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建议(试用本)

2022-04-13 09:45:53 | 浏览次数:

随着现代睡眠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睡眠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睡眠医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睡眠监测技术成为睡眠中心必备的监测手段,并在神经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等临床科室均有开展。为了开展高原睡眠医学研究的需要,有必要规范睡眠监测前临床信息的采集,使中国的高原睡眠监测工作保持一致。

世界上有十大高原,在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高原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高原睡眠障碍与平原地区的睡眠障碍有很多不同之处。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高原地区多导睡眠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统一诊断术语和书写流程,明确高原睡眠障碍疾病的特殊性,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高原睡眠学组发起,邀请了高原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有关专家,组成“中国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书写组”,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决定陆续建立中国高原睡眠医学研究的规范。首先将睡眠呼吸障碍列为第一项任务,考虑到目前尚无高原睡眠监测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本编写组适当参考了国外相关规范,在广泛征求各地睡眠中心意见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撰写完成。

1 总论

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是在睡眠监测室中应用多导睡眠仪(Polysomnograph)持续同步采集、记录和分析多项睡眠生理参数及病理事件的一项检查技术。多导睡眠监测采集和记录的参数包括脑电图、眼动电图、肌电图、心电图、口鼻气流、鼾声、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体位等,还可以添加视频或音频监测、食管压力、食管pH值、经皮或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勃起功能等参数。这些参数以曲线、数字、图像以及视频或音频等形式显示并形成可判读分析的信息数据,即多导睡眠图。多导睡眠监测是分析睡眠结构、评估睡眠疾病的常用客观检查,是睡眠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基本工具。

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是高原特定环境下睡眠监测前了解患者基础情况的重要基础,是睡眠监测时风险评估的重要临床资料,同时也是睡眠医学临床和科研的重要工具。

2 各论

2.1 人口学资料

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的人口学资料非常重要,这些资料决定了高原睡眠呼吸障碍信息的准确性。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明确患者就诊的时间、就诊科室、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世居者或移居者,如旅行者需填写进入高原的时间、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丧偶)、民族(中国56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外国旅行者、职业、进入高原的时间长短等。特别强调务必填写监测前后的海拔高度。同时,注意观察不同民族的睡眠习惯,以及因地理位置变化而导致的时间差(时差=时区数相减)。同时,也对患者监测前、后的指血氧及血压进行前期的评估,从而对高原睡眠障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有直观可靠的认识,为高原睡眠障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也是对监测后高原环境对血氧饱和度及血压与平原监测后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有更直观的对比。

2.2 主诉与现病史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的描述,也是现病史的高度概括。要求重点写明进入高原的时间长短、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地区的时间长短。

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围绕主诉,按症状出现的先后,详细记录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经过和诊疗情况。而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主诉和现病史的书写,则更加突出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特点,增加了患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情况的描述。以此来对比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发生率及对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海拔地区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患者的睡眠损害程度,对以后不同海拔地区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有客观的数据依据。

鉴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必须询问患者进入高原以后睡眠期间打鼾的情况,包括:1)睡眠打鼾及伴随症状:打鼾的次数、打鼾的时间长短、鼾声的大小等。夜间呼吸暂停情况,憋醒情况,发生睡眠呼吸事件的体位和时间。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时间≥30 min)情况,夜间频繁觉醒(觉醒次数≥3次)情况,早醒(比当地大多数人觉醒时间早1 h以上)情况。夜间频繁排尿(排尿次数≥3次)情况。夜间腿动、夜间拍手、拍床、夜间抽搐、呻吟、喊叫、睡语(梦呓)、磨牙、行走情况。入睡前是否出现幻觉,睡眠瘫痪情况,猝倒、频繁翻身、夜间反酸、夜间心前区不适、心绞痛、胸痛等情况。夜间多汗情况。晨起头痛、头晕、口干、疲乏无力、白昼瞌睡、记忆力下降等情况。2)睡眠规律:通常每天晚上的上床时间,大约入睡时间,有无夜间多梦,梦的内容以及是否可以忆起;每晚大约实际睡眠时间,周末的睡眠时间,午间睡眠时间等。

2.3 既往史

既往史是指患者本次发病以前的健康及疾病情况,特别是与现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在高原睡眠监测前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常见并发症的详细记录,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及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记录,其中对发病时间及服用药物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详细采集不同海拔地区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合并疾病的发病率,进而对疾病和合并疾病进行和共性分析。

睡眠呼吸障碍与耳鼻喉科疾病有密切的关系,需要对既往存在的鼻腔、咽腔、上气道、肺部疾病有所了解。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弯曲等鼻腔疾病的情况;咽炎、扁桃体肿大、舌体肿大、口腔阻塞程度分级情况;上气道异常情况,如声带息肉、软腭过长、过厚等;肺部疾病情况,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气肿、肺大泡、阻塞性肺病等;胃肠疾病、食管反流疾病、胃炎、胃溃疡等;内分泌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痛风等;风湿免疫疾病如纤维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卒中、痴呆、癫痫、帕金森病等;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同时,记录合并高原疾病如急性高原病、慢性高原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衰退症等情况。

2.4 个人史

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个人史的部分,主要是针对于睡眠障碍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对世居者、移居者、不同海拔高度的活动史(频繁往返于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进行记录。也包括吸烟史、饮酒史、服用安眠药物史、长期服用浓茶及咖啡史等、父母打鼾史等,其中吸烟史与饮酒史主要针对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诱发因素。高原地区由于处于高寒地区,吸烟与饮酒史情况更能反映出对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影响。服用安眠药物记录,主要用于采集睡眠呼吸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安眠药物是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禁忌药物。高原地区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记录,用于采集高原睡眠障碍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

2.5 家族史

了解进入高原人群,或久居高原地区人群的家族史,对研究高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很重要。进一步分析不同家族人群对高原的耐缺氧能力。重点记录家族成员中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嗜睡情况,以及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鼻咽部疾病、手术史情况。

2.6 體格检查

高原睡眠监测前病历中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BMI、颈围、胸围、腹围、腰围、臀围,更准确的反映出患有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患者的体格情况,尤其重视肥胖及其相关因素,同时也反映出高原地区饮食结构的不均衡性造成睡眠呼吸障碍疾病高发率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1]。

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的常见原因需要进行鼻腔、咽喉、口腔等相关的检查,内容包括:鼻充血、鼻中隔弯曲、鼻甲肥大情况;下颌畸形(如小下颚、下颚后缩、下颚前凸)情况;悬雍垂的异常改变(如充血、肥大、缺如等)的情况;扁桃体异常(如扁桃体Ⅰ度肿大、Ⅱ度肿大、Ⅲ度肿大);检查马兰帕蒂分级(Mallampatil)Ⅰ度、Ⅱ度、Ⅲ度、Ⅳ度;舌体增大(如正常、Ⅰ度、Ⅱ度、Ⅲ度、Ⅳ度)情况;舌体齿痕、舌炎等情况;牙齿异常情况(如牙齿排列错乱、反颌、超颌、磨损等);颈部异常情况(如颈短、颈椎改变);甲状腺异常情况(如甲状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肿大);心肺功能情况(如心率、干罗音、水泡音、呼吸音减弱、鼾声等);腹部异常情况(如腹部膨隆、水肿等);四肢异常情况(如水肿、紫斑、手指发绀等);神经系统异常情况(如神经反射、肌肉萎缩、面肌瘫痪等)。

2.7 辅助检查 包括:1)睡眠日记;2)体动记录仪;3)量表;4)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如颅咽腔测定、头颅正侧位X线等;5)脑电图;6)脑脊液(仅限特殊患者);7)脑神经影像;8)肌电图;9)自主神经功能;10)内分泌系统检查;11)基因检测(根据研究需要进行);12)呼吸系统检查包括:a,动脉血,b.肺功能,c.通气反应;13)血氧饱和度;14)心脏检查包括:a.心电图,b.超声心动(根据心脏功能而定),c.心脏导管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5)血清生物化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

耳鼻喉检查是对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致病因素的筛查,可以进行鼻腔、咽腔及上气道空间的评估,了解通气程度,排除外科疾病因素所引起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上气道手术史是对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无创通气治疗所选用方案的重要依据。

2.8 睡眠习惯及睡眠环境

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监测前作息时间,主要针对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患者的睡眠习惯、睡眠期间打鼾出现的时间、次数、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情况、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发病过程及程度的记录,可以间接反映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患者的睡眠卫生情况,为后期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患者干预治疗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

另外需要了解患者的睡眠环境,如藏式房屋、楼房、平房、帐篷等。

2.9 问卷

参考国际上的通用评估方法,配合使用下列问卷:

2.9.1 Epworth嗜睡量表

Epworth(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嗜睡量表,又称Epworth日间多睡量表,是一种简便的患者自我评估白天嗜睡程度量[8]。

2.9.2 Berlin睡眠问卷

Berlin睡眠问卷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 OSAHS)筛查工具,用于明确个体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风险情况,主要针对呼吸暂停的三类体征和症状进行评估:鼾声、日间嗜睡以及肥胖或高血压[2]。

2.9.3 STOP睡眠问卷

STOP睡眠问卷是2008年编制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筛查工具,该问卷包含四项以是或否回答的问题,涉及打鼾、日间嗜睡、高血压和观察到的睡眠呼吸暂停现象[3-4]。

2.9.4 斯坦福嗜睡程度问卷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

斯坦福嗜睡程度问卷表(SSS)则是通过量表判断嗜睡程度,主要评估个体特定时刻的嗜睡感受[5-7]。

以上4种量表在临床的应用,主要是针对高原特殊环境及特殊人群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发生的筛查工具,通过4种量表的填写可以判断不同海拔人群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发生率,也可以通过4种量表的比较,选择或重新制定出符合高原特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筛查工具。

如果需要进行中医学的检查,可以考虑采用中医体质量表、中医嗜睡临床评价量表等工具。

总结

高原地区海拔高,面积广(占全国面积的1/4),气压低,氧气含量少。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人群分布造成了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发病率高的特点。201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高原睡眠学组成立“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委员会”,旨在推动高原地区睡眠医学的发展。同时,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的书写是对高原患者生命质量、健康质量资料真实记载评估的资料,是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医疗文书,也是规避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监测前临床信息采集规范书写是收集高原不同海拔睡眠障碍疾病及并发症的重要资料,主要用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医学研究,对提高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献

[1]病历书写基本规范[S].北京:国家卫生部,2010.

[2]A Screening Tool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J].Communication,2000,7(1):2000-2000.

[3]Chung F,Yegneswaran B,Liao P,et al.STOP questionnaire-a tool to screen patients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Anesthesiology,2008,108(5):812.

[4]Farney RJ,Walker BS,Rarney RM,et al.The STOP-Bang equivalent model and prediction of severity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relation to polysomnographic measurements of the apnea/hypopnea index[J].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2011,7(5):459-465.

[5]Hoddes E,Dement W,Zarcone V.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J].Psychophysiology,1972,9:150.

[6]Carskadon MA,Dement WC.Curnulative effects of sleep restriction on daytime sleepiness[J].Psychophysiology,2007,18(2):107-113.

[7]Connor J,Norton R,Ameratunga S,et al.Driver sleepiness and risk of serious injury to car occupants:population based case control study[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2,324:1125-1128.

[8]Johns MW.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daytime sleepiness: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J].Sleep,1991,14(6):540-545.

推荐访问: 中国 采集 高原 监测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