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复极离散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2022-04-28 15:00:03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复极离散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试验组,65例)、冠心病组(78例),进行标准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复极离散度和稳定性:QT、QT 间期(QTc)、TpTe、TpTe/QT、QT变异指数(QTVI)和QT短时变异性(STVT)。结果与冠心病组相比,试验组患者QT时程(387.7 ms±25.2 ms vs 384.2 ms±23.6 ms,P=0.12)和STV30(2.40±0.55 vs 2.37±0.51,P=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心率较快(71.9次/min±13.1次/min vs 66.5次/min±7.3次/min,P=0.02),QTc(396.9 ms±21.3 ms vs 387.3 ms±23.2 ms,P=0.01)、TpTe(83.2 ms±12.7msvs76.7 ms±9.4 ms,P<0.01)、TpTe/QT(0.23±0.04 vs 0.19±0.03,P<0.01)和QTVI(-0.32±0.05 vs -0.52±0.08,P<0.01)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复极离散度和不稳定性,可能是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2型糖尿病;冠心病;心室复极;QT变异指数

中图分类号:R541.4R256.2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8.01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8093902

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糖尿病也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同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患者SCD的预测因子[2]。基础研究发现糖尿病心肌细胞的多种复极电流异常,可能导致复极储备下降和离散度增加[3]。心肌复极异常不仅增加触发活动机会,也增加电传导的折返形成,与室性心律失常和SCD密切相关[4]。然而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复极活动的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分析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复极离散度和稳定性,探讨其对冠心病患者心电活动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入选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5例(试验组),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78例(冠心病组),冠心病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布的冠心病诊断相关指南,2型糖尿病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1个月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心外科手术、房颤、频发性室性早搏、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QT间期(QTc)药物、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因为上述状态干扰心脏复极的测量。按标准表格记录两组样本的一般资料、病史、用药等情况。

1.2心脏复极离散度评价所有病例均在安静休息10 min后,在平静呼吸下行标准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纸速为50 mm/s,定标电压为10 mm/mV,滤波频率为100 Hz。由专科医生行盲法连续测量31个Ⅱ导联QT和RR间期。QT间期终末判定方法:T波降支切迹与等电位线的交点;T波降支较直时,取T波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存在明显u波时,取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点;TpTe间期的判定方法:T波的最高点与T波终末点的直接距离。RR间期:相邻两个R波顶点直接的距离。用Bazett’s公式校正QTc=QT/(RR/100)1/2。根据QT、RR间期平均值(QTm和RRm)和方差(QTv和RRv),计算QT变异指数(QT variability index, QTVI)=log10[(QTv/QTm2)/(RRv/RRm2)]。并按下列公式算出QT短时变异性(shortterm variability of QT,STV),STV30 = Σ [QTn+1-QTn] (30×2)。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在年龄、男性比例、心功能、基本病史和基础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推荐访问: 离散 冠心病 稳定性 糖尿病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