生活问题,久而久之,生活质量和品质下降,有的老年人也不与子女同住,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照顾,很多老年人自理能力差,不注意个人卫生,极易导致慢性病,长期独居,情绪波动也较大,对社会对子女有时充满埋怨与不满怀,导致有的老年人情绪暴动,有的抑郁,有的焦虑;对于女性老年人来说,丧偶意味着妻子角色转变为寡妇,失去依赖,孤独与悲伤会伴其一生,长期独居,容易产生负情绪与不稳定心理,有的想到陪同死亡,有的有形无魂,有的长期抑郁,这些都严重影响独居老人的健康心理。此外,有些独居老年人的子女不负赡养责任,不探望照料老人,不给予经济支持,有些老年人甚至限入司法官司的烦恼。这些都要极易使老年人幸福感降低,长期低落的情绪,使老年人心理压力越大,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关于加强广州市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件。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引导老年人用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去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强老年人心理自我修复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度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广州市政府要在政策和人、财、物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加强老年健身活动设施凤,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建立详细的老年人健康心理档案,开展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州各社区开办心理健康讲坐,开展免费心理资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身老年人普及心理保健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使老年人了解心理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人体生理机能老化的原因和特征,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倾向和心理障碍,懂得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了解老年人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懂得并掌握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护有相关护理知识,这样有利于老年人平时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消除不必要的恐病心理和心理障碍。

(二)组织社区间独居老人的文体娱乐活动

因各社区的地理位置不同,广州市独居老人的周边生活设施与环境不一样,有的开展文体活动场地较为宽敞,有的却受局限。因地理位置受局限的社区,可组织社区独居老人联谊活动,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独居老人与独居老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可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选择老人自己喜难解的文娱项目,如静养、看报读书、养花种草、下棋打牌、散步、垂钓、打太极、练气功、参观旅游等,使独居老年人的生活丰害多彩、充满生机、使独居老人乐而忘独。独居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差,需要政府、社会、集体、家庭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完善社区对独居老年人的关爱,给独居老年人提供更回全面、完善、细致的服务。

(三)加强老年人的自我健康意识教育

鼓励独居老人充分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及存在感,让独居老人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坦然面对现实,乐观面对现实,不因失去伴侣或子女不在身边而失去生活的兴趣,让老年人明白即使生理机能渐渐衰退,但是心理机能并不能因此而失去活跃。鼓励独居老年人走出家,走出社区,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情况,发展、开展和更新老年人的活力,让独居老年人寻找新的位置,育当新的角色,进行社会交流,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以消除独居老人的孤独感,提升独居老年人的存在感。

(四)加强独居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能力与心理素质教育

许多独居老人缺少邻居、亲友、朋友的关心与尊重,还有些老年因为孤独变得闲散懒得,在心理上感谢到空虚、失落、自卑、抑郁,渐渐产生害怕、恐慌心理,引起焦虑、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情绪不稳定,老年痴呆,进而加速生理功能失调,引发各种疾病。美国研究发现,人类的疾病与心理上的压抑密切相关。独居老人长期独自生活,有的闭门不出,有的发生突发疾病无人知晓与照料,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可不定时上门走访,鼓励独居老人走出家门,重新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可以上老年大学,重温旧时梦,鼓励老年人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秒学的健康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社区及专业社工人员可时常探望,陪老年人聊聊天,说说新鲜事,为老年人播放戏剧、影视节目,丰富独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区可与学校、与独居老人的子女保持合作与联系,不定时组织青年学生上门或在社区开展表演敬老活动,组织家庭子女与独居老年人的亲子活动,让独居老年人及时宣泄、放松或转移内心的抑郁与孤独,并让老年人学会自我调节与自我保护,保持良了的情绪与情感,达到心理平衡与心理舒适。对于部分独居老年人自我调节困难或参加活动后仍然情绪不佳时,应联系独居老年人子女或老年人本人或社工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请心理医生上门为独成老年人治疗。通过对老年人消极情绪的治疗,让老年人面对现实,心胸豁达,遇挫折能克服,遇疾病不恐慌,遇失去亲人能承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安度幸福晚年。

(五)建设专业化老年心理服务队伍

培养与老年服务有关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老年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老年服务包括老年人饮食服务、护理服务、心理服务、团体管理、老年产业管理等方面。老年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成年以后增龄老化过程序的心理活动变化、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又称老化心理学,它也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老年心理健康咨询研究范围包括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序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在老而引起的变化。目前,国内一些高校还没有开设老年心理学专业,有部分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其培养人才的重点还是在护理服务、饮食服务和团体服务方面,从国内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课程设置中关于老年心理的课程太少。综上,针对老年服务工作的现实需要,可在国家职业资格中设置老年服务心理咨询师,心理抚慰师等,重点培养社会所需的老年心理服务人才。

综上所述,广州养老心理服务产业供需大,在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产业的同时,老年人心理服务需求也不容忽视,社区还需增设老年心理咨询室,加大老年心理服務体系建设,促进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重视对独居老年人的人文在怀与精神慰藉,全面推进广州市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王敏,黄显官.我国养老服务综合配套改革实践与创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梅锦荣.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

[3]姚远,陈立新.老年人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05[4]

[4]黎春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7年席广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7GZGJ41

作者简介:

何琴(1987—)女,江西信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职称,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社会学。

推荐访问: 广州市 独居 初探 心理健康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