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2022-05-01 11:00:03 | 浏览次数:

摘要: 阐述突发性化学污染事故的特点、类型和诱因分析,介绍了现场应急监测的作用、要求及技术装备,分析了目前市级监测站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现状,提出当前做好应急监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2013)03-0159-03

Discussion on the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Li Shanshan

(Xiaocoun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Anhui 235200)

Abstract:The sudden chemical pollution accident characteristics, types a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introduces the field emergency monitoring funct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equipment,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unicipal monitoring stations in response to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situation, proposed the curr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Chemical pollu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重大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呈逐年上升态势,而且污染的危害程度不断加重。环境化学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往往突然发生,来势迅猛,在瞬间或短时间内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若不及时处置,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作为环境监测部门,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做好突发性污染事应急监测,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1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特点、类型及诱因分析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危害的持续性、累积性等特点,涉及污染物的种类与事故的表现形式极其复杂。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以及事故统计分析,化学污染事故可大致归类为剧毒农药和有毒化学品的泄漏与排放事故、易燃易爆物泄漏与爆炸产生的污染事故、溢油事故、含大量耗氧物质的废水造成的水体污染事故等。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化学危险品约10万种,品种类杂、储运相对集中,一旦具备毒性大、用量多、易于扩散、周围人口密集等条件便可构成潜在的化学事故危险源。导致潜在危险源发生化学污染事故的原因很多,其根源在于环保安全意识淡薄、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环境管理体制障碍等。环境污染事故存在一定偶然性,但是偶然中隐含必然。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重大环境风险重视不足,风险排查、应急处置准备工作不到位,或者在设计上存在缺陷,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环境执法权威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挑战造成有法不依的现象,这些都为重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留下隐患。

2 现场应急监测的作用、要求、技术与装备

2.1 现场应急监测的作用

现场应急监测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污染事故特征予以表征,如污染物的形态、毒性、浓度、释放量、污染范围和程度等;

(2)为制定应急处置措施提供必要的信息;

(3)监测事故的发展态势;

(4)为实验室分析提供合理判断;

(5)为事故评价提供有关资料。

2.2 应急监测的要求

(1)定性—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

(2)定量—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浓度分布情况,确定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并进行标志,有条件时可查明导致污染事故的客观条件;

(3)及时—尽快报出监测结果;

(4)便捷—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便携易用的仪器,实施现场快速监测。

2.3 应急监测技术

2.3.1 监测点位

应急监测点位的确定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事故类型(泄漏、爆炸等)、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与人口分布情况(是否为人口密集区)、气象条件情况,尤其是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布点原则主要是就近为主,考虑饮用水源地、集中居住地(污染程度、范围),同时要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

2.3.2 监测频次

现场监测启动时要加密监测,然后随浓度的削减逐步降低监测频次;对于对照点,监测一次即可;当连续两次监测值达到标准或与对照点值相同时,应急监测工作可申请中止。

2.3.3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已知污染物确定项目,同时考虑在环境中的可能产生的反应,如水解、氧化还原反应等。另一种情况是污染物未知,可通过调查询问、查看污染事故现场特征(气味、颜色、遇水的反应性、溶解性等)、利用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仪器以及大型分析仪器如GC-MS、FTIR等监测手段确定。

2.3.4 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现场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有感官检测法、试纸法、检测管法、化学比色法、便携式仪器分析法和实验室仪器分析法。实施应急监测时,可按照如下思路合理选择应急监测方法:

(1)气体:气体检测管—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

(2)水体:试纸—水质检测管—化学比色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综合水质仪器法—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

(3)无机污染物:试纸—气体或水质检测管—便携式检测仪—化学比色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离子色谱;

(4)有机污染物:气体或水质检测管—便携式气相色谱—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

2.4 应急监测装备

应急监测装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个人防护器材:防化服、空气呼吸器、滤毒罐、防毒面罩、个人剂量计等;

(2)监测仪器设备:便携式采样器、快速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试纸、气体或水质快速检测管、便携式现场测试仪、多功能水质分析仪、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气相色谱、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GC-MS等;

(3)通讯取证器材:手机、对讲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GPS定位仪等;

(4)交通工具:应急监测车及其他交通工具。

3 目前市级环境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现状、对策及建议

3.1 目前市级环境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现状

按照就近应急的原则,具体的应急监测工作主要靠国家二级站—市级环境监测站来完成。通过对安徽省市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市级站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平时工作重点都放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等常规监测上,监测项目以常规污染因子为主,仪器装备以实验室分析仪器为主,缺少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所需的快速、小型、简易、便携的监测仪器,监测手段尚不能满足现场应急监测的需要;无机物分析能力较强,有机物监测能力较弱;水和废水监测能力较强,气体监测能力较弱,土壤和生物监测能力基本是空白;监测人员对常规的监测理论、方法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应急监测的技术储备和资料收集等方面比较薄弱。另外,虽然现在市级监测站都针对辖区重点危险源做了应急监测预案,但是应急监测的技术和装备还是常规监测的那一套,因此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仓促应战,预案无异于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很难有效发挥应急监测的作用。

3.2 市级环境监测站开展应急监测的对策和建议

3.2.1 成立应急监测机构,制定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为加强对应急监测的领导,应成立由站长亲自挂帅的应急监测领导小组,下设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技术与后勤保障、数据报告等几个专业分队,分队成员由监测业务科室的技术骨干组成,每位成员都应经过应急监测技术培训,能熟练掌握所配置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和分析技术。另外,一个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应急监测工作程序是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的必备条件。应急监测工作程序至少应包括接到监测指令、现场监测、现场质控、报告审核上报等几个程序,以确保所有工作迅速而有条不紊的展开。

3.2.2 收集应急监测技术和资料

目前市级监测站掌握的应急监测的技术方法、技术资料有限,平时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应急监测资料,建立资料档案库,便于学习和调阅。同时建立完善辖区内重点危险源的应急监测预案库、危险化学品档案库、仪器设备库、开展项目库、专家咨询库的计算机查询系统,便于现场及时调取所需数据和信息。

3.2.3 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应急监测技术储备

要牢固树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备战观念,认真组织应急监测知识的学习、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购买与应急监测有关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监测技术、方法、案例和经验。平时加强实战演练,强化应急响应能力。

3.2.4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监测技术装备水平

各市站可结合辖区内潜在危险源的实际,争取专项资金购置应急监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现场监测仪器、通讯取证设备及应急监测交通工具,做到硬件要硬。同时要深挖潜力,充分发挥现有仪器的功能,使之服务于应急监测的需要。针对应急监测的能力现状,要着重加强气体、土壤、生物等领域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特别是有机物的监测分析能力。真正做到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拉得出去,干得出色。

参考文献

[1]李国刚.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万本太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3]李国刚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案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4]边归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的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监测,2011.27(6).

收稿日期:2012-8-15

作者简介:李珊珊(1980—),女,安徽萧县人,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分析与管理工作.

推荐访问: 突发性 环境污染 应急 监测 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