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2022-05-06 19:05:03 | 浏览次数:

摘 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是在今后一段时期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山东省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的对策建议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解决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富不均、缩小城乡差别、改革农村体制的关键,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是在今后一段时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考虑的现实问题。笔者在充分调研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某些参考。

1 积极稳妥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承载力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镇化道路。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始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进程的快慢、转移人口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效率及其自身发展水平和城镇中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根据世界城镇化的实践,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国际上一般用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组指标来综合反映城镇化水平,并把城镇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城镇人口比重低于30%,第一产业比重约占50%为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的初级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呈三足鼎立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的中级阶段;城镇人口比重达70%以上,第三产业占50%以上,第二产业稳定在30%左右为城镇化进入平稳状态的高级阶段。按照这种国际标准进行衡量,2009年,山东潍坊的城镇人口比重为49.6%,三次产业比例为9.7:56.8:33.5,表明潍坊已进入了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的中级阶段。通过推进城镇化,能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降低服务成本和交易费用,刺激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未来潍坊的小城镇建设,应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注重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总体规划,科学引导,逐步推进,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转换,即人口转换、用地结构转换、区域转换、经济结构转换和生活方式转换,吸引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实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使小城镇成为广大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我们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将各中心城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四位一体现代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初具形态,全市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10万人,转移农村人口12-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争取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对此,各级各部门应以城镇建设为切入点,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而提高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新一轮规划修编时,重点加强小城镇、农村社区中心村规划,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格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三个三”,重点在城镇面貌改观、服务功能完善、镇域经济发展、品质内涵提升上实现新突破,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使农业劳动力不仅实现就业结构和身份的转变,也实现生活区域的转移,并通过人口的适度规模的聚集,实现人口集中,通过人口集中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的产业结构逐步软化,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完善小城镇投融资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改进考核办法,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小城镇持续快速发展。

2 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打造宜居环境

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层面,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层面,区域的可塑性较大。为此,按照“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方向,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强化社区服务,丰富社区文化,净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探索一条具有潍坊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路。具体工作中,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搞好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的覆盖面和建设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治安警务等服务场所和阅览室、运动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努力改善社区服务条件。进一步加强道路、水电、通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社区环境。以“十进社区”为主要内容,以创建“五好”农村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好、综合服务成效好、基础设施配套好、文明服务风气好、工作运行机制好)为载体,真正把农村社区打造成为提供均等服务、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的平台,节约集约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争取到2015年全市“五好农村社区”达到100%,到2020年农村居民基本实现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同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运作的有效形式,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农村社区型合作组织(如行政村、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明晰产权主体、合理设置股权,组建农业土地合作社或社区股份合作社,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让农民持股进城、持币进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村改居工作,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核心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实行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经济事务由股份公司和合作社管理,实现政企分开。

3 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能力

目前潍坊农村的环境相比于城市还是显得落后,村庄的建设也缺乏规划和指导,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其生活和生产条件与城市相差甚远,甚至有些村存在饮水安全的隐患,直接阻碍了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改进。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彻底改良,从而为缩小城乡差距奠定资源环境基础条件。下步,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结合现代城镇体系构建,实行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建设。综合考虑城乡居民的实际需要,配套完善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管理,努力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并提高质量和等级水平,力争到2020年,农村社区与小城镇之间全面实现等级公路连接。健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管运营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5年内,解决所有人口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电网布局,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农村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宽带网络覆盖率。系统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逐步实行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统筹实施镇村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和净化“五大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行城乡污染一体化防治。

4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三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多渠道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全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培强做大蔬菜、畜禽、渔业、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主导产业,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

4.1 培强做大龙头企业

把培植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能力,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增强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增值水平,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高度重视龙头企业上市工作,及时梳理企业上市过程中遇见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加以解决,为企业上市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引导支持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名牌效应好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横向联合和并购重组,形成一批综合素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群。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市外、省外、国外建基地、办工厂、搞联营,拓宽发展空间。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50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80万人。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20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120万人以上。

4.2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实现生产集约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选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尽快提升建设水平。认真落实现有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国家、省、市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切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行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完善。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指导,落实好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创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工作考核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4.3 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导、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积极发展无公害产品,加快发展壮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规模,2015年力争全市“三品”基地达到550万亩以上,2025年发展到650万亩以上。每个县市区(开发区)、每个乡镇(街办)每年都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优势,筛选部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集中建设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

4.4 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坚持规划先行、整体推进原则,科学制定创意农业发展规划,确保创意农业快速发展。在先行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意农业的全域化覆盖、特色化布局、品牌化发展,成为新兴农业的重要增长点。加强创意农业研究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搭建政策服务、信息发布、人才培训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大管理、服务、协调力度。加强创意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研发平台建设、特色产业产品开发、创意成果展示交易、创意人才聚集和营销网络建设。加强创意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同时,紧紧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农业节会、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农业品牌、种养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七个创意重点,加快文化创意与科技、市场、产业的有机融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创意农业做成潍坊农业的优势品牌,进一步巩固潍坊农业的领先地位,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5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非农收入比重

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是发展方式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的集中表现,也是制约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同时,产业优势是小城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是人口集聚的载体,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发展,就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就无法吸纳农民进入小城镇。为此,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上,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5.1 优化镇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一大批农村民营骨干企业,带动乡村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到2025年,农村和家庭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0%和60%,农村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5%。

5.2 积极发展资源开发加工业和中介服务业

以实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建材业和农村家居类加工业。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等各种专业化服务公司。适应农村社区化服务需要,大力发展超市、餐饮、物业、金融、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5.3 繁荣活跃商贸流通业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粮油企业5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和“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建设一批现代流通示范县市区、示范镇。加快改造提升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其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行直供直销、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电子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5.4 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深度开发利用我市的生态林场、森林公园、河海湿地、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等特色资源,上档升级寒亭杨家埠、高密民艺民俗村、青州井塘古村等乡村民俗项目,做好做活诸城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以及田园风光、休闲娱乐等休闲探古项目。进一步突出思路创新、营销创新和创意突破,培优做强一批旅游强县、强镇、特色村,逐步把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继续坚持市场化运作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00亿元,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

6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知识改变命运,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处于越来越高的占位。从全市12个县市区的农民工收入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比例高,就地就近转移的比出市出省打工的收入高,技术型农民比普通型农民收入高。对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气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对农民的智力投资,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更多农村劳动力成为技术性、高收入农民工。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专业技能培训很赶兴趣,有73人(占73%)选择了该项。各级各部门可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的要求,定向举行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等措施,改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高当地农民的劳动技能。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农村普通中学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专门技术培训,使新一代农村劳动力不仅掌握农业技术,而且掌握农业以外的各种实用技术,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实行劳动力转移提供大量合格的劳动力,彻底解决因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给农民增收带来的负面影响。

7 统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千方百计保障民生投入。在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乡社保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关系互相衔接和转移机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随人口迁移自动衔接。强化农村残疾人预防和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持续提高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同时,认真落实和用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规范各类补贴发放办法,强化过程监管,确保一分不少地发到农民手里。加大项目对接和资金争取力度,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加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补助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强扶贫开发资金的拉动效应。落实好家电、建材下乡政策,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8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建立解决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积极推广奎文区的经验做法,推进农村物权资本化改革。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有效抵押物贷款等改革。进一步加快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合作社管理规范化、农业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五化”标准,积极开展示范社联创活动,并实行统一原料购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从而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村镇金融组织,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新型金融机构、一家农业保险机构、一家涉农贷款担保机构。进一步丰富完善现代金融业态,支持各涉农银行做大做强。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推广昌邑市“六位一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保险试点改革步伐,逐步扩大农业发展的受保范围。推广寒亭经验,大胆探索城乡户籍管理一元化配套改革,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保、低保等差别,降低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实现同城同权。改革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城乡公平”,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做到城乡一体考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荐访问: 均等 城乡 对策 居民收入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