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网络通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一)

2022-03-15 08:32:55 | 浏览次数:

电信科技起步

台湾通讯管理部门的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光绪32年)清朝政府设立的邮传部电政局,当时掌管全国电报通讯;1912年改组为交通部电政司,1943年改称为交通部电信总局。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在台湾设立邮电管理局,1949年将其分拆改组设立“台湾电信管理局”,隶属台当局交通主管部门下属“电信总局”(以下称电信主管部门),负责岛内电信事业的管理与经营。1996年因台当局推动“电信自由化”,其经营部门被分割改为企业化经营,成立中华电信公司,余下的管理部门在2006年因成立“通讯传播委员会”(以下称通讯传播主管部门)而被裁撤,台湾交通主管部门仅负责岛内电信整体资源的规划、通讯产业经营策略的协助及促进通讯普及服务等业务。

台湾电信主管部门在1950年设立电波研究所,1969年5月改组为电信研究所,位于台北市近郊的中坜,主要任务是进行通讯科技基础研究及开发新产品,为电信局和通讯设备制造厂提供技术支持。1996年被划归中华电信公司,改名为中华电信研究所,2012年7月更名为中华电信研究院。

岛内通讯产业始自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引进日本的技术,合作设立远东电业气工业公司(与日本冲电气公司合作)、台湾电信工业公司(与日本NEC公司合作)等,生产一些简单的电话机、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和模拟电子交换机等。70年代后转向依靠美国,成立ATT-台湾电信公司(与美国AT&T公司合作)、台湾通讯系统公司(与美国GTE公司合作)、台湾国际标准电子公司(与美国ITT公司合作,后改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合作)等,生产数字交换机、无绳电话、按键式电话机、传真机、寻呼机、无线电对讲机、收发器、卫星接收天线、移动电话终端设备等。1988年,台湾通讯产品出口额为5亿美元,其中电话机销售额为3亿美元。

到20世纪90年代,岛内生产通讯类产品的企业有600余家,占电子企业总数的11%。其中,拥有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不足20家,员工人数在100~500人之间的企业有30家左右,其余均不足百人。它们大多采取来样加工、接单生产方式,为外国大企业做代工。

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工业”之首

台当局1991年决定加快推动关键性产业技术发展,实现从“代工制造”向“高值化制造”的转型升级,将通讯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工业”之首。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当局也随后宣布实施“资讯通讯基础建设计划”,成立行政部门下属的“资讯通讯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和“资讯发展推动小组”,并责令电信主管部门先后制定实施“通讯现代化计划”“资讯通讯网计划”“台湾岛网络光纤化计划”“通讯系统数字化计划”“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应用开发计划”等,重点发展互联网技术、网络通讯设备、数字交换机和建设光纤通讯网。

1995年起,台当局陆续向民间企业开放数据通讯、移动通讯、卫星通讯及固定通讯等多项电信业务,并将原来电信主管部门垄断的电信业务剥离,成立中华电信公司,原电信主管部门下属电信研究所也转归属中华电信公司,改名中华电信研究所。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1997年依据第五次全台科技会议的建议,提出并开始实施“电信科技计划”。一期计划分5年(1998—2003年)实施,台当局经济、交通、教育及科技等主管部门共同推动,由工研院电通所、电子所、光电所,以及中山科学院电子所、中华电信研究所、资策会及其他学术研究机构共同执行。

该计划的重点是发展无线通讯及宽带互联网,前者以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为主,后者以宽带网络基础建设、服务质量导向的网络技术(QoS)及宽带网络应用为主,另外还要建设具有网络质量保证的“台湾实验网络”,成为宽带互联网重点技术的共同整合测试平台。

按照计划,台湾无线通讯以宽带码分多址(WCDMA)技术、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IMT-2000)、无线互联网及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为主,经济主管部门通过“科专计划”方式,组织岛内研究机构开展包括高频集成电路芯片组、宽带通讯用微波关键零组件、通讯用陶瓷元器件、CDMA无线用户回路系统、基地台控制站技术宽带电波频/时域模拟、WCDMA通道特性测量、建立WCDMA技术测试平台、通讯协议及软件等在内的设计与开发。

在宽带互联网技术方面,采用高密度波分多址技术(DWDM)、光纤传输宽带接取技术、多层次支援路由技术、即时传输协议IP VPN等服务质量导向网络技术,及网络管理技术和各种宽带网应用技术,主要由中华电信、东森及台湾固网等公司合作研发。

同时,岛内还开始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在各高校之间连线组成的“台湾学术网”(TANet)、中华电信公司数据通讯分公司的“网际资讯网”(HiNet)及资策会数字联合电信公司的“种子资讯网”(SEEDNet)以及“政府網际服务网”等。

进入网络时代

1991年成立的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所属高速电脑中心作为全台湾高速计算应用的网络枢纽,积极建立宽带网络应用与技术研发环境,将“台湾学术研究网”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高速研究网络连线,并规划建立“台湾实验网(NBEN)”,采用新一代通讯协议(如IPv6等)、先进交换技术和路由协议、网络安全技术及发展宽带接取技术,并建立各种网络应用环境。

1998年,台当局开始实施“电子化(网络化)政府推动计划”,分3年(1998—2000年)执行,包括建设“政府骨干网”、发展网络便民及行政应用、加速政府资讯流通、建立电子认证及网络安全机制等子计划,并配合资通讯基本建设规划所制定的“3年300万人口上网”的总目标,开始“电子化/网络化政府”基础网络的建设,以提供岛内各界便捷的资讯、通讯、线上申办及其他服务,推广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推动台当局管理部门人员上网并使用电子邮件等基础服务处理业务,健全政府资料流通机制,便利民众查询利用,促进管理部门数据加值运用,带动应用系统与资料库产业发展,增进各机关公文处理效率,推动电子交换作业,提升台当局机关行政效能。

同年,岛内正式启用网络认证服务,民众开始在网上报税。与此同时,和信及东森等民间通讯企业也推出网络服务业务。1999年1月,台湾提前达到“3年300万人上网”的目标,网络服务与应用更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到2000年底,台湾互联网上网用户已达626万。

为持续深化及扩大政府网络应用,2001年台当局开始推动第二阶段“电子化政府推动方案”,分4年(2001—2004年)执行,主要目标包括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促进台当局各管理部门全面上网、全面实施公文电子交换、推动1500项申办服务上网及台当局各部门资讯交换流通与书证誊本减量作业。

这一时期,台湾科技、经济、交通等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通讯科技研发计划,如“宽带有线通讯系统技术发展四年计划”“无线通讯技术发展五年计划”“网络整合技术发展四年计划”“宽带网络应用技术发展五年计划”等,取得不少重要成果,如研制出寬带多重服务接取系统技术、高速用户回路接取系统技术、无线通讯陶瓷元器件技术、通讯协议及软件设计技术、宽带码分多址接取技术、无线家庭网络技术、企业环境移动通讯管理技术,完成互联网交换机、宽带数据业务系统、互联网调制解调器、高速路由/多重通讯协议交换路、无线网卡、移动电话、通用封包无线业务基地台、宽带码分多址接取无线存取网络系统、无线SOHO交换路由器、ADSL路由器、电话网与互联网整合系统、移动电话客户服务资讯系统、移动通讯网络话务资讯系统、基地台地理资讯管理系统、移动电话网络管理系统等。

岛内一些民间企业也研发出不少新颖通讯类产品,如健盛科技公司推出既可播放音乐,又会说话的数字型寻呼机;江川科技公司结合掌上电脑(PAD)技术和寻呼机射频模块,开发出了全球第一台手写中文双向寻呼机;合勒科技公司推出了蜂窝移动传真调制解调器等;亚旭电脑公司利用工研院电通所转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开发出非对称式数字用户回路数据机/路由器;广达电脑公司研发出欧洲制式(GSM)移动通讯系统和手机;台扬科技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共同开发出卫星通讯双向撷取收发器;合勤科技公司推出宽带防火墙路由器和针对住宅及大楼用户市场的宽带联网集讯设备;启基科技公司开发出用于掌上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蓝牙短距离通讯产品等。

2000年台湾整体通讯设备产业产值﹙含海外生产﹚达到1383.9亿元新台币,已成为全球无线通讯及互联网终端产品主要生产地。到2003年,台湾通讯设备产值达到2183.7亿元新台币,平均年增长率17%,多项产品产量排名世界第一。

2003年台湾电信市场总营收达新台币3,500亿元。其中,移动电话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54.2%,中华电信、台湾大哥大、远传电信是岛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被合称为“电信三雄”,主要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及国际电信服务。

由于效果良好,台当局决定继续实施“电信科技计划”二期项目,共投入133.5亿元新台币,分5年(2004—2008年)执行,以无线通讯、宽带互联网、应用服务三大领域技术重点作为整体计划研发主轴,并配合科技与产业推动与发展、人才培育与培训,实现台湾通讯产业技术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从“e-台湾”到“M-台湾”

21世纪互联网经济和数字产业快速崛起,为信息技术革命增添新的动力。为提高整体效率,2001年台当局将行政部门下属“资讯通讯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资讯发展推动小组”和“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合并,改为“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

该小组制定了“台湾通资讯基础建设安全机制计划”,并完成“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政府资讯公开法”及“电子签章法”,并规划完成“资讯通讯发展方案”,同年12月正式颁布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讯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2002年台当局“科技顾问组”将该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四大领域,合并扩大为“数字台湾”(也称“e-台湾”)计划。同年5月,“e-台湾”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

“e-台湾”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集大成的规划,以勾勒资讯化优质社会的蓝图为基础,推动岛内资讯通讯基本建设、产业电子化、电子化“政府”及网络化社会,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讯科技,建立高效能的管理机制,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

“e-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分为经济面、管理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在经济方面,通过“e-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例达15%;在“e化政府”服务方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民意满意度达75%;在资讯应用方面,除上述信息化社会与“e化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在基础建设方面,上网人口总数比例达到50%,其中宽带上网人口比例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秒,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秒。

此外,该计划还提出建设高科技服务岛的资讯系统,建立大型数字内容资料库及多媒体园区,发展网络多媒体产业,将游戏产业为台湾发展“数字教育娱乐产业”的先导行业,设立专门负责推动机构、游戏学院、创业育成中心等;以无线通讯技术支持台湾发展成为“高科技服务岛”,涵盖互联网、软件等,建立开放式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移动电话的服务、产品及软件。

这项计划后来经过2004年6月的修订,调整为“600万户宽带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字落差”等五大架构、58项子计划,包括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建立安全的资讯通讯环境“数字学习科技计划”“数字典藏科技计划”“数字娱乐计划”“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等许多内容。

到2003年底,台湾宽带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辅导中小企业“宽带e化”达1125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电子商务方面,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立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和多项专业知识数据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网上教材。在培训专业人才方面,发放4.5万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立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字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以促进数字娱乐发展。完成建立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立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2003年11月,NICI小组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又提出“移动台湾应用推动计划”,即将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台当局各管理部门、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

该计划被时任台当局行政部门负责人游锡堃接受,将其修改为“移动台湾”(也称“M-台湾”)计划,放入自己的“五年五千亿新十大建设”规划中,提出打造“移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具体计划分为建筑管理部门负责执行的“宽带管道建置计划”及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执行的“移动台湾应用推动计划”两部分,预算投资370亿元新台币,分5年(2004—2008年)时间执行。

其中在基础建设方面,计划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台当局结合企业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6000公里宽带区域,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企业等承担、铺设光纤。在移动通讯服务方面,完备基础建设,累计完成建立10个移动城市、15个移动专区,并建立10项台当局特定管理部门机构(工业区、会议中心等)移动服务。在移动生活方面,创造便捷民生,提供创新生活应用服务,构筑优质化民众生活,主要分为“M-民生”“M-社区”“M-娱乐”及“M-照护”等4项,累计建立15个示范生活圈、25个“M化社区”、15个“M化娱乐”服务示范应用点及30个“M化照护”专属机构。在移动学习方面,从校园服务出发,突破空间极限,提供多样化学习服务,带动数字化终身学习,累计完成25个学校及其校外无线区域网域漫游示范应用区,包括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文艺机构应用服务示范移动学习项目,用于提供民众在住、行、教、娱、医、购等方面的多元化无线宽带应用服务并带动整体通讯产业的发展。

“新十大建设”计划因所需投资金额巨大,在游锡堃任内未能通过台立法机构审议,直到2005年6月谢长廷上任后才得以推行,总共编列755亿元新台币预算,计划5年内布建6000公里网线,2009年建設完成后,可以整合岛内移动上网与无线上网,达到全台双网无缝的通讯环境,并扩及到移动生活、移动学习等一系列无线宽带应用服务领域,届时可以培养岛内上中下游相关厂商的合作机制,提升台湾通讯产业能力,使自己生产的无线宽带终端设备自制率达80%以上,打造世界第一的双网应用服务环境,带动第三个“兆元”通讯产业发展。

然而事实上,“新十大建设”没有一件能够真正完成。特别是“M-台湾”计划,不仅进度严重落后,而且频频发生图利特定厂商的弊案。

依据台湾通讯传播主管部门所做的统计调查,截至2006年底,台湾宽带上网户数已达533.18万,其中固网的宽带上网用户约477.29万,3G网卡用户约3.04万,3G手机上网约52.85万。到2010年底,宽带用户数达786万,家庭上网普及率达78.7%,学校、官方机构上线比例都是100%。

另一与民众宽带上网息息相关的“网络身份证”推动项目,截至2006年底,总共发证量已超过104万张,该证件提供民众使用功能有841项,提供机关内部使用功能有311项,上网使用人次超过680万人次,民众可以凭证上网享受便捷的网络服务。

在“e化生活”方面已建立完成北、中、南、东部地区10个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播站及9个改善站,数字电视人口涵盖率已达71.8%。在“e化交通”方面,使用“全台路况资讯中心即时路况资讯广播服务”年度人数累计已超过210万人次,另有59家加值服务机构、43家广播电台申请使用。

在“e化商务”方面,已在纺织、石化、电子电机、资讯、车辆、机械、钢铁、造纸和食品等九大重点产业中建立50个高效率电子化产业供应链体系,带动近8,000家厂商建立电子化协同运作机制,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增加产值降低成本效益达70亿元以上。完成“电子发票整合服务平台”建设,并在2006年12月正式上线,当年推动2家加值服务中心及3家B2C企业与该服务平台连接整合,签署电子发票总共66万张。

在“e化政府”方面,共有14,948个台当局管理部门参与“政府机关电子公文交换”,每月进行约200万件公文交换作业,一年节省纸张及邮资费用约2亿余元新台币,且大幅缩短公文传递时间。截至2006年底,使用电子交换比例达到72%,其中行政部门所属一级机关公文电子交换已达86%。

台当局为深化网络便民服务,还先后推出交通速派服务、管理就业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民众e管家服务等15项创新e化服务项目。根据“研考会”年度调查,民众对“e化政府”满意度达到72.7%。

通过实施“数字学习科技计划”和“数字典藏科技计划”(以上两个计划后来合并)开发数字学习关键性技术,推动企业开发数字学习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已从2001年的5.36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03.75亿元,年复合成长率达67%,高于全球地区的平均成长率。

针对数字落差严重地区,截至2006年底,台当局累计建立了61处“数字机会中心”、140个上网据点、43个部落图书资讯站。结合民间资源,共募集市价约8000万元新台币的各类软件,分配给各“数字机会中心”、重建区低收入户与原住民学校。依据相关部门2006年的调查,台湾原住民使用电脑的比例由原先的44.5%大幅提升为62.7%,使用网络的比例由39.9%上升为55.4。

在缩减产业数字落差方面,截至2006年底,累计有1.6万家企业建立宽带联网,3.2万家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造20亿元新台币商机,同时带动资讯服务企业8亿元以上商机。

“M-台湾”计划也取得多项成果,如在基隆、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21个地方机构及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兴建约2,220公里的宽带光纤网;启动32个移动生活及学习应用项目,包括在万芳医院及台北医学院等开展移动健康照护服务,在南投县仁爱乡、台南县后壁乡、花莲等偏远地区开展移动医疗服务,以及开展农业二维条码应用服务、交通治安监控服务等。

岛内无线上网人口由2005年的195万人提升至2007年的276万人,并带动投资80亿元新台币,产业链投资厂商132家。到2009年,移动上网用户达到166万。在智能型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带动下,移动上网已渐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也使得3G带宽不敷使用,因此除了终端设备外,以LTE及WiMAX为主的4G(第四代移动通讯标准及技术)设备及应用成为各厂家竞逐的市场。

自2004年7月美国费城首次提出并建设基于WiFi(符合IEEE802.11b标准)的Mesh网络,也叫“无线费城计划”后,台湾也开始建设“无线城市”,第一阶段选定台北,最初口号是“多用网络、少用马路”;随后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进行了第二和第三階段的布建工作,口号也变为“数码城市、移动台北”。2007年,台北市当局又提出“智能城市、优质生活”的设想,目标是将台北市建成全球第一个“无缝通讯城”,推动涵盖电子政务、网络化市区与数字化生活的“电子化智能城市”计划。

到2010年,台北市已完成包括市内42条主要干道、面积134平方公里、90%人口覆盖率的无线宽带网络基础建设,经国际认证机构验证为“全球最大公共无线宽带网络城市”。市民不需要回家或去网吧,只需要购买相关账号或上网卡,便可以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在台北街头随时随地享受网上冲浪的快感,实时获取各种公共信息,如寻找空余停车位、随时了解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提前收到公交车到站预报等;市民也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直接连通“无线市长信箱”,使各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意,做出正确决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台北馆”采用了3D剧院、未来走廊、互动情境体验的方式,搭配虚拟的台北市影像,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无线台北”的数字生活,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一阶段台北市力推的项目是无线网络应用,例如台北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数据收藏、线上动物园、交通主管部门智慧型交通系统、卫生主管部门的紧急救护服务,则预计安排在下一阶段的计划中。另外,台北市还打算在远期开通“数字家庭联络簿”服务,结合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系统(RFID)技术,家长们可以随时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动态,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人身安全管理。

除台北外,台湾岛内其他城市也对发展无线宽带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台中市的“数码台中无线网络宽带城市计划”、高雄市的“M-台湾高雄计划”等,但这些城市的进展皆不如台北市成熟。

推荐访问: 台湾 网络通讯 产业发展 教训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