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书画人生(上)

2022-05-04 12:00:03 | 浏览次数: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如果历史缺了苏东坡,今天的生活就少了很多滋味。我们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是,在宋代的时候,他也是书法的“宋四家”之一;在文学上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都很厉害。他的老师欧阳修写的词缠意绵绵。可是苏东坡却慷慨激昂。写出了豪放词。把词当作诗来写,是他和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贡献,把原奉缠绵的,多情的文学载体,变成像诗歌一样可以抒情言志。在生活中,凡是跟苏东坡沾边的,衣食住行到无所不有,且都让人们关注。他喝茶,发明了提梁壶;他吃肉,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我有的时候怀疑这是不是都是东坡的功劳,可能有很多不是他做的。但是不能考证。但是。如果我们考证出来东坡肉不是东坡做的,杭州一定会“抗议”的,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无比大的快乐,没了这块肉,生活就没滋味了。这个人活到了后人纷纷称赞的境界,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们了解了苏东坡,就可以知道人生可以活到怎么样的境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来看苏东坡。他在文学上有很大的贡献,对社会贡献也很大。当时的新党,旧党之争,就是在宋代社会变革的时候,两党商讨如何让社会更好发展所造成的,这其实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我们很少研究这一块,因为我们觉得苏轼对生活的热爱更值得我们去模仿、追求。除了诗文,我们也经常谈到他在书画上的成就。每个时代,我们挑出几个最好的人概括起来,成为几个名家,书法宋代就有“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有人认为“蔡”应当是蔡京,但是他人不怎么好,所谓字如其人,所以就换成了蔡襄。但苏东坡就属于无论如何都要排到宋代第一人的人品。

苏轼的字到底是什么水平?在书画史上有什么地位?我们来看他的作品,看看他的字本身,看看后人对他的评价从什么地方开始。为什么这么评价。我们先大概了解宋代书法四家的状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看到苏轼书画的特点。我们比较苏东坡《渡海帖》,黄庭坚《松风阁帖》,米芾《蜀素帖》《多景楼帖》,蔡襄《离都帖》,大家看到,四人共同的特点都是行书。楷书最高成就都在唐代完成了,到了宋代,最重要的作品都是行书。我们先不说东坡,先看黄庭坚。他排在第二位,严格来说,他是苏东坡学生辈的人,但是他们两人关系很好。黄庭坚的字比较舒展、瘦劲,苏东坡的字比较扁,笔画肥硕。瘦是宋人审美的重要特征,他們是崇尚清秀的。宋徽宗的瘦金体就很瘦,宋词里面不写肥的,基本上都是“人比黄花瘦”。所以,黄庭坚的字从审美风格来说适台这个时代,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用笔十分舒展,起笔有一个调锋的动作。宋人的笔,坐姿都和唐代不同,唐代起笔藏锋都是在端点上完成的,所以楷书也是在一个点上调整锋,而黄庭坚是一边调锋一边写,这非常潇洒,写出来很有味道,但这需要胸育成竹。

米芾更了不起,在书法上,米芾学王羲之、王献之,功力深厚,有人甚至假设推想说,现存大部分王羲之的作品都是米芾造的假。在书法中,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是米芾却敢批评王羲之,说他的字有习气。米芾对自己非常自信,他是宋代皇家书画收藏的“最高领导人”,鉴定官,他的鉴赏能力和天分极高。他自己书法的特点是擅用偏锋,这很难控制,且字容易写薄,但是他写得很好,力量更强:少了飘逸。加了瘦劲的东西,这也是宋代人的特点。一件作品在有功力的基础之上,加上了自己的个性,这就非常了不起,就是我们说的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写字,看不出性格,你可以说他是写字匠。如果从字当中可以看出性格,这就是中国写字的最高境界。中国书法最高境界是把人放在作品里面,通过作品可以认识这个人,这就很好。现在我们说的创新、风格,只是形式上,并没有落实到艺术上最根本的地方,没有见人,你应该把你自己完整地传递出来。我们现在看到王羲之的字,就知道他性格,而并不是去看他的外表。你如何把自己留给历史,如何表达出来,这在米芾身上就做得非常完美。米芾和苏东坡熟识,而且米芾的很多成就得益于苏东坡。他们早年见面的时候,米芾非常尊敬苏东坡,向东坡讨教,东坡就让他去写出自己。后来,米芾认识到了自己性情的重要。大家看他的书法,是很有自己的特色的,非常硬朗。我们把他和王羲之比较,可以看到王羲之行云流水,非常洒脱,而米芾有一些劲爽的节奏在里面。

蔡襄跟蔡京相比之下排到后面一点,他们也是从二王系统出来的,但是更多是承接二王技巧。性情流露不及前面几个人。

宋代和唐代的区别在哪儿}宋代讲意趣、意境。趣味,唐代重视法度。楷法是最重要的。宋代之后趣味是如何出来的?我们要说两个。唐代人的毛笔是蒜头笔,笔根和笔肚几乎连在一起,到下来的笔锋时,很快就收进去了,扁扁的,像个蒜头。笔里面的笔芯不全部都是毛,有的是卷的纸,外面一层毛。唐代出土的笔很胖,笔锋很短。而宋代的笔笔锋很长,没有笔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毛笔羞不多,瘦瘦长长。这就是工具发生了变化。第二点,宋代的造纸技术发展了,纸张普及了。唐代的纸非常厚,很粗,我们现在看到的唐代写经纸和现在的牛皮纸差不多,甚至更厚,而宋代的纸纤维很细、纸张薄、白、和毛笔的水墨结台起来。灵敏度比唐代要高。中国书画为什么可以见性情,是因为水、墨、纸的结合非常敏感,纸很容易吸水。毛笔也是软的,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会留下痕迹,灵敏度极高。我们鉴赏书法,就是看小动作,这就是心机的流露。中国人大多都能看出一个字好坏与否,这是中国文化基因里面对线条天生的判断能力,你的心跳,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宋代笔锋长了。而唐代起笔银细,就是笔的原因。

唐宋的坐姿也不同。唐代是席地而坐的。米代入跟我们今天一样,有了高足家具,两条腿可以垂下来的,所以执笔方法也不同。隋唐时候,桌子低,人跪在那里比较高,或者是章在手里写的。宋代之后,坐姿不同,执笔方式就不同了,姿态不同,导致写出来的字也不同。另外,宋代人为什么讲意趣,而不继承前代的法度?黄庭坚非常厉害,他的江西诗派说“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胎和铁讲的就是唐人,黄庭坚认为唐人写诗毛糙得很,缺点很多,所以宋代人是把唐代人写的诗当成作业来批改的。一首诗,他会批改说,你的意思很好,你发现了这个意趣是不错的,但是你写得不到位,要修改一下。书法上也同样如此,他觉得自己法度高,接下来要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去。这是宋代人共同的特点。唐代和宋代写法上的不同是工具上、材料上、姿态上的。我们今天人的生活方式和宋代人非常接近,我们书写的形态和那个年代差不多,应该更容易理解他们。

作为排名第一的苏东坡书法有什么特点?苏东坡的宇和宋四家其他三大家相比,他的宇是肥的、壮的,厚的。如果说米芾的字是竹笋,那么苏东坡的字就是肉。写菊花,到了李清照那里是“人比黄花瘦”,但是苏东坡却说“鲜鲜双菊肥”。而你看黄庭坚会觉得他智慧,精壮,但是苏东坡却会让人觉得肥。历史上,唯一敢批评苏东坡,而且苏东坡还乐于接受的人就是黄庭坚。在中国书法上,如果你要碰到一个人,你说他画得不好,但是说他字好,他很开心。但是如果你说他画比字好,他就会问,为什么?今天拍卖行一幅画拍一千万,一幅字三十万,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古代,书法是比画贵的,因为文人重要的就是一手字。真正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人。就知道要夸奖一个人,一定要说他字比画好。如果你说他书法不好。字如其人,他就会认为这是说他人不好。中国又是线条的艺术,书法不好就是线条不好,那么画怎么会好呢?这样他一听就会不开心了,这也是中国逻辑的特点。

黄庭坚评价苏东坡的宇是“石压蛤蟆”。是踏扁了的蛤蟆,非常形象。苏东坡的字就是肥肥的、扁扁的,塌塌的,是扁平的。苏东坡的宇出处在哪里?他学的最多的是颇真卿,颜真卿往往就是竖画比较粗壮。横画比较细,他学到了这个特征。另外,苏东坡和别人还有一点不一样。我们现在执笔叫“双钩”,用两个手指勾住,苏东坡拿毛笔跟我们现在拿钢笔一样,是“单钩”的。

在书法的观念上,苏东坡强调的就是率真,我想多说一句,苏东坡说我仇要率真,这是对的,但是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你要像苏东坡一样下过功夫,学过各位大家,你是否有这样的功力?第二,就是你是否认识到了你自己,你对自我是否有了解。如果你有了了解,你有没有东西可以宣泄你内心的情怀?苏东坡说,写字只有率真,才能有趣味出来。我非常担心现在很多学院里面写字的老师,他们讲究率真,于是一边写字一边乱叫,然后找一条理由说自己也很率真。现在有一种书法叫“叫书”,写的时候要叫出来,拿着笔好像对纸有仇恨一样,赳赳武夫呀!文人怎么会这样呢?但是他又说自己是率真,说自己全是真的,没有一点假。你失去前提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荒谬。率真这个词很好。但是到了他们这里,含义就完全颠倒过来了。所以,对苏东坡这样的人,他的境界就是真的率真。历史上其他人的作品同样如此,有些东西是有前提的,如果失去前提,就会走向事物的另一端。

黄庭坚批评苏轼“石压蛤蟆”。苏东坡接受了,但是苏东坡又回应黄庭坚,说他的宇是“死蛇挂树”。他说他的线条很僵硬,是一条蛇,而且这条蛇是死掉的,没有生机的。如果两个比喻一比较,那么他们的字是什么意义,形象,你永远不会忘记。黄庭坚的字是清瘦的,而东坡的宇是肥硕的,肥是一种感觉。这是宋代的书法上呈现的两级。一个是壮硕,一个是清瘦。

了解了四家之后,我们来看一看苏东坡的成就到底有多大,苏轼的《寒食帖》,在书法上的地位极高。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这是王羲之聚集了当时的三十多位文人名士、达富贵人,在一起祭祀,休息的时候曲水流觞,一起作诗,王羲之当场就写了这篇序。为什么会涂涂改改呢?因为他要当场写出来,需要当场想出文章。只好涂涂改改。据说王羲之回去主后,想要整整齐齐地。慎重地写一遍,但是抄了多遍,却没有当时的那一幅字好。为什么?如果你现在是导演,你该怎么样布置场景?去把这些人放到当时的情景当中去,把他们放到茂林修竹的场景当中去祭祀祖先,去思考各种关于生死的重大问题,大家一起感叹,吟诵自然,然后写出来的字,是在场景不能恢复,心境不能恢复的时候写出来的,你也写不出来比当时更好的作品,时光不可以倒流。这就说明字如其人,这是此时,此地定死在那个地方的,那个时候的心境决定了这样的作品不会有第二件。

天下第二行书是颇真卿写的《祭侄稿》,安史之乱国家危难,颜真卿和他的兄弟镇守他的辖区。固守职位,但是被叛军团团围住,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如何。但是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因为颜真卿不愿意投降,所以叛军需要花很多精力牵扯他的兵力,最后安史主乱被平定了。颜真卿是忠于国家的,在抗争的过程当中,他要了解他兄弟的情况,就要派他的侄子去他的兄弟那里,看看对方情况怎么样,但是被敌人抓住了,然后被杀掉了。看来,颜真卿被封了鲁国公,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都把这个侄子忘记了。颜真卿想,他的侄子是为国牺牲的,但是却没有人给他的侄子任何荣誉,他觉得十分可惜。他回想那个年代。被团团围住,生死悬于一线,颜氏家族為国家奉献了这么多,论功行赏的时候,皇帝居然把他的侄子忘记了,这对得起他的兄弟吗?对得起他的侄子吗?他就十分感慨,起了一个草稿开始写,这样的心情无法重现,这就是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寒食帖》,就是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的代表作。我们要了解这件东西的背景,为什么他被排为天下第三行书。这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他发出的感慨。我们现在不过寒食节了,在清明附近。

苏东坡代表的是旧党。王安石改革之后,就把旧党的人逐出朝廷。苏东坡就被贬官了,这是他的低潮期。他被贬三年,还没有看到出头之日,过节的时候。苏东坡就写了这样一首感怀人生的诗。这是他人生的低潮。但是苏东坡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每天想要把自己过得非常充实,一条路走不通。他就换一条路来,所以这是他非常有感触所发的诗歌。

《寒食帖》历史上有很多评价。比较重要的有黄庭坚的跋: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主,未必及此。”这是作为学生一辈的黄庭坚对苏东坡非常了解之后的评论。之后历代的评论也都从这个角度来评论,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的时候被收入了《三希堂帖》,作为苏轼作品的代表。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苏东坡书法的基本特点,是以颜真卿书法为基础,吸收了比较灵动的写法,结合他自己的个性,形成了他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从这个字,我们乍一看,觉得某些宇的用笔单个来看都不是很好,但是书法在笔力之外,我们还讲一个“气”。苏轼的字单个拿出来学,休会觉得不着边际,但是整体通篇你却能感觉到气韵。

苏轼的作品很多地方会有败笔,不太靠谱,但是他的本事是他的败笔到了后面他会用它的审美和性情去弥补。有特点,加上性情的东西,味道就可以出来了,苏东坡就有这样的本事。仔细揣摩整篇文章前后呼应,整个节奏下来之后,你会觉得,原来如此!

《答谢是师论文帖》,是答谢友人,讨论文学的一篇文章。这也是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当中糟糕的一次经历,他又被召回去了,新党犯错误,旧党上台,但是旧党上来之后,又不行。苏东坡这次贬官是最惨的,贬到了海南岛这么偏僻的地方。那个年代没有飞机,坐船以及步行去海南,至少要三个月。其实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在海南岛后遇赦,他心情很好,就写了这篇作品。这件作品是苏东坡晚年的,比较老辣,老劲,那么老辣是什么概念?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完全顺着自己的意思,却没有违反规则。这说明你本身就是规则,你已经是规则的一部分了。在规则里面你才觉得很舒服,规则很重要,修养越高的人就越规则,没有规则就很粗俗,但是当你把所有的规则都当成你很舒服的境界的时候,你就随心所欲不逾矩了。苏东坡晚年就到了这样的境界,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境界,中国人一直顺应这个方式去发展。比如说书法,你如果写过字。就会知道老劲是什么概念。体会过老劲之后,你就知道人生是什么境界。我经常跟同学说,中国书法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样式,因为他是中国文化中最养人的事情。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从《周易》开始,我们就讲生生不息,中国的文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你活得更好,这个东西十分难,并不低级。一个手机要用三年不坏,每次用的时候都要很小心:一条命用了八十年毫发无损,这是很不容易的。有的时候不是别人来伤害你,而是你自己伤害你自己。例如你心情不好,你就不吃饭,这样一来二去肠胃就不好了。如果要面对任何事情都平心静气,不受外界的干扰,这就需要修养了。而书法就可以练习你的修养。书法其实没有门槛,你多大岁数都可以进来,但是你不要问我怎么样才能写得好,最好的书法家也写得不够好,这是我们应该端正的态度,學无止境。中国的书法没有三十年,那么不能说自己会写字。即便你写到了王羲之的样子,但是你也只是临摹的。而并不是自己写的。

我们再来欣赏两件苏东坡的作品。前后《赤壁赋》就是苏轼的代表作。赤壁是赤鼻矶,但是苏轼借着赤壁的由头来书法一些感慨,是惜着这个由头来说话,表露他自己的心境的。 《前赤壁赋》字写得很好,并没有蛤蟥被踏扁的感觉。但是却没有《寒食帖》写得好,为什么?那是因为《前赤壁赋》是他抄了之后,送给他的朋友的,这就少了点气息在里面的。这两卷比较起来很有意思,苏轼用心写的《赤壁赋》,大小匀称。却不如《寒食帖》,虽然寒食帖字的大小、空隙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却更加赞叹其气息。如果我们从这中间可以得到体验到书法的最高境界。那么你就顿悟了。一个是你当时在特定的心境下写的特别的文章。感情都融人在其中,另一个是抄写的文章,气息上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从苏轼的这一点得到体验,我们就可以意识到书法的本质,知道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从技法到意趣是两个台阶,我们要给你们一条楼梯。有了这个楼梯,可以直接从下面直上而来,这是一条捷径,我们应该了解。

另外一卷是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苏东坡不仅喝茶。而且自己述酿酒。我们发现,宋代的书法都是这样的手卷,小小的、窄窄的、什么角度都可以去看的,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把玩”。中国的书画可以让人温文尔雅,可以让人不要一惊一乍,不要做赳赳武夫的事情。宋代的手卷都是窄窄的一小条,但是却都是文人的修养。 (未完待续)

推荐访问: 书画 苏东坡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