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

2022-05-06 19:10:03 | 浏览次数: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认真谋划“三农”工作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贯彻“保供给、强科技、重转型、促增收、美乡村、增活力”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山区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建设方式、扶贫开发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加、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加快编制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一是加快“两区一中心”建设。按照“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的要求,加大“两区”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健全园区运行管理、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支撑、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营销等体系,在稳粮增收、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培育、组织化提升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二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供销稳定。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各类补贴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订单早稻谷奖励标准,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左右。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百亿斤粮食库存”和“百亿斤战略粮源”工程。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产业技术支撑、成果转化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加快建设“3+X”的乡镇和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完善“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农科教联盟,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大力培育“乡土专家”,鼓励农推硕士到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工作。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农业”,引导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发展农产品基地。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加强浙江新疆农业合作。五是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大学生到现代农业创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功能拓展和组织创新。建立以带动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评级制度和激励政策。六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实施“强塘固房”工程、“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完成1万公里林区道路建设。加快现代渔业园区和标准渔港项目建设。

转变山区发展方式,加快山区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坚持“特色、绿色、集聚、开放”的发展理念,推进山区转型发展和开放融入,加快形成山区与平原、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山区资源和生态优势,把山区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大基地、海洋经济大腹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地、生态休闲旅游最佳地和生态保护涵养地,推动特色高效生态农业、高效低碳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走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特色发展之路。二是促进山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优化山区人口、产业布局,加强集聚平台建设,促进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走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之路。三是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扩大区域经济协作,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探索建立省际边界地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山区与平原和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走协作、互赢、互利的开放发展之路。四是提升山区民生水平。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实施重点放到山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山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区民生加快改善。五是创新山区发展体制机制。设立山区转型发展试验区,探索山区转型发展新模式。深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构筑生态屏障。

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启动实施“农民创业行动计划”、“农村充分就业行动计划”、“农民持股行动计划”,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切实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是大力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农村实用人才标准体系,-建立分级分层培训基地,开展农民远程培训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各个领域创业人才培养。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创业行动计划,大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在资金、技术、信息、场所、用工、培训等方面的创业服务。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入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实现参股创业。三是大实施农村充分就业行动计划。继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着力提高农民就业稳定性;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农村新兴产业。支持发展劳务合作社,让中老年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四是大力实施农民持股行动计划。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扩大社员覆盖面,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保障农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加快开展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农民参股发展集体物业经济。五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增收。逐步提高农业补贴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的投入水平。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制度和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增加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的保护性收入。六是大力推进重点群体增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支持纯小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加强对低技能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低技能农民工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转变农村建设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启动“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统筹城乡布局规划。科学规划镇村布局,加快编制县域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培育建设中心村。坚持适度有序集聚,科学规划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规模,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搬迁安置。合理、适度地开发低丘缓坡和推进村庄整治。二是提升乡村人居建设。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农村住

房改造建设。2012年,完成35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再启动377个中心村建设,创建11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解决135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住房改造30万户。强化生态保护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森林浙江”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三是加强特色文化村保护开发利用。科学设计特色村保护建设方案,综合保护古建筑与存有环境,深入发掘和传承村落文化。科学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具有江南特色、体现历史积淀的特色文化村。四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提升通中心村公路技术等级和客运班车通达率。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建设集约农网和农村电气化。加快现代通讯和商贸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千村千社便民工程”,提高放心店行政村覆盖率。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农村民生水平。一是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发展作为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文化设施完善、活动内容丰富、组织机构健全、服务对象广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生产力大发展的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注重挖掘和保护农村乡土文化,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二是加快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强中心镇村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组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互助共同体,发展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制度。三是加快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推进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大重大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四是加快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探索建立保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提高人均筹资标准、补偿受益率。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缩小机制。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一是大力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按照特扶项目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大力推进12个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项目建设,二是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异地搬迁和金融扶贫。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推动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创新异地搬迁模式和机制,加快推进“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建设,完成欠发达地区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解决好“连家船”的渔民上岸安居和转产转业问题。全面推行扶贫小额贷款制度,积极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三是加强区域协作、行业扶贫和结对帮扶。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完善由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大型医院、国有企业、强县强镇等组成的省级结对帮扶体系,健全市县两级结对帮扶机制。积极倡导社会慈善救助,健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机制。四是研究新一轮扶贫工作。筹划“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研究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标准、目标、任务、举措和政策。加快扶贫法规建设,推进扶贫工作法制化。

深化农村改革试验,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要求,认真做好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是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方式。探索建立耕地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稳妥开展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试验。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复垦力度。二是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认真抓好温州市“农村产权制度”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探索建立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经济权益长久化和社会权利属地化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农房等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探索筹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试点,加快发展新_型农村金融组织。扩大“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覆盖,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所有权等抵押融资,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和品种,提高农房保险水平,加大渔业互助保险扶持。四是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制度,构建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进城入户农民在城镇和农村的权益。

转变乡村治理方式,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要求,推进农村新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一是完善基层自治机制。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二是创新农村新社区管理方式,探索建立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机制,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探索行政村合并后民心融合、村民自治、集体资产管理、社区组织设置的新机制。完善法律服务“一村一顾问”制度,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和民主法治村等活动,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采取政府资金投入整合转为村集体股份、支持村集体购置物业等办法,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异地发展型等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在经济开发区或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各项扶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按照把“三农”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督促检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政策实效。一是督促已有政策的落实。梳理现有的支农惠农政策,评估政策执行绩效,分析设施农业用地、10%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村等部分政策难落实、绩效不佳的原因和症结。适时组织开展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调研督查。二是与时俱进地制定新政策。适时制定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积极开展农村改革试验、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推动山区科学发展、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政策,确保“三农”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进一步加大“三农”财政投入。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优化“三农”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用于扶持农业生产方面的直接支出。四是不断健全“三农”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三农”工作领导机制。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举办新任县级分管领导和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三农”专题培训班。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综合部门建设。

推荐访问: 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 改革创新 融合 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