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的多功能性及其对河南的借鉴意义

2022-05-06 19:50:03 | 浏览次数:

摘要:近年来,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台湾作为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注重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其经验对河南这一农业大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的多功能性;台湾农业;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6—0075—03

一、台湾农业现状及其特点台湾是一个多山地区,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农业人口400多万人,农业劳动力有70多万人。其农业主要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自1945年以来,台湾农业经历了恢复发展——以农补工——重工轻农——调整转型等阶段。至1991年,台湾农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建设“富丽新农村”和2006年提出的“新农业运动”为标志,台湾农业政策从重视“量”的增加转为“质”的提高,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环境改善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高科技和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施策,促使农业从小农转向大农,使台湾农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综观台湾农业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特色明显

台湾农业的特色体现在产业化、现代化程度高以及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比重大。从1949年第一次土地改革到1982年第二次土地改革,台湾不断调整、完善农业经营模式,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走上了机械化、专业化和企业化的道路。在农产品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上,台湾重视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不断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拉长产业链条,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农业科技方面,台湾注重科技研发与应用,在研发新技术、改良新品种、科技投入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高科技带动下的台湾农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组织有序

台湾农会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台湾农会组织是岛内最重要的农民组织,已有110年的历史,在台湾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农会作为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与政府形成合作关系,政府通过支持、扶助农会来帮助农民,农会起到对农民、农业的组织作用。这使得台湾农业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不是农民直接面对市场,而是一个团体面向市场。台湾农会组织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包括政策执行、新特优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应用等。二是开展农资设备经营,如为会员提供供销批发业务、兴办加工企业等。三是为会员提供金融、保险方面的服务。

3.管理规范

台湾农民和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水平较为规范。由于台湾农业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经营者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均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所以有效的管理为经营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会组织的管理,使其成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重要社会团体。二是对土地的管理,体现在有效的土地制度的落实上,包括农地农用、交易只在农民之间进行,严格限制农地转非农地等制度的严格实施。三是对农产品安全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法规健全、职责明晰、质检严格、处罚从重。台湾农业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分级包装,有名称、产地、编号、等级等,以方便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追究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检验检疫局承担,各负其责。

4.政策保护

台湾在土地保护、生产和贸易保护及农民保护性补贴方面的政策较为完善。台湾严格限制土地非农用,这一土地保护政策为台湾农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由于农产品比较收益低,缺乏比较优势,台湾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业生产投入补助、财政对农业转移支付等政策并对农民进行直接收入补助、对农产品进口设置壁垒,形成了农民收入与非农收入持平或略高的态势。

二、台湾农业的多功能性分析

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首次正式采用农业多功能性提法。一般认为,农业多功能性主要是指农业不仅具有提供农副产品的功能,而且在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农业多种功能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系统。台湾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功能

所谓经济功能是指农业在提供农产品中以价值形式反映出来的功能。台湾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发挥。从第一次土地改革到1961年,台湾已使私有耕地占有量达到了95%,提高了农民对土地资本的投入和劳务投入。到第二次土地改革时,台湾又通过实施农地重划、提供耕地贷款、促进联合经营、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专区等,使农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2800亿新台币增加到1993年的3700亿新台币。台湾的稻米、蔬菜、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在2000年时,也比20世纪80年代初分别上升了14.3%、41.5%、18.9%。农民年均创造的农业产值的增长,带来了农产品更高经济收益。90年代以后,为应对加入WTO后国际上大量廉价农产品可能进入台湾的挑战,提高其农业竞争力,保护其农产品经济效益,台湾又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行新的农地制度,保护农业用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依靠科技带动农业生产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从依靠科技在机械、化肥、良种培育推广等方面提高资本生产效益到依靠科技开发高附加值的高效农业,推行“科技、资讯、品牌”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可见,台湾农业经济功能的体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高,通过大量产出的农产品售出,体现农业的经济功能,如水稻等农作物产品在短期内由1800公斤/公顷提高到3000公斤/公顷以上。自给有余初现其经济价值。二是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同时依靠科技提高产量和质量,农业经济效益再次提高。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农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农产品加工升级和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台湾找到了一条再次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四是精致农业成为台湾新兴产业。台湾在快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健康农业的基础上,推出精致农业,发展计划视粮食生产为一级产业,农产品运销、加工为二级产业,农业休闲、文化体验为三级产业。精致农业主要包括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健康农业主要是建构农产品健康管理模式,强化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安全保障。它通过建立有机农业专区、农业集市、企业产销、电子商务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保证。卓越农业主要是建立高科技的农作物及花卉、蔬菜、家畜禽鱼类科研及产销中心,实现高端农产品产销上、中、下游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乐活农业主要是发展农业深度游和农业精品、推出具有生态、保健、娱乐、休闲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农业更高的需求,以获取更大的农业效益。

2.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主要是指农业在对社会稳定和劳动及就业社会保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将农民稳定在了土地上,也促使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自给有余对台湾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开始由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向以工商业为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工商业,但台湾当局及时对农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从原来重视农业生产调整为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在80年代以后,又转型为“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力求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台湾当局还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培训大批农民,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投入农业生产开发,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台湾农会组织在发挥农业社会功能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台湾农会不仅起到了将农民组织起来的作用,而且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在帮助农民疏通诉求渠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稳定农业和农村、农民的重要作用。台湾当局鼓励推动以农会为主体的农业“策略联盟”,促进农业领域生产、加工、销售的大联合。

3.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主要指的是台湾农业在保护文化、传承传播文化和提供教育、休闲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农业作为一种古老的文明,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中原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迁徙,先到福建沿海,后迁徙台湾,使得台湾“河洛郎”、“客家人”数量众多。先民们带去了传统农业的农耕文明,带去了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农业文明中的文化得以传承、保护、融合,使台湾农业的文化功能相当突出。第一,农业作为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农业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功能。如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播、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政府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所进行的土地改革、支持农民组建农会发挥更大作用等,无不体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单一的直接经济价值比重不断下降,农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显得更为突出。第二,在台湾现代农业发展中,主体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进入农业领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和知识,使农业农村发展有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重返农业生产,农业的文化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三,政府大力推进“精致农业”、“健康农业”和科技改造,倡导“卓越农业”以及安适时尚的“乐活农业”,使农业的文化功能体现更为充分。如“乐活农业”将发展农业深度游等农业精品,深度游将筹建三处1000公顷以上平地森林游乐区,设置4处游艇专用泊区与2处示范级休闲渔港,推出健康养生、亲子知性、体验学习、美食、舒压疗愈等主题游程。可见,台湾农业文化功能将对其农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台湾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对河南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启示1.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河南农业从古至今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基础,农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粮食生产不断创造新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但从客观上分析,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第一,农业基础成为农业继续加快发展的瓶颈。河南农业基础设施部分仍显薄弱,难以抵抗较强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条件与发达省份相比仍较为落后,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与先进省份仍有一定差距,农业结构显现种植业强、养殖业弱的特点,影响了农业总产值的提高。第二,农业投入尚显不足。一是财政投入比重较低。2001—2006年,财政投入的农业预算仅占总支出的6.8%—7.8%,2007年也只达到8%。二是河南农业人均纯收入尚低于部分中部省份,农民投入农业的财力有限。三是社会资金投入非常有限。第三,农民文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据统计,河南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者仅占14.6%,比先进省份明显落后,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而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较小,紧密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运作不规范,服务难保障,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第四,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较多。现有的农业发展服务体系经过多次改革,大多名存实亡,服务组织既缺乏政府资助,又无力自我发展,举步维艰。

2.台湾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对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台湾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给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河南应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现代农业,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链。河南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关键在于强化农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要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将农业高科技运用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增加农业产值和附加值,使农业摆脱“弱势”和低产值的困境,使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第二,河南应注重农业的社会功能,强化农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性。在现阶段,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有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一方面,要把一部分农民稳定在农村,稳定在土地和农业生产上,以利于社会稳定和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在乡村组织因劳动分工不同和就业领域不同而能力弱化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和扶持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来重新组织和聚合农民。政府可以采取对各个专业组织进行农民技术培训等措施,在农民专业组织发展过程中,给予政策、资金、税收、法律等保障和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壮大起来,弥补政府服务体系中的不足和满足农民在生产、销售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需求,通过产业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第三,河南应注重农业的文化功能,在城乡统筹和缩小城乡差距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农业的文化功能是减少城乡差别、落实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借鉴台湾经验,河南在休闲、观光农业,养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农业等领域大有可为。一方面,农业应和旅游业相结合,赋予农业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加更多的旅游因素,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更多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农业应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融入健康理念,让传统农业中的文化因素与现代化的绿色健康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农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产业之一,使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健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和发挥农业的文化功能,河南农业在原有基础上应融入更多文化内涵和现代理念,从而最终通过农业的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理,杨毅周.台湾知识百科[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7.

[2]揭益寿等.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李铜山.论农业多功能性及我国的发展方略[J].重庆社会科学,2007,(5).

[4]张锐,林宪斋.河南改革开放30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 多功能 河南 台湾 其对 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