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

2022-04-30 18:25:02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效果。 方法 以干预机制的实施为分界点,于实施前后各11个月内分别选取12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心内科相关病种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系统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观察两组主动上报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分与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主动报送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结论 基于循证护理和科室实际构建的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发挥了预警和前馈控制的有效作用,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对基层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患者安全;循证护理;前馈控制;预警;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R197.3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49-03

护理安全(nursing safety)是权衡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在患者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医疗卫生规章制度许可范围之外的患者心理、躯体结构或机能方面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心内科以老年患者居多,其心肺功能差,病情较复杂,病情发展变化快,而且专业技术强,对护理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需要更细致、系统,做到提前预防[2]。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将前馈控制的理念贯彻于护理照顾计划中,构建了比较系统的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实践表明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安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以下简称“我科”)于2011年12月正式实施全面的护理安全干预机制,随机于干预机制构建前后选取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患有心内科疾病;②意识清楚;③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排除标准:①昏迷患者;②患有痴呆、精神病史或不合作者。选取2011年1~11月我科住院患者120例设为对照组,男71例,女49例;年龄56~84岁,平均(65.5±10.2)岁;主要病种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等,合并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选取2012年1~11月我科住院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54~85岁,平均(64.6±10.5)岁;主要病种构成及合并症基本同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种类型、合并症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病种的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全面的护理安全干预措施[3-4],主要包括:

1.2.1 心内科护理缺陷根因分析 回顾性分析科室2010年1月~2011年12月护理缺陷事件,主要原因有:①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相关的制度没有得到落实;②监控管理机制不严格、措施不力;③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④护士人力资源缺乏;⑤环境设备、设施使用不当;⑥感染干预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⑦健康教育或护患沟通未到位;⑧预见性护理较差;⑨患者依从性欠佳等。

1.2.2 设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表 参照既往护理缺陷事件情况,将护理缺陷事件分为重大差错事故、中度差错事故、轻微差错事故、无差错事故。根据已经完成的整改措施,再分为全面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设计护理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表,见表1。预警信息值范围为0~1.00,依据预警信息值高低评价护理安全程度高低,如分值小于0.90应及时分析原因,限时整改。定期记录并动态描记护理安全预警信息图,进而可以比较,直接地反应护理安全的动态变化。

表1 护理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表

注:①红色警戒范围(0~<0.50):患者安全状况极差;②橙色警戒范围(0.50~<0.70):患者安全状况欠佳;③黄色警戒范围(0.70~<0.90):患者安全状况临界;④绿色安全范围 (0.90~1.00):患者安全状况较好

1.2.3 加强业务培训与患者安全意识 护士不仅要掌握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及时学习新出现的专科技术,还需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增强对零缺陷的管理控制,不断丰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及应急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与安全教育,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氛围,提倡不责备文化,鼓励上报不良事件并予以改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树立自我保护、保险防范、防患于未然三种护理安全意识。

1.2.4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任何护理操作的实施都必须遵守既定的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的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制定或完善新开展专科诊疗技术的护理规章制度,组成的3级管理网络,一切护理操作必须按照常规制度实施,在工作中培养护士养成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监控,严把护理质量考核关。同时做好护理实习学生的管理,各项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

1.2.5 做好入院评估并仔细观察病情 接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设置不同的病室安排与监护级别,做好识别标示,以便于及时观察病情和抢救。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或比较隐匿,遇此情况应当提高警惕,准确、全面、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治疗效果。

1.2.6 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背景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个性化护理,尤其需要注意安全与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与个性化护理,内容浅显易懂,充分调动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针对患者的特异性心理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措施,患者患者的焦虑情绪,尽力消除其紧张不安,甚至恐惧感,力争患者以平和的心理状态接受日常诊疗措施。

1.2.7 加强关键环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 心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因此应建立重点护理环节和对象的安全措施,如用药安全、介入护理、危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等重点区域的安全管理。对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的患者,应详细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密切监测相关指标,谨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跌倒、洋地黄中毒、心律失常等意外。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各种急救物品、仪器、设备固定放置,建立日常维修和质控制度,确保处于备用状态,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设备操作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确保发挥急救设施设备的紧急备用功能。

1.2.8 增强团队协助及医护患沟通能力 患者的诊疗过程,不仅仅是医生之间、医患之间、医护之间的协作配合,也需要护士之间的通力协调配合。在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应倡导和培养护理的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或风险。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增进其信任度,通过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化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争取患者家属以及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平稳的心态接受诊疗,促进康复。

1.2.9 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各专业护理工作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因而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可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优化排班,合理调配,动态安排。如医疗高峰、节假日、中午、夜间等重点时段可实行弹性排班制及责任护士制,新老搭配,并预留一线、二线两级值班人员,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不仅保障了抢救需要,也调整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应激刺激。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主动上报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分与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主要从基础护理、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护理培训、技能考核、环境、设施设备管理、健康教育、医护患沟通、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负性事件10个方面评价,每项分值满分10分,按优10分、良8~<10分、中6~<8分、差0~<6分计算。参见史巧云等[5]方法制定患者满意度评价方法与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主动上报差错或识别潜在危险的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护理安全质量与指标比较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风险管理[6]、前馈控制[7]等理念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就护理管理而言,是指在护理实施之前,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性事件及其结果进行预测,进而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规避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这是一种带有预防性的控制方式,因而能有效降低负性事件发生,这也是循证护理[8-9](evidence-based nursing,EBN)理念在日常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即“审慎的应用当下所能获取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临床技能和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取向、愿望和实际情况,结合三者制定的具有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基于循证护理的理念,首先分析了既往护理工作的负性事件,并分析了原因,针对负性事件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以患者为中心,进而针对危险因素构建了心内科护理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根据预警信息动态监测护理风险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业务培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入院评估,注重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护理,加强重要环节和设施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增强医护团队协助及沟通交流,科学合理的配置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进而降低了护理工作中可能的潜在风险因素。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主动上报差错或识别潜在危险的例数、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与文献研究[10-16]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朱正芬等[10]探讨了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评估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心内科护理安全预防措施,包括接受护理投诉、患者出院随访、患者满意度调查等,结果表明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管理,护理投诉、仪器使用不良记录均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张媛[12]探讨了个性化舒适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将80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舒适护理。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社会关系、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观察组术后SAS 及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因而认为个性化舒适护理改善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加快了病情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立娟等[16]探讨了护理干预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症的作用,她们将15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AMI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AMI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个体化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和其他并发症,如便秘、褥疮、肺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因而认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相比常规护理有显著优势。

在对患者护理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是护理工作的坚实基础,而责任心是提高护理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细致、全面、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护理负性事件、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安全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基于循证护理和科室实际构建的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发挥了预警和前馈控制的有效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对基层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雪莲.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2-23.

[2] 王正英,王琴,刘晓芳,等.基层医院两种护理工作模式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873-876.

[3] 明星,周立.心内科住院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用药信息的主观障碍性因素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58-61.

[4] 金雁,王翠萍,杨晓梅,等.护理平台化管理对护理绩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036-4039.

[5] 史巧云,彭君,霍福利,等.实行温馨护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患者满意度[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9):930-932.

[6] 缪微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7] 郑一宁,单秀莲,付凤齐,等.前馈控制与护理安全盲点关系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6,12(6):33-34.

[8] 阮列敏,徐芳芳,程前进,等.循证社区医疗指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96-98.

[9] 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1-3.

[10] 朱正芬,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20-221.

[11] 胡艳玲,肖岷,孙亚萍,等.心内科病房基础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11,2(3):1029-1030.

[12] 张媛.个性化舒适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30-131.

[13] 任文丽.428例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改进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93,96.

[14] 刘雯,卢惠娟,胡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1,26(1):70-72.

[15] 阙景芳.急性心肌梗死行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3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76-77.

[16] 张立娟,董士民.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25-127.

(收稿日期:2012-12-11 本文编辑:卫 轲)

推荐访问: 干预 护理 构建 机制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