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5-05 10:05:02 | 浏览次数:

计划, 统一管理, 集中训练。

高校与省市体工队联合培养。首先, 高校招收部分专业队的二、 三线队伍或者是一些即将退役或已经退役的优秀运动员, 解决他们的升学问题以及优秀运动员的学历教育问题。然后, 再招收一定数量的体育特长生, 如目前有的高校的体尖班、 冠军班等。

运动员挂靠高校。部分高校为了突出学校特点, 往往将一些省市的优秀运动队整体录取进入学校, 并与省市体工队达成协议, 共建高水平运动队, 由高校为部分专业运动员安排一定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山东省青年男排等采用合作共建的模式。

二、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标定位不突出。部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不顾自身实际, 一味追求大而多, 没有明确的办队目标, 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后, 面临的诸多问题无法应对和解决, 运动队处于松散管理状态, 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还有的高校由于经费紧张, 运动员进校后便疏于训练, 运动水平急剧下降, 影响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

多数高校的带队教练员均毕业于体育院校的不同专业, 主要工作职责是平时的体育课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业余训练与管理, 专业范围较窄, 对当前国内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一时难以吸收, 而且带队经历、 自身运动实践和工作条件有限, 在日常训练内容安排、 临场比赛指导与高水平运动队管理、 运动员损伤与疲劳恢复等方面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深度不够, 实践经验较少, 而又无法进一步的提高, 制约了高水平运动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自实行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以来, 运动员的构成有省市专业运动队运动员, 也有省市专业运动队的二线队员及有一定运动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但这些年来, 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 招生的数量不断减少, 高水平的运动员难以达到高校的文化分数线而不能录取, 整体运动水平很难有质的突破, 增加了“找苗子——精训练——创成绩——塑人才”的难度。[2]

高水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竞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密不可分。高质量、 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可以促进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 我国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综合性运动会有由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四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单项协会主办的每年一次的单项比赛。以及各省、 市的大学生运动会, 而且大运会的当年, 全国性的各单项比赛都要暂停举办。在一些重大的综合性的大学生比赛中, 有的比赛成为现役省队和国家队队员之间的比赛, 使很多学校的大部分运动员出现了只训练、 不比赛的状况, 极大地挫伤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教练员的训练热情。干扰了正常的大学生比赛秩序, 打击了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积极性, 阻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

充足的训练、 比赛与高水平运动队日常维护经费是办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首要条件。 目前, 国内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经费基本上都是各学校自己承担, 经费紧张使训练和日常管理工作很难开展。运动队训练水平难以得到质的飞跃。有的高校甚至连日常训练经费都维护不了, 更不用说参加比赛了。

三、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实例

华南理工大学以“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体育”为奋斗目标, 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度重视, 建立了一系列详细的管理制度。2006年1月, 为加快学校体育事业向学、 训、 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成立了体育学院。

(一)对教练员的管理

华南理工大学历届“兴华人才工程”都设立了运动训练团队, 团队成员均为各运动队教练员, 其成员采用竞聘上岗, 首席教授聘任, 目标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如图1)。对运动队的管理实行体育学院主管领导下的教练员负责制, 每年各运动队都制订有详细的训练计划和比赛的预期目标。各运动队的训练除教练员考勤外, 从2003年起开始实行主教练集中点名制。保证了训练的效果。教练员训练的学生获得省大学生运动会第一名(或破纪录)1人次或者在省级单项以上比赛个人项目获得第一名(或破纪录)2人次(三大球第一名1次)在评定职称时相当于一篇核心刊物。

图1 华南理工大学“兴华人才工程”训练团队架构

(二)对运动员的管理

对运动员的管理, 体育学院设置专职行政副院长岗位具体负责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工作, 针对各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对运动员定期进行思想教育, 并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紧密联系, 加强分工合作(如图2)。

图2 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模式

为吸引优秀运动员报考, 学校还设有运动员新生奖、 运动员奖学金, 每年根据进校成绩和比赛成绩评选出不同的奖励等级, 新生奖和运动员奖学金按国家级、 省级奖励予以奖励。以表彰和鼓励运动员刻苦训练, 创造佳绩。对运动员的训练补助费, 学校按普通队和高水平队每月发放。

(三)对场地器材的管理

针对学校布点项目较多, 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场地分散, 经常出现训练场地交叉进行, 器材乱堆放的现象。体育学院成立了场地器材管理中心, 由院长兼任中心主任, 并根据各项目特点制订了《场地器材管理办法》, 派专人对场地器材进行管理, 定时开放运动场地和打扫卫生, 对损坏的器材定期进行检修。实现训练工作常态化、 规范化。

四、 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练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教练员的能力水平是高水平运动员进校后成绩能否提高、 能否将队伍管理好, 并把队伍带上领奖台的关键人物。所谓“七分指挥三分兵”, 抓好教练员队伍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业务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各项目教练员归口体育学院训练团队, 大都是专业技术和技能过硬、 专业理论知识丰富、 工作认真, 乐于奉献的教师。并且在业务上不断坚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训练理念和项目发展趋势。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构成情况也符合体育科学发展规律 (表1) 。学院还经常派出教师参加各种教练员、 裁判员培训班。并有计划地让教练员参加更高层次的进修和学习, 以利于高水平运动队工作的良性发展。目前, 学校拥有足球、 羽毛球、 田径等国际级裁判5名, 田径、 乒乓球、 无线电测向、 健美操等项目国家级裁判8名。为提高教练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使训练团队向教学、 训练、 科研为一体的复合型团队发展, 制定了专们的科研奖励条例, 鼓励教练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近几年在国家级、 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体育总局课题二项、 省级课题三项、 校级课题十项。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 逐步建立了一支年龄、 职称、 学历和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教练员队伍。此外,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重点项目还聘请了国家田径队总教练、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博士导师, 山东省青年排球队高级教练、 广东省田管中心高级教练、 广东省女子足球队主教练及广东省乒乓球管理中心主任为外聘教练, 使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运动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选材的成功是训练成功的一半”, 华南理工大学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选材一直以来非常重视, 每年在年底都要举行体育冬令营, 委派专项教练员对报考本校的考生进行初步考核与推荐, 在学校招生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招生政策和学校项目布局进行招生。为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在工商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设立了体尖班, 让高水平运动员融入普通学生中间,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据2011年对就业多年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跟踪调查, 运动员们普遍从事的是非体育性的工作, 而且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 用人单位的评价较高。

(三)科研力量的持续完善

在竞技体育科技攻关方面, 国家皮划艇队的成功经验使体育和教育部门以及更多的运动队逐渐意识到科技对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性。在备战2004年、 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 体育学院有三位博士参与国家皮划艇队、 广东省击剑队等运动队联合科研攻关, 与运动队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 体育学院教师中有博士(含在读)9名, 硕士27名, 形成了一支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团队, 这些老师在下运动队进行科研攻关和体育学术研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体育硬件设施的改善

为了使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障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学校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上不断增加。同时, 为了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推动学校体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 迎接2007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主会场, 承办2010年亚运会部分比赛项目, 新建了部分体育场馆。目前南北两个校区共拥有3个综合体育馆, 5个塑胶田径场, 3个标准游泳池, 带观众坐席的体育馆2座, 室内篮球场6个, 室外篮球场58个, 网球比赛场18个, 乒乓球台50张, 标准足球比赛场4个, 健身房4个, 体育场馆总面积达到230000平方米。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和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校园软环境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 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每年各学院都有自己的田径、 篮球、 足球比赛和十几个体育单项协会的比赛。有些比赛时间跨度达一学期之久, 如: 篮球、 足球等。体育学院设立专门的群体团队负责组织校田径、 游泳运动会等大型的体育活动。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教师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模式。促进了学校竞技体育的健康、 稳步的发展。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是学校体育改革和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课余体育锻炼的推动者, 同时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源动力。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是我国学校体育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20多年来, 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从个别项目特招体育尖子, 建立院系“体尖班”试点培养开始, 到与专业队开办体育班联合办队再到今天的整队特招等, 以及制定的相关《运动员管理条例》、 《教练员管理条例》等等, 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的管理和创造佳绩提供了制度保证。

(六)多渠道的经费来源维持高水平运动队正常运转

为保证高水平运动队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积极开拓社会渠道, 多方面筹措体育经费, 优秀运动队与耐克公司等国际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体育学院还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寻找赞助企业, 各运动队依靠自身的竞技实力, 与商家、 企业、 财团合作, 冠名参加各种单项比赛, 从中解决训练比赛经费, 并利用高校运动队贴近学生这一优势, 充分开发学校潜在的体育市场, 吸引商家的介入, 开展体育营销, 充分利用各商家的赞助, 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为训练作保证。同时, 以资金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此外, 还利用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承办比赛, 有偿向社会开放; 举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兴趣班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 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

(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战略目标定位

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首先要确立符合学校特点的战略目标, 如是否以单项体育项目为特色还是以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或者以培养体育人才为目标, 明确高水平运动队是“冠军的归宿”还是“冠军的摇篮”。

(二)改革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

运动竞赛是检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效果的杠杆, 是促进高校体育交往的一个平台, 现在的大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决定了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有限, 除了大学生运动会或单项比赛、 其他的比赛机会很少。而在发达国家, 大学生赛事众多, 选择面很广, 高校与高校之间比赛交流接连不断。因此, 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 改变过去单一、 集中、 固定的竞赛体制, 加强校际间体育竞赛交流, 发挥体育协会的组织功能, 推广大学生联赛制度, 打造有影响的体育赛事, 划分多层次的竞赛体系。建立一套由区域内、 区域间、 全国性和国际性四个层次的包括邀请赛、 对抗赛、 友谊赛、 锦标赛等大学生竞技体育竞赛新体制。

(三)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

教练员是高水平运动队的主体。教练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训练能力决定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高科技手段被广泛运用于训练与比赛中, 需要高校下决心选拔教练员参加更高层次的进修、 培训, 更新教练员的知识结构, 观摩高质量的训练和高水平的比赛。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不断开阔训练视野, 改进训练手段。对教练员的任用, 采用竞聘上岗, 公开招聘。明确教练员的责、 权、 利。高校要把教练员与其他学科引进的人才同等对待,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3]65-71

(四)挖掘高校竞赛表演市场, 多渠道筹措经费

建立一支高水平运动队伍, 需要充足的经费来支撑, 如果仅靠学校固定的财政支持, 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高校应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以冠名企业来获得赞助, 高水平运动队只有水平真正提高了, 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运动队的无形资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高水平运动队也能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前进。此外, 高校还可以通过租借场地, 吸引国内外运动队进行集训或举办冬令营和夏令营等活动, 进行有偿服务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4]

(五)建立“学、 训、 研、 医”一体化的训练结构

体教结合、 科学训练、 体育科研攻关、 医务监督等一条龙的管理模式是高校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应该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 将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 营养补充、 疲劳恢复、 心理干预、 医务监督等方面, 定期检测运动员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 营养状况、 机能水平, 并对队员进行技战术分析, 训练录像解析, 监督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防治和疲劳恢复, 及时把各种信息反馈给教练员, 为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 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成科技先导型的运动队。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提高了教练员们对工作的热情, 增强了责任意识, 促进了知识的更新。激励着运动员们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 为校争光的主人翁意识。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在操作层面上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重视, 使高校体育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竞赛体制、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受到制约, 教练员业务水平不高等因素限制了高水平运动队质的提升。

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已成为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办, 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而且还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活跃了校园体育文化气氛,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了国际体育交流, 扩大了学校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实践证明: “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前景广阔, 在不久的将来, 高校也能培养出走向世界的大学生体育明星。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 已经具有自己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各高校的不断扩展, 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已显不足, 医疗保障、 科研服务条件明显滞后。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变动和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探索高水平运动队新的有效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继业.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07.

[2] 李林凯, 杨长城, 翟登莲. 论我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与可持续发展[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3): 36-38.

[3] 杨伟堂.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2006.

[4] 扶健华, 肖青.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7)28: 57-58.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Athletic Tea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FU Jianhua, LIU Ming, XIE Jun, MA Xiaoju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rough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highlevel athletic tea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achieved some success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supervisor mode and running mechanism of the highlevel athletic teams of our school,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our school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athletic teams. This paper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athletic teams of our school,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

keywords: highlevel athletic team; management of tra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邓泽辉)

推荐访问: 运动队 可持续发展 高校 我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