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写作方法探究

2022-05-04 09:10:03 | 浏览次数:

材料作文这一命题的作文要求学生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从多角度自行立意,题目自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这种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呢?

一.要指导学生学会立意

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常常由自己命题,如《天才出于勤奋》等。题目已经包含了中心论

点,学生写议论文只不过是对教师的主张见解收集论据、作出论证而已,教师其实是“代人而言”,即代学生立意。这样的写作训练,到头来学生还是不能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会立意。而不会立意,实际就是不会写议论文。所以,教会学生立意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第一要紧的事。

如何教会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学会立论呢?

(1)抓主旨求准法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尽管可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去审视、去理解,但文章在反映生活方面毕竟有本质与非本质,深刻与肤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立意,应该从材料所体现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意义入手。力求准确无误。这就是抓主旨求准法。

例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进行作文:一群年幼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又一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

在那只会飞的沙鸥的引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学生由这则材料中看到:沙鸥的不断的尝试和失败终于飞上了蓝天,这说明不怕失败才能成功,或者是勇于尝试才能成功。从“引领”两个字,又看出了榜样的力量和作用。这个主旨就抓对了。

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立意方法,立意准确稳妥,写议论文就不容易跑题。

(2)反向求异法

对某些事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看法,再以这些看法为观点去作文,难免步入后尘,形成众人唱“同一首歌”的情况。写不出超众脱俗的文章来。那么,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另一种意义的观点,这就是反方向求异法。

例如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被聘为波士顿大学传播系主任。上课时候,他给学生们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刚说完,就下课了,课后,一名学生找到校长,说:“这段话我在别的杂志上见过,教授没有说明这段话的来源。”校长找到教授核实,教授当即提出辞职。尽管他不是不想说这段话的出处,而是因为铃声响了,来不及说。最后在其他教授的挽留下,学校免去了这位教授的系主任职务。第二天,这位教授上课的第一时间就向学生道了歉。

很多学生在写作立意的时候,往往只抓住关键的词“道歉”去立意,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进行求异立异:学生没有把事情弄清楚就去找校长,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在说话做事情时都应该用慎重的态度。

运用这种方法立意,优点是观点新奇,常常会出人意料,但需要注意的是,反方向求异,观点必须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否则就会弄巧成拙,或把谬误当作真理来求,从而出现观点错误。

(3)多角度求新法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每个角度都可以讲出一番有意义的道理,可进行不同的立意。因此,指导学生立意时,就可以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求一个别人没有写过,人们不容易想到的新角度立意。这就是多角度求新法。

例如:论“牵牛花”这一事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发掘其比喻义,从而立出各不相同的意。

角度一:因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附在他人身上。

角度二:过强的依赖性使它总是按照别人指导的方向前进。

角度三: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停地攀登。

角度四: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总比外物高出一截。

角度五:无论攀到什么高度,根还扎在泥里,因此能开出美丽的花。

五个角度,一个比一个新。我们可以从中选一个不落俗套的、新的角度,按这个角度去立意,去作文,这样就能写出超众脱俗的、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来。

在作文指导时,可以通过讨论,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面来认识问题,思想活跃了,立意自然就丰富、深刻、新颖了。

多角度求新法的优点是:避开成见、不落俗套。但求新的观点也要有根有据,言之有理,且要有积极意义;否则,写出来的是歪理,也当然不算是好文章。

(4)多发掘求深法

事物有多层的意义,多发掘可求得更深层次的意义,或多层次的意义,用以立意,文章可写得更深刻。

例子:某中学附近有一家化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的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拖再拖,至今未能解决。

对于这么一个材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逐层剖析、挖掘:

第一次挖掘: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损害了师生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必然会损害本厂工人的身体健康,这种只管生产任务、不管人的身体健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也是极其错误的。

第二次挖掘:环境污染,如果处处如是,不仅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长此下去,不再有蓝天,不再有清水,人类将在自己的手中被毁灭。正是每一个人,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第三次挖掘:化工厂以种种理由拒绝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学校的请求和居民的呼吁都无济于事,这说明我们的法制还不健全,只有依法办事,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四次挖掘:有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有治理“思想污染”。某些企业的领导,心里只有经济效益,无视人民身体健康,这是一种比环境污染更严重的“思想污染”。

第一次挖掘就具体的事论具体的理,着眼于化工厂造成环境污染的目前的直接危害;第二次挖掘便深入到“环境污染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层次;第三次挖掘从另一个层面指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依靠法制”;第四次挖掘则从有形的“环境污染”剖析出无形的“思想污染”。见解随着挖掘而步步加深,立意逐渐深刻。

运用这种方法立意的优点是:见解丰富、思想深邃、避免立意流于平淡。

(5)横向联系求广法

生活中有些事情,本身的道理已经比较明显,拿来议论,老生常谈,价值不大;有些事物就事论事,立意也过于平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类比联想,结合现实生活的其他事物,去思考,从横向联系中发现更普遍的意义,从而立意。

如,就昙花的光彩作比喻进行立意。可从昙花开放的时间极短,却清丽迷人,联想到拼搏得来的奖牌,记录着人生的光彩;再联想到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们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他们的品格,证明着他们的人生是壮丽的人生……。由点到面,从而概括事物的共性:有这耀眼的一瞬,即使生命短暂,也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由眼前平常的事物联想开去,寻出其普遍而深刻的意义。这种立意方法,思路宽广,观点现实性强,但也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类比要恰当,牵强附会,任意比附,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能令人服理。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会立意后,就要阐述自己的意旨并以确凿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阐述论点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准确性,注意判断的严密与正确。论据必须反映与论点的一定的逻辑关系,否则不管有多少论据,仍然不能使观点得到清晰有力的证明。指导学生阐述证明自己的论点,要注意如下问题:

(1)引例说理,才能使论点具有说服力。有些学生认为引例证明论点很简单,其实不然。怎样引例证明论点才有说服力呢?

引例要虚(道理)实(事实)结合,讲情事和理的关系,避免有例无证。例如:有个学生在写一篇“伟大的毅力来自伟大的理想”的文章时,写了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连续多年在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而在地板上留下了深深脚印的事例,写了我国汉朝司马迁为写《史记》忍辱负重的事例,写了科普作家高士其在手不能握笔、口说不清的艰难情况下仍叫别人为他记录下数十万字的科普读物的事例。应该说,这些例子是很好的,能说明马克思、司马迁、高士其都有伟大的毅力。但作者并没有分析出他们的伟大毅力来自什么,还没有让人看清”毅力“与”理想“之间的关系,有例无证,有实无虚,事和理之间的关系讲不清,起不了论证的作用。在引这些事例时,如果能指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把叙事和说理结合起来,就会更好地证明论点。

要注意材料同观点一致,避免事理不一。一个学生写“重理切莫轻文”时说:古今中外,凡在文学上、科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极其重视语文,俄国的托尔斯泰写文章再三斟酌,改了又改;唐朝的贾岛为了“僧敲月下门”中用“推”还是“敲”而苦心思索。这位同学虽然注意用事实论证,但他没有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没有注意事实的典型性。因为托尔斯泰、贾岛的事例只说明他们重视修改文章,这和重视语文不是一回事。其实,从文章的指向来看,举科学家的事例才能更好说明观点。

要注意例证的典型性,避免举例出现偏颇。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为了说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在谈到“骨气”表现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后,举了南宋文天祥、古代不受“嗟来之食”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等为例。文天祥可以说是“富贵不能淫”;古代不受“嗟来之食”者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可以说是“威武不能屈”。三个例子有古代封建社会的,有现代的;有一般平民的,也有高居显位的;有抵御外民族入侵的,有反抗国内反动势力的,还有反映一般的品格修养的。这三个事例的确注意了选例的典型性。

(2)分析要得当,才能充分阐明观点。怎样才能做到分析得当呢?

①分析要合理。在学生的议论文习作中,常常存在分析片面性。例如,在论述“德、智、体”时,有时只强调德育而忽视甚至忘记智育,这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分析,当然不全面。

②分析要抓住本质,要有启发意义,不要隔靴搔痒。如在议论考试作弊的危害时,一些学生只看到它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某些同学滋长侥幸心理等表面现象,没有抓住要害,没有抓住实质。

③分析要联系实际,避免空喊口号。要反对用口号压人,提倡对具体问题多做具体分析,辨证分析。口号太多,文章就空洞;说理深入,文章才有内容。

三.要指导学生讲究些论证的艺术

议论要有说服力,除了思想内容要增强说服力外,还要讲究论证方法的运用,讲究语言的运用,从而增强说服力。在指导学生讲究论证方法的运用时,可以借助学生的习作,课文的用例,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诸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排他论证、归谬论证等等论证方法。在指导学生讲究论证的语言时,可指导学生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李丽君,教师,现居广东顺德。

推荐访问: 作文 探究 写作 材料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