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与中俄能源安全合作动力

2022-05-03 12:10:02 | 浏览次数:

【摘要】基于能源安全理论,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霸权威胁。中国关键的海上能源通道处于美国及其盟国控制之下,能源进口通道多元化成为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保守性安排。2008年以来,俄罗斯持续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能源制裁和打压,然而,能源出口多样化是俄罗斯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保证各自的能源进口、出口安全,中俄展开了深度能源战略合作,正尝试构建一套有别于西方的能源安全体系。

【关键词】中俄能源合作 美国霸权 能源安全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与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地缘上山水相连的两大邻国,双边关系史中恩怨较深,对于开展双边能源合作互有很强的疑惧。俄罗斯起初并不重视东部方向对中日韩市场的油气出口,西伯利亚输油管道干线设计走向一波三折、绕过中国,放弃安加尔斯克——大庆方案而铺设进入中国支线。然而,从2008年起中俄能源安全合作走势,无论是在贸易总量,还是在合作深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16年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石油第一进口国,中国资本相继进入俄罗斯能源上下游产业,2019年12月2日,中俄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东线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普京明确指出,俄罗斯要把中国崛起看作机遇,而不是威胁。中俄能源合作已经进入超越“相对利益”计算的战略伙伴阶段。对中国而言,俄罗斯能源输入并不是最佳选择,中国甚至以高出市场的价格购买开采成本较高的俄罗斯石油。在现阶段,中国完全可以从中东、中亚获取其经济发展所需的价格更加合理的油气资源。可是,为何俄罗斯放弃现实主义的“相对利益”考量,而选择与中国合作?为何中国放弃经济利益优先原则而选择与俄罗斯展开深度能源战略合作?

能源安全理论

美国学者托马斯(Raju G. C. Thomas)认为,能源安全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战略和军事各领域的安全。所谓经济安全就是国家资源充足,也意味着该国有能力在世界市场上获取商品和服务;政治安全即维持国内稳定;战略和军事安全,是指发觉威胁并保持应对威胁的军事能力。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时打击了这三种安全。石油短缺和油价飞涨引起了普遍的通货膨胀并导致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工业化国家的武器供应商竞相向中东国家出售武器以换取更多的石油,威胁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平衡,从而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与此同时,工业化国家为了保护国际贸易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安全也选择增强自身的海军力量。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也指出,“能源安全的目标就在于在合理的价格以及不损害国家主要价值和目标的情况下,确保充足而可靠的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不仅包括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要保证军队能够得到充分可靠的燃料供应,以维护国家的重大利益。美国学者斯特尔斯(Paul B. Stares)对上述传统能源安全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传统的能源安全关注现存的能源供应协议突然中断、瓦解和受人操纵而引起的价格剧烈波动所产生的安全威胁。这些安全关切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来源,而且也包括能源运输的路线和手段。可见,判断能源安全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评估一个国家对某一特定类型的能源依赖程度。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一国能源安全就是指它的自给自足水平,以及在不引起严重的经济和军事后果的情况下,应对临时的或持久的能源供应中断的能力。冷战的结束以及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显示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解释和预测国际政治方面捉襟见肘。

笔者认为,一国能源安全是国家对能源供需平衡的保护状态,是对能源消费结构中通过国际贸易和海外项目开发而进口的油气份额从油源、运输通道、油价和利用的地缘政治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过程管控。全球化的世界相互依存,能源安全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和国际安全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严加制裁,俄与中国能源合作愿望增强

由于历史原因,俄罗斯对中国有深度的安全疑虑。俄罗斯担心中俄能源合作会为中国迅速发展和崛起添加动力,而導致俄罗斯在双边关系中处于相对劣势。这种疑虑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对中国发展能源合作的战略决策。2008年以前中国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乏善可陈。围绕油气管道走向,中国与俄罗斯进行了长期艰苦谈判而没有结果;中俄能源合同的金额和数目都比较少。彼时的俄罗斯能源市场以欧洲为重心,而忽视中日韩市场,加之远东地区经济建设落后,对于能源需求量不大,东部没有进入俄罗斯油气开发和运输规划的重心。然而,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侵蚀俄罗斯地缘政治利益,导致俄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利益计算发生了变化。

2008年8月8日,俄罗斯军事干涉格鲁吉亚,爆发“五日战争”,随后的局势发展使得中俄能源合作局面发生了变化。由于军事干涉格鲁吉亚,俄罗斯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加之国际市场油价下跌,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此时,俄罗斯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试图寻求能源出口市场多样化。俄罗斯允许中国资本进入先前战略受限的石油上下游领域,通向中国的石油管道终于在2010年完工。普京总统开始把中国崛起视为机会而不是威胁。2012年普京再次担任总统,基于国际形势判断,多次强调“东向战略”,中俄战略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俄罗斯亚洲市场最大的买家,通往大庆的石油管道完工更加巩固了中国在俄罗斯亚洲能源战略中的伙伴地位。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持续恶化,实质停止了与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合作。2015年9月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卷入阿拉伯世界争端,叙利亚问题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又一个引爆点。为了惩治俄罗斯,美国联合欧盟发起对俄经济制裁,欧洲也不断降低对俄罗斯的石油依赖。美国随着页岩油技术成本不断降低,更有能力打压油价,使得俄罗斯油气出口收入大幅下滑。作为应对,俄罗斯加快能源出口多样化步伐,与中国相继签订一系列长期油气合同。经济制裁使得俄罗斯很难获得西方的资本和技术,这为中国资本深度进入俄罗斯油气行业创造了机会。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石油买家,中国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石油143万桶。

概言之,2008年以来,连续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制裁和打压的俄罗斯,逐渐不再视中国为地缘政治上的潜在威胁。为了确保关系其经济命脉的能源出口安全,俄罗斯决意与中国开展深度全面战略合作,选择有利于中国的油气管道方向。俄罗斯与中国相向而行、同频共振,积极推动构建能源战略伙伴关系,规划实施油气上中下游一体化。

中国与俄罗斯正尝试构建一套有别于西方的能源安全体系以促进各自能源进出口通道多元化

中国对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秩序和安全体系抱有疑虑。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有别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充满疑虑。为防止能源命脉受制于人,中国战略层面尽最大可能将进口渠道多元化,并加强与能源大国俄罗斯合作,构建独立于美国之外、以中俄为中心的国际能源体系。

随着中国崛起,中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保证发展经济所需资源,中国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视为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试图效仿。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能源合作不掺杂意识形态,不设先决条件,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而这一切却被美国视为对其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挑战。

中国能源安全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首先,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耗量世界第一,且自给率不高,大部分依赖进口。其次,从油气进口来源地来看,很大一部分油气进口来自于中东,油气运输必须经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以目前的海军实力,中国较难在未来可能的中美军事对抗中确保能源通道安全。最后,中国能源进口如果依赖西方主导的国际能源市场,将受制于人,无法保证在非常时期能源供应的稳定。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具有战略内涵,能源合作能够进一步加强中俄战略互信。作为目前世界上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国饱受西方国家指责。同样,俄罗斯选择的国家发展道路也不被西方看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道路上,中俄具有共同利益。美国为应对中国崛起,发起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加大拉拢东盟国家的力度,频繁在南中国海演习,威慑中国。而俄罗斯不仅在欧洲的地缘政治利益遭到北约侵蚀,其中东唯一盟友叙利亚也遭到北约国家的打压。出于加强战略协作的需求,俄罗斯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愿意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中俄在朝核问题、北极资源开发与北方航道利用等诸多方面展开战略协调。

中俄联手可推动构建一个有别于西方的能源安全体系。首先,在联合国,中俄给予被西方排斥的第三世界石油生产国(伊朗、委内瑞拉、苏丹)支持,否决西方对这些国家的制裁提案。其次,中国获取俄罗斯的理解,与中亚国家建立紧密的能源合作。为了防止美国的势力渗入中亚,威胁中俄能源安全,中俄发起的上海合作组织强化经济功能,石油大国伊朗正寻求加入上合组织。

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一体化,中俄能源合作迈向构建能源共同体征程

俄罗斯能源政策和战略重心向东部地区转移。2009年4月13日,时任总理普京主持召开政府会议批准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的协议。普京表示,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至中国的支线协议,将为东西伯利亚石油销往东方创建“稳定和可靠的市场”。2009年11月,时任总理普京批准《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提出能源政策转向东部的战略任务。规定2030年俄对亚太地区燃料出口占比将提升到26%-27%,以改变对欧盟市场的依赖。俄罗斯实施东部资源开发战略将瞄准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市场,积极推进东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发展对华油气合作已经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优先战略任务。文件强调俄罗斯拥有世界级能源超级大国地位,需要科学地预测国际能源市场,建立独立于西方的国际能源系统并致力于实施多元化能源出口战略。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俄罗斯逐渐克服了对中国参与俄远东地区能源开发的心理障碍。2006年3月中俄签署《供气谅解备忘录》。2009年10月中俄签署《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俄方承诺每年经西线和东线对中国出口天然气约700亿立方米,其中西线为300亿立方米,东线为380亿立方米。2012年12月俄气和中石油确认实施“西线”项目意向,商定就互惠条件展开对话。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中石油和俄气签署初步共识协议。当年10月俄气与中石油基本商定对华供气的定价公式。2013年10月17日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扩大东西伯利亚上游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将在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规划开发中鲍图奥滨等一批大型油气田。中俄成立合资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占股51%、中国石油占股49%。这是中俄油气上游合作方面取得的新突破,由此开启中俄油气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带动双方在下游及服务领域的合作。标志着俄罗斯初步克服了对中国参与俄远东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心理障碍。在此之前,中方一直难以通过直接持有油田股份的方式进入俄罗斯石油资源开发领域。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美欧日联合制裁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的背景下,中俄天然气合作经过长年谈判修成正果。2014年5月21日,中俄达成总值4000亿美元、年输气量380亿立方米、合同期30年的东线管道天然气合同,价格与油价挂钩。中俄投入700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中方交纳管道建设预付款250亿美元。

2017年7月4日,俄气公司与中国石油签署东线天然气补充合同,规定2019年12月20日啟动向中国供应天然气。该项目提前竣工,2019年12月2日,两国元首通过视频启动对华供气。作为世纪工程,其对深化中俄战略协作和促进利益融合意义重大,并将完善中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和天然气流向,形成俄气南下贯通南北的输气大通道,有利于俄东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绿色发展,对LNG进口价格形成合理参照系。2017年底,中俄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正式投产。2017年12月8日,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正式投产,三期全部建成以后,设计年生产能力达到1650万吨,凝析油100万吨。根据中俄合约,项目产量的54%出售亚洲市场,其中400万吨约1/4将供应中国市场。

中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中俄贸易额突破1080亿美元,同增24.5%,2024年将升至2000亿美元。2018年中国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减少从伊朗及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分别同比下降20%(至2927.4万吨)和24%(至1663万吨)。俄罗斯继2016年对华石油出口领先沙特保持第一份额。2018年中俄原油贸易量为7160万吨,同比增长19.7%,占中国进口量15.4%。中国、美国及印度贡献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2/3。其中美国能源需求增长创30年来新高。2018年对华输电31亿千瓦时,中俄在和平利用原子能领域成功协作。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诺瓦泰克公司、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和西布尔控股公司与中国展开了互利合作,未来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和北方航道利用将成为中俄合作新亮点。

中俄油气合作的内生性促进两国能源市场与资源的精准对接。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达成共识共同举办中俄能源商务论坛。按照《中俄能源商务论坛章程》,确定论坛为面向中俄两国能源及相关行业企业、金融机构、协会、科研机构、智库等双边开放性、机制性交流平台。其宗旨是为促进双方企业在油气、电力、煤炭、新能源、能源装备等领域长期一体化合作创造条件;建立和拓展业务往来;发展双方在科技、标准等领域合作;为加强中俄能源合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双方将本着相互尊重、优势互补、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框架下,促进中俄能源科技、标准体系和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合作,进一步推动中俄能源合作行稳致远、走宽走深走实。

美国对中俄两国的战略遏制提高了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紧迫性

中国连续18年稳居全球能源增长榜首。2018年中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6%,达32.73亿吨标油。中国进口原油4.64亿吨,同比增长7.8%,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2%,2030年将突破80%。尽管中国和俄罗斯都面临美国霸权的威胁,但所受威胁的内容和性质各不相同。俄罗斯在欧洲的传统地缘势力范围,遭到北约步步侵蚀。作为反击,俄罗斯在2008年和2013年,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进行强力干涉,对此美国带头对俄罗斯发起经济制裁,西欧国家不断降低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美国出口页岩油和致密油以打压世界油价。为保证能源出口安全,俄罗斯改变了以往将中国视为潜在战略对手、强调“相对收益”的思维,而把中国视为战略伙伴,允许中国石油企业进入油气上下游战略性产业。中俄能够理性看待对方在本国石油进口和出口量比例超过20%甚至占比更高。

对于中国崛起,美国怀有深度疑虑,对中国一向采取合作与遏制并重的策略。中国油气消费大部分依靠进口,中国能源安全存在很大的脆弱性。特别是海上能源通道需要经过美国战略力量把控的马六甲海峡。为了避免能源命脉受制于人,中国尽一切努力增进油气进口渠道多元化。与中国地理上相邻、在国际事務上有共同利益的俄罗斯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可靠伙伴。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对手,强调对抗和零和关系,更提高了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紧迫性。

在美国霸权的威胁下,中俄放弃“相对利益”而展开全面深入的能源合作,俄罗斯石油工业对中国资本开放了上游和下游产业。俄罗斯能源从过去专注欧洲市场,转变为兼顾东北亚市场、促进远东资源开发。目前,为管控能源安全风险,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于西方的能源体系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伴随着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俄美结构性矛盾日益加深,中俄能源合作将朝着构建能源共同体方向迈进。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注:本文系教育部备案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培育项目(项目编号:ZX201804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Raju G. C. Thoma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Economy, in Raju G. C. Thomas & Bennett Ramberg, Energy and Security in the Industrializing World, 1,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5, p.1.

②Daniel Yergin, Energy Security in the 1990s, Foreign Affairs, Fall 1988, Vol.67(1), p.110.

③Paul B. Stares, ed., Rethinking Energy Security in East Asia, The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okyo, 2000, p.19.

④Ronald Daneuther, China and Global Oil: vulnerability and 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vember 2011, Vol.87(6), pp.1345-1364.

⑤冯玉军、庞昌伟等:《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变化中的地位及中俄能源合作》,《欧亚经济》,2018年第3期。

推荐访问: 霸权 美国 中俄 能源安全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