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上任后台湾科技政策新思维

2022-05-07 08:40:02 | 浏览次数:

全球金融海啸沉重打击台湾科技产业

2008年,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在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大选中胜出,两岸关系翻开新的一页。

台湾新领导人上任后,采取了新的思维,积极寻求两岸关系的改善与突破,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成为执政团队的施政重点。同年6月,由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第一次“陈江会谈”,中断10余年的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重新建立。此后,双方陆续签署多项协议,两岸实现直航和“三通”,台当局也大幅松绑两岸经贸、投资、人员交流等政策,使两岸之间的往来更加便捷,联系更加紧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自2001年以来,台湾总体经济态势是一路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民进党当局实行的“去中国化”政策,破坏了两岸关系,影响了两岸经济交往,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停滞了8年。直到2008年,各项经济指标刚刚有了一点起色,接踵而至的一场全球金融海啸,对岛内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经济又予以了重创。

由于长期的贸易保护,使台湾的投资环境已经落后于其它亚洲伙伴;而台湾以往的代工模式也受到挑战,长期形成的不直接与客户群建立关系,不独立发展自己品牌和产品技术,依靠承接订单的“二传手”模式,突然遇到了欧美客户群订单大量萎缩的威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冲击强度大,已波及到全球,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消费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市场陷入低迷,原材料价格和运价大幅度波动,使台湾出口金额持续下降,工业生产节节下滑,批发零售业出现骤降,股市暴跌,金融业经营再次出现不稳定,物价波动剧烈,失业率上升,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受全球贸易萎缩的影响,2008年台湾的经济增长仅为0.73%,2009年降到-1.81%。台湾出口及民间投资大幅衰退,经济负增长10.24%。到2009年8月份,失业率攀高到6.13%,失业人数达到67.2万人。其中,以20至24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失业率最高,有14万人;25至44岁年龄组失业的有39万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具有高学历,却不得不在家“待业”。

所幸的是,大陆方面对台湾及时伸出援手,提出包括直航增班、陆客加人、家电下乡、面板采购、农产采购等多项惠台措施,帮助其挺过难关。国务院台办先后组织广西、四川、江苏、河南等省以及海贸会、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供销总社、福建超大集团等赴台采购,采购类别涵盖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纺织及深加工食品、农产品等,采购总额约180亿美元,对缓解台湾出口下滑,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台湾民众受益,受到了台湾各界普遍欢迎。另外,2009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累计达到60.61万人次,使台湾方面获得360多亿新台币收益。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

这场波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给发展中的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启示。两岸同属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发展的今天,由于两岸经贸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发生,两岸都难以置身于外。只有加大两岸合作的力度,共渡难关,才能使两岸经贸关系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大陆,业已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整合圈,是当今能够左右全球经济兴衰的重要国家。大陆内需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全球都看到它存在的巨大价值,这对大陆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产生出巨大的利益空间,而这些又为两岸经贸合作开辟了新天地。台湾岛内业者若能抓住这个面向大陆或两岸市场“内向型”的新一轮经贸合作机遇,不仅两岸的经贸合作能够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同时对台湾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出区域经济边缘化的困境有着极大的益处。

在大陆内需市场的强劲带动下,有众多台资企业云集的长三角地区迎来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如台湾笔记本电脑龙头代工企业伟达、仁宝、纬创都陆续宣布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台塑斥资1.74亿美元扩建宁波石化区,绿色能源企业台湾光宝集团动用6亿美元在江苏常州打造华东营运中心,其效应将惠及上下游十几家供应链上的台资企业。

台商投资地域还从以往热点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逐渐向内地辐射。纬创、华宝选择以江苏泰州、常州这些毗邻内陆的长三角城市作为进军内陆市场的跳板,鸿海在重庆的投资涵盖了电脑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太阳能和LED、医疗器械和动漫产业等十余条产业链,辐射整个西部地区。新能源、通讯和服务业等正成为新一轮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热门领域。

据台湾区电电公会调查结果显示,“后危机时代”台商布局大陆的趋势已由过去单纯的代工贸易调整为向内需市场拓展,由单一市场转向区域市场,由贸易市场转向内需市场,由代工生产转向自创品牌。这种趋势表明,两岸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大陆市场的优势来培育台资企业的知名品牌,再利用台湾在世界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将这些品牌产品推向全球,以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对代工生产模式的高度依赖,其结果将形成两岸制造业合作与分工的新布局。

由于两岸在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相互配合,使得2009年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真正的开局之年。同年6月,台当局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2010年6月,双方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与《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2011年起对列入早收清单的800多项产品逐步实施零关税。海峡两岸气氛和谐稳定,关系比以往根据包容性,相互照应,共蒙其利。两岸双方交流交往的层级逐步提升,国共两党中央和地方层级官员频繁交往,两岸高层对话管道也日益多元化,极大促进了海峡两岸各阶层、各领域、各党派和来自各地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信任和感情。

两岸直航的基本实现,使两岸民众交流交往的成本降低,范围大幅度扩张。大陆旅客赴台湾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大陆学生赴台短期交流的人数越来越多,工商企业相互投资的局面正在出现,两岸民间和社会层面的双向交流,增加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期间,两岸双方互相支援、相互关怀,两岸人民的感情更加密切,双方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爱台十二建设”

马英九在2008年提出的竞选口号之一是“爱台十二建设”,包括打造全台湾便捷交通网、再造高雄港市、建设桃园航空城、发展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智慧台湾、产业创新走廊、都市及工业区更新、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绿色造林、防洪治水、下水道建设等,以此扭转岛内经济颓势,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增加岛内投资、活化台湾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均衡区域发展。该计划总经费需求概估为新台币3.99万亿元,包括政府预算约新台币2.79万亿元,及民间投资约新台币1.20万亿元。

马英九上任后,其委任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刘兆玄立即指示经建主管部门进行“爱台十二建设”的整体规划,将其作为在200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第三期建设计划(2009—2012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立“智慧台湾发展推动指导小组”,负责领导该项工作。该计划目标设定为:潜在GDP增长率平均5%,至迟在2012年以前达成6%年增长率,显示以科技研发为基础所导致的生产力持续增加,为支撑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动力;其政策主轴包括“空间改造”、“产业再造”、“全球连结”、“创新人力”、“公义社会”、“永续环境”六个方面。

其中,“空间改造”包括建设全岛便捷交通网,再造高雄港市,打造以光电、新世代晶圆、精密机械、塑胶制品为四大核心产业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建设桃园国际航空城,构建全台湾无线宽频与数位汇流网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先进资通讯技术打造岛内智慧环境,推动智慧交通相关服务与应用,打造6处产业创新走廊,并在台湾西部地区设立具有研发、产销及转运功能的农业科技园区,加速农业转型升级,更新都市、老旧工业区及加工出口区园区,振兴地区经济活力等。

“产业再造”包括发展金融、观光、文化创意、医疗、运筹、能源技术服务等重点服务业,辅导半导体、平面显示器、石化、钢铁、机械等产业提升产品品级与技术水准,推动绿能、生技医药、智慧生活等产业加速成长,加速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协助岛内中小企业群聚发展,提升台湾品牌价值,强化农业竞争力优势,将台湾建设成为“世界级花卉岛”和“世界亚热带水果中心”及“亚太植物水产暨种畜种苗中心”。

“全球连结”包括全面推动两岸经贸协商,促进两岸投资、贸易、金融、人员、航运、农渔往来正常化,建立两岸合作平台,促成两岸产业策略联盟,结合具互补性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整合。

“创新人力”包括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强化产学合作机制,优化技职教育,强化创业辅导网与青年创业教育育成,培训半导体、数字内容等重点产业人才,提高研发投入,推动专利与技术转让连结,促成国际知名学研机构来台设立研究中心。

打造“智慧台湾”

“爱台十二建设”中与科技关系最密切的是“智慧台湾”。同年5月上任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刘兆玄立即指示经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爱台十二建设”的整体规划,并成立“智慧台湾发展推动指导小组”,负责领导该项工作。同年11月召开的行政主管部门第28次科技顾问会议,以“爱台十二建设”中的“智慧台湾”政见落实为政策,是在e化(即2002年开始推动的“数字台湾”计划)、M化(即2004年提出的“移动台湾”计划)和U化(即2008年推动的“发展优质网络社会”计划)的基础环境上,强调导入与推广应用服务,落实节能减碳,培养人文艺术,培育多元人才,打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台湾整体智慧资本,培植其软实力,主要目标为消弭城乡差距,并鼓励终身学习,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使知识及资讯交流更为方便,建设全球第一的无线宽带岛,并建立智慧化的生活环境。会议设定了“文创社会”、“智慧环境”、“优质生活”、“多元人才”等4个议题,并推出具体实施方案

其中,在“文创社会”方面,要推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旗舰计划,开展跨领域的数字艺术、表演艺术的合作,以科技协助完成艺术创作,并将听觉及视觉类均纳入数字艺术创作推动范围;推动科技与人文跨领域数字互动展示研发计划;推动全球资讯网国际观光行销与民众美学培养计划;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素材授权与商品交易网络商务营运机制;协助业者拓展文创产业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资源;推动国际参展,加强文创品牌国际曝光;推动博物馆及数字典藏应用文化品牌与商品开发;运用资讯通讯科技,结合表演艺术资讯及地方特色文化,建立文化电子地图。

在“智慧环境”方面,要建立流畅交通路网服务与无缝公共运输服务,提升即时路况资讯涵盖范围;善用台湾资通讯科技优势带动智慧交通,成为国际车载产品供应地;通过随手可得的e化服务,建立台湾成为安心社会;2012年前宽带网络涵盖率达80%;推动“智慧台湾-交通管理及资讯服务系统之建立与推广计划”;推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及交通电子票证;推动车载资通讯系统研发及应用;积极研发车载前瞻技术、参与车载资通讯国际标准制定,建立落实市场的场测环境;设立车载资通讯产业推动小组;推动WiMAX宽带服务;加速建设光纤接取网络;规划无线电频谱最佳化;协调收回无线电视模拟频道与规划开放数字电视。

在“优质生活”方面,到2015年要开发5种生活应用服务模式,促成60家厂商投入整合应用展示;发展整合式远距健康照护服务模式,成为亚洲远距健康照护服务的先驱;2013年前串连60家以上医疗照护机构,建立整合式远距照护资讯网络;2013年完成推动社区式、居家式及机构式远距照护,提供本地化的服务;2013年完成制订并推动与国际接轨的电子照护记录与远距照护资讯交换标准;2013年达到培训1200名科技化照护跨领域整合人才;2012年发展出5种智慧生活科技应用;通过“科专计划”协助智慧居家生活技术研发;推动智慧建筑认证机制;成立5项智慧生活科技应用及服务试验区;完成1项推动智慧生活科技应用及服务建立试验区成功案例等。

在“多元人才”方面,要培育智慧环境与优质生活领域具应用整合与创新能力的跨领域人才;计划2016年民众上网普及率达到80%;建立中小学共享式低功率无线网络环境;建立公共资讯据点及提供电脑借用服务。培养劳工数字应用能力;延伸宽带网络基础建设至更偏远的离岛及部落;加强民众对资讯安全及网络沉迷等议题的认识与防范;建立需求导向的社区数字创新发展机制;推动“资讯代理人”服务;组织“大专校院志工队”协助社区公共资讯据点营运与推动民众数字化应用;研发网络学习教材;参与国际社群资源分享以达成国际接轨;推广数字教学资源分类标准及公用授权机制。

同年12月,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产业科技策略会议召开,主题为“蜕变与跃升”,以传统产业为重点,期望藉由岛内当前最具优势的资通讯科技(简称ICT),开拓台湾传统产业的另一个春天。涉及范围包括传统商圈、传统制造业(机械产业与民生产业等)、农业、中小企业等。

根据会议要求,在ICT提升传统商圈价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从2009年至2013年辅导60个“应用ICT加值的智慧商圈”,增加8000个就业机会,每年增加110亿元新台币产值;辅导10个具备国际观光条件的“都会型智慧商圈”,辅导1万家商家应用ICT创新营运,提升产值与获利,提倡传统商圈“新三化运动”(即内容数字化、经营模式创新化、促进生活智慧化);规划并推动4个“台湾乐活圈”,北、中、南、东地区各一个,成立跨部会规划与推动小组,规划与推动:传统商圈、休闲农业与地方特色产业;诸如网络与网站的ICT基础建设;创新内容与应用服务;诸如共同采购与共同配送整合作业平台;包含整合商圈电子付款机制资通讯科技经营与服务平台;整合交通人潮体系;融入消费者经验与需求。

在ICT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2013年辅导100个传统制造业应用ICT体系,并带动5000家厂商导入ICT应用;2013年补助300家传统制造业个案厂商运用ICT加值;2013年协助开发40项传统制造业适用之解决方案或ICT服务平台;2013年培育ICT应用人才5000人次;创造传统制造业加值效益900亿元,带动传统制造业投资至少48亿元新台币;增加传统制造业关联就业人数1.4万人;建立重点产业之ICT服务平台,包括机械制造业(建立机械制造业设计暨智慧化服务平台)、模具业(建立模具业价值创造平台)、纺织业(建立纺织产业知识服务平台)、食品业(建立岛内食品品质认验证制度整合入口网站);筹组传统制造业ICT服务团,提供ICT专业顾问、标杆案例资料库及推广宣导等服务。

在ICT提升农业加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辅导3500个农民组织生产安全纪录农产品,完成450个再造农村发展社区经营管理资讯化示范体系,休闲农业带动之产值每年66亿元新台币,促进民众旅游及国外游客每年1100万人次、增加2000个农村就业机会。推动奖助辅导措施包括辅导建立10个“小地主大佃农”示范区和大佃农产品供销媒合系统,推动安全农产品生产机制及生产调查(利用网络电视技术、支援田间纪录等农业资讯服务);推动“台湾乐活圈”,结合商圈、休闲农业及地方特色产业,包括建立农村及休闲农业区资料库;再造农村示范区发展历程数字化纪录;建立整合视觉化之休闲农业资料库;扩大建立供汽车导航、网络电视及网络电话等资讯。

在ICT提升中小企业加值方面,发展目标包括协助7万家地方产业的小微型企业(尤其是人口外移严重的地区)以ICT加值创新;增加4万个地方就业机会;每年增加7亿元受辅导企业的再投资金额与营收额;至少辅导完成47个地方主题聚落,并协助其创新营运、国际化;规划并推动“建立地方特色主题聚落”计划,包括引进外国经验进行地方资源盘点,发展地方主题样态及产业链价值提升规划,进行人才培训;建立共用技术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联盟。

推荐访问: 新思维 台湾 上任 政策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