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书法艺术

2022-05-04 12:25:02 | 浏览次数:

清乾隆帝弘历能诗,会画,尤精书法,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存世墨迹仅故宫博物院就藏有2000多幅。而他在古代书画和当时的名家绘画中题跋题诗不下万段,为历代帝王之冠。

乾隆善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未见有篆书、隶书传世。他的书法师承,不见文献记载,但从其传世作品看,早年学的是其祖父康熙。而康熙帝的字受其老师沈荃的指导,康熙曾言“沈荃教朕字尽六十年弗衰”。沈荃的书法则师法董其昌和米芾,上溯至晋唐诸家,故乾隆帝早年之书,较多地受到董、米、钟、王的影响应该是可信的。约中年以后,乾隆帝酷爱赵孟頫的字。在他的影响下,清中期的书风从尚董转为崇赵。乾隆帝不仅大力提倡群臣学赵书,而且自己也临仿不息,力求肖似。

从乾隆帝中后期传世之作分析,他的书法确实有赵字的秀媚之体、流润之笔和飘逸之韵,正如书法评论家马宗霍《霎岳楼笔谈》所说:“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但马宗霍只说对了一半,乾隆之书除有较多的赵书遗风外,还有董书秀润、率真的特色。综观他的书法,其楷书规正端丽,圆润丰满;其行书飘逸劲健,豪放流润,这种书风实际是融合董、赵之书的优点而进行的变革,最后形成了与宫廷环境相适应的端庄、富丽、圆润、典雅的特色,从而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但也应看到,乾隆之书实有不足之处,“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威武之风”(《霋岳楼笔谈》)。千字一律,缺少变化,乃乾隆之书最大的弱点。但由于“字画以人贵”,乾隆之书在艺术市场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下面再就几件乾隆的书法作品作一分析。

一、《麦色诗》轴,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行书,纵75.7厘米、横94.8厘米,书五律一首,款署“壬午仲春月上浣,御笔”,下钤“所宝惟贠”(白文),“乾隆御笔”(朱文)印。查“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时年52岁。此书轴运笔纵逸豪迈,劲健俊秀,结字严谨,颇有气势,书风学赵孟頫和董其昌而又有自家特色,可称乾隆中年书作精品。

二、《麦庄桥记》轴,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行楷书,纵144.7厘米、横62.4厘米,款署“乾隆十有四年岁在己巳六月朝之七日,御制并书“。此时乾隆帝39岁。此书轴运笔圆润劲健,结体端丽典雅,分行布白规整,是乾隆行楷书的典型面貌。并已见馆阁体乌黑、方正、光洁的雏形,可谓馆阁体的始作俑者。

三、《行书诗轴》

此书轴为洒金纸,行书。根据轴中“辛未”之年款,判断作于1751年,乾隆帝40岁。其自书诗曰:“梅花绕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落款“辛未春仲,平山堂作,御笔”,下钤“乾隆宸翰”“唯精唯一”二印。平山堂为扬州大明寺内一处名胜,建于北宋时期,历代多次重修。据传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曾到过此处。此书轴运笔圆润秀逸,结体严谨简洁,分行布白匀称,为乾隆中年书法佳构。加之款印齐全,用绢古色古香,诗文平仄比兴确切,有较高艺术造诣。曾经清末军机大臣孙毓汶收藏,有孙毓汶鉴藏印为证。

乾隆的书法虽端庄秀劲、严谨流畅,但千字一律,变化较少,缺少生气和活力,难免有馆阁体之嫌。如把他的书法与其祖康熙相比,则稍逊一筹。

此外,为乾隆代笔之书也有一些。目前所知为其代笔作书的有二人,一为张照,一为梁诗正。

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南华山人等,华亭(今上海市)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进士,雍正间官至刑部尚书,参与纂修《大清会典》。后因失职罪免职。乾隆七年(1742年)复任刑部尚书,直人南书屋。张照工诗文,善书法。书风早年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赵,为清代馆阁体之代表。据学者考证,乾隆初年“御书”匾额和书画中的题跋多为张氏代笔。代表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楷书《武侯祠记》和行书《七律诗》轴等。

梁诗正(1697~l 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杭州)人。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官东阁大学士,与张照同编《石渠宝笈》等书。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学赵孟频、文徵明和颜真卿等,亦为馆阁体代表书家。据梁诗正自云曾在“上书房为高宗(乾隆帝弘历)代作擘窠大字”,深受乾隆赏识。代表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行书《元人五律诗》轴。

在此还需说明一点,为乾隆代笔作书者绝不止上述二人,有些擅长馆阁体的书家如董邦达、董诰、汪由敦等均有代笔之嫌。但由于资料的缺乏,尚待考。

责编 雪尘

推荐访问: 书法艺术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