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学的发展与前瞻

2022-04-12 08:16:28 | 浏览次数:

[摘要]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开创、发展和繁荣阶段,是壮族社会及其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丰硕的壮族研究成果,为壮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和《壮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标志着壮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壮学的建立和壮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需要不断地充实、拓展和深化,因而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壮族研究;壮学;壮学研究;展望

[作者]覃彩銮,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4)06-0074-010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与我国乃至东南亚诸同源民族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壮族自然成为广西民族研究的重点。经过数十年积累的在壮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壮学,是我国民族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学科,是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国民族研究事业蓬勃发展的产物,是几代壮族研究学人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和壮族研究不断拓展、深化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结果。以政府支持和研究机构及人才队伍为保障,以壮族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壮学丛书》系列成果为支撑,以学科理论为指导建立的壮学体系,已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作为壮学建立基础的壮族研究开始的时间则更长,无论在学科建设、研究机构的建立、人才队伍的成长,还是壮学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继藏学、蒙古学之后正蓬勃发展、充满活力、成果丰硕、人才辈出、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

一、壮学的提出与建构

壮学的建立与发展,是以丰富的壮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壮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传统壮学与现代壮学之别,同时还有“精英壮学”和“大众壮学”之说。广义或传统的壮学,应是指对壮族历史文化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其历史已超过100年。狭义或现代壮学则是指以学科理论构建为指导,以壮族研究及其成果为支撑的壮学研究,其标志是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和《壮学丛书》的规划与出版,至今只有20多年的时间。因而,无论广义或传统的壮学,还是狭义或现代意义的壮学,彼此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广义或传统的壮学是狭义或现代意义的壮学的基础;而狭义或现代意义的壮学则是广义或传统壮学的拓展、提升和深化。而精英壮学通常是指专家学者的学术圈的壮学研究及其论著;大众壮学则是走向社会,面向大众,实现壮学的知识性、普及性和通俗化、大众化。

(一)壮学的提出

“壮学”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壮族研究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广大壮族研究者要求建立一个能够联络、组织开展壮族研究的学术团体——广西壮学学会的愿望日益强烈,从而引起了一批壮族学术精英的重视。1991年1月21日,在自治区民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广西壮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隆重召开,2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选举时任自治区民委主任的余达佳同志(壮族)为会长,覃乃昌同志(壮族)为秘书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张声震任名誉会长。会上,余达佳等同志作了《壮学研究的意义》、潘其旭作了《加强壮学研究,促进广西对东南亚开放》、古小松作了《谈谈壮学的国际性》、覃乃昌作了《近十年广西壮学研究综述》的主旨发言。如果说,以往的壮族研究还处于自发性、单学科性或分散性,缺乏系统性、规划性、整体性或力量的整合的话,那么,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壮族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多学科整合和系统性研究的新时期。另一方面,如果说前期丰富的壮族研究成果为壮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启了壮学先河的话,那么,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特别是《壮学丛书》的编纂与出版,标志着壮学已进入一个全面拓展、提升和深化的繁荣时期,对壮学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壮学的构建

从壮学概念的提出到壮学的建立乃至壮学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依托前期积累的丰厚研究成果和科研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需要从理论上对壮学的定义、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发展目标等进行界定和阐述。

如果说,“壮学”的提出是伴随着广西壮学学会而产生的话,那么,最先提出建立壮学体系的是广西壮学学会名誉会长、原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声震研究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声震研究员从学科发展战略高度思考,谋划壮学的建立、发展和壮学体系的构建问题,多次召集壮学学会骨干团队商谈,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构建壮学体系的意义、必要性和实施步骤,并于1996年将自己的思考和构想写成《建立壮学体系刍议》一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壮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范围、任务、意义、发展目标和措施等;与此同时,在张声震研究员的努力和倡导下,创办了《壮学丛书》编纂出版。在张声震研究员亲自主持下撰写的《壮学丛书·总序》里,对壮族研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壮族文化的特点和构建壮学体系的意义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同时写成《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一文,刊发于《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该论文发表后,受到我国民族学界的关注,更得到壮学界的广泛赞同和支持。于是,构建壮学体系工程开始启动,并成为由张声震研究员引领的壮学团队努力奋斗的目标。由张声震研究员发起、领导并担任总主编的《壮学丛书》系列成果的出版,便成为建构壮学体系的主体框架。可以说,张声震研究员是壮学体系的倡导者、开创者和引领人。

1999年4月15日至18日,“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武鸣县召开,来自广西、北京、湖北、甘肃、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及泰国、老挝、越南、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李兆焯出席大会开幕式。这次会议,在壮学发展历程和壮学体系的构建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一方面,壮学学会在会议筹备阶段,组织专家撰写论述壮学的系列论文,使壮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内容、任务、意义、特点、学科建设、理论体系、发展目标等更加明确,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更为开阔;二是泰国、老挝、越南、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捷克等9个国家和区内外1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共同探讨或交流壮学的构建问题,标志着具有开放、包容、进取的壮学走出广西,迈向世界;三是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研究员在大会上提出了“编纂出版《壮学系列丛书》(2000年正式启动后改为《壮学丛书》)的倡议,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热烈赞同,特别是得到出席会议的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李兆焯的支持。由资料系列、基础研究系列、应用研究系列、比较研究系列构成的《壮学丛书》的编纂和出版,成为壮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00年,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壮学丛书》正式启动,成立了丛书组委会,规划了70个研究与出版项目,包括资料整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四大类。其中的重点是系列资料的整理和系列专史研究项目,包括壮族通史(增订版)、壮族经济史、壮族文化史、壮族艺术史、壮族军事史、壮族教育史、壮族古代思想史、壮族交通史、壮族建筑发展史、壮族土司兵制史等。目前该项研究与出版工作仍在进行中。

推荐访问: 前瞻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