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22-04-13 08:22:49 | 浏览次数:

摘 要:物理学专业新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倡个性、重创新为原则,以突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为特色,按照立足院系、打通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模式进行构建。保障新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与选用,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的改革,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物理学;新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74-02

收稿日期:2007-01-05

作者简介:胡波(1963-),男,山东高青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及高等教育研究。

一、新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新的教学体系应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2.实施宽口径与专门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必须在着眼于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按大类构筑基础平台,建设面向学科平台的基础课程体系,淡化专业,扩宽口径,加强基础,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同时为了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要求的专门化人才,必须考虑面向市场设置专业课程。

3.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的原则

以“改革、调整、整合、创新”原有的课程资源为基础,以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与高效性有机结合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结构、体系、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程,实现课程的结构与选择,广度与深度,基础与专业的高度统一。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因材施教的原则

新教学体系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置和扩大专业方向及选修课比例,压缩总学时,减少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精选必修课程,增加选修学分,开设能力学分。扩大选修课程数量,设置副修及双学位课程。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减少“刚性”,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自我设计、自我组建知识结构。

5.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以地方性大学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即大学一年级为基础实验训练阶段,二年级为专业技术基础训练阶段,三年级为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四年级为专题设计训练阶段。二是实践教学的工程化,即在实践教学训练中适时地将工程和技术开发渗透到实验中去。三是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即设计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研究基地。四是实践教学的层次化,即构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6.切实加强计算机、英语教学,重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完善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在电路基础、普通物理、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等近十门课程中引入计算机方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网络教学等,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双语教学,加强英语教学与实践,保证计算机教育及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二、新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的原则,前两年按物理学一级学科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三年级起,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方向并据此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按照平台—模块—课组三级指标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一级指标中设五个平台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主干平台、选修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二级指标(五个平台课程体系下)中设七个模块化课程: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通选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等。三级指标(任意选修课程模块下)中设四个课程组: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组和一个任意选修课程组。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平台下设两个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和全校通选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文化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必修41学分。全校通选课包括文化艺术类、语言文学类、经贸管理类、应用技能类和教育历史类等课程,其中,艺术体育类课程中选修1学分,其它每类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共修12学分。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其实验、电路分析及实验、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等,共修43学分。

3.专业主干平台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量子力学(I)、电动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I)和固体物理等,共修22学分。

4.选修课平台课程

选修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三个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和一组选修课程。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师范方向、电气自动化方向和电子信息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中含有四门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三选一,修满12学分。任意选修课程设有量子力学(II)、热力学与统计物理(II)、计算物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电子工艺与CAD、自动控制原理等二十余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辅修、双学位、考研及就业等情况任意选择,至少选修8学分。

5.实践教学平台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创新活动等,共修23学分。对在全国及省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在各类杂志发表文章者、取得各种发明专利者或在科研项目中独立承担部分工作者,均给予该课程的学分和成绩。

三、新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系工程”,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聘请3—5名国内重点大学的教授主讲专业课程,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基础课及专业课首席教师,制定系级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遴选5~8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2.加强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与选用

本着“选优用优”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精品课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力争70%以上的专业课使用近3年出版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每学期至少有一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3.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的改革

培养方案、目标的调整与实现,必须要落实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上。我们提出了“夯实基础,加强现代;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因材施教,优生优教;国际模式,先进理念:网络辅助,师生互动;名师参与,科教结合;文理渗透,有机结合;原版教材,英语授课”的明确要求,切实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内涵建设。教师要用现代的观点来审视和组织好学科前沿与基础内容的衔接、基本物理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衔接,要处理好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要积极采用课内讲授、课外实践和课题研究三结合的课时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是落实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一要积极建设“校内研究型”、“校外实习型”、“产学研紧密结合型”等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5.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

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监控与保障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全面实现教学规范建设的常态化,一要实施系主任教学第一责任人制度。二要健全系教学秘书负责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和处理日常教学文书制度。三要建立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四要实行班主任负责本教学班日常教学管理的制度。五要构建由系负责人、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学生信息员组成的监督、反馈和改进三环节监控机制。六要采用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过程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以形成“多层、多时、多点、多维”的立体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吕增富〕2007年第6期

推荐访问: 物理学 实践 体系 教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