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2022-04-10 12:25:44 | 浏览次数:

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人教版)第三课谈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时,特别提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状况,本文就城市的发展变化谈谈其特征。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内。“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逐渐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而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

1.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此时“市”还没有出现,出现了一小批以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为主的“城”。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开始大量出现。仅春秋时期有史可考的大小城邑就有六百多个,汉代都城长安和洛阳最盛时人口则超过了50万,到唐代中期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约有千个,其中许多城市的人口有十几万、几十万,而据统计到清中期后,全国出现了至少约3万多个各类大小城镇。

2.城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商业功能逐渐增强。早期的城市多强调其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其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较小。如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重新形成和稳定,伴随着大运河的修建,城市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时号称四大都市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都在运河沿线,扬州和益州还有“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之说。说明城市的商业功能已经非常突出。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商业城市。在江南某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说明城市的政治功能已经急剧下降。

3.城市的规划体系逐渐打破严格的坊市的界限。在宋以前城市的规划都表现为封闭的棋盘形状,“坊”、“市”严格分开,店铺全部集中在市里,政府在此设市长管理,是典型的封闭式市场模式。如唐朝的长安城整体布局突出“坊”“市”之分,皇城位于正中,共设东、西两市,其他都是住宅区。而到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则逐渐打破了严格的“坊”、“市”限制。如北宋东京城的中心被宫城所占据,而在交通便利的汴河两岸形成繁荣的商业活动场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汴河两岸繁华的商业活动,反映了市民生活气息。

4.随着封建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出现国际性的大都市。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高超和交通的逐渐发展,开始出现国际性的大都市。如唐代长安城和元朝的大都曾是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中心,都具有世界性的特点。随着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以后中国的国力逐渐落后,这一特点才逐渐丧失。

推荐访问: 中国古代 特征 城市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