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考试内容方式,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

2022-04-09 10:30:25 | 浏览次数:

摘要:以考核内容综合化,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突出学习的过程为侧重点,改革内科学考试内容、方式,提高了学生内科学课程的总成绩、及格率,提高了学生的内科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关键词:内科学;考试;改革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理念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作为检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课程考试在考试的评价功能、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许多方面仍存在着偏差,已越来越不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突破现有考试方式的不足,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于2010年春季学期开展了中西医临床专业内科学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一、内科学考试改革内容和考试方法的具体措施

1.考试内容:内科学(含实验)考核内容综合化,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突出学习的过程,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内容分为八个单元:⑴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⑵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⑷泌尿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⑸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⑹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⑺风湿性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⑻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思维训练。

每一单元选择一个典型病例,以PBL教学为基本方式,进行内科学知识的考核及临床思维训练。

2.考试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突出、注重过程考核,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内科学(含实验)分为八个考核单元,即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病例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泌尿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考核;风湿性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考核;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

3.成绩计算: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以减少期末终结性考核带来的片面性;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以减少知识性考试的片面性。将内科学课程考核成绩分成过程考核成绩30分和终结性考核成绩70分两部分组成。

过程考核成绩30分: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泌尿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风湿性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计算过程考核总分,再×3/4,为过程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成绩:内科学各系统考核笔试70分。

二、内科学考试改革实施效果

1.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内科学课程的总成绩和及格率。由于课前向学生说明了内科学成绩计算方式,强调平时成绩、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同学们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实训。每一次病案讨论课,既是一次内科学知识的消化、巩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采集临床资料的能力训练课,又是一次内科学的考核课,这样建立了一种更加激励学生的教学模式。与过去一次性终结性考试比较,平时成绩、技能成绩提高了内科学总成绩的分值。中西医临床2007级二班平均成绩增加了5.2分,减少补考人数19人,提高及格率26.38%;中西医临床2007级一班平均成绩增加了4.3分,减少补考人数9人,提高及格率12.2%。

2.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内科临床思维能力。改革内科学成绩评分制,提高了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地位,调整了内科学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大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同学们的临床思维的感受、体悟和能力。我们以“问题为中心”、病案讨论,PBL与病案剖析法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病案讨论由8学时增加到18学时。病案讨论前,提前下发《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疗思维训练》,部署讨论病案,提出要求。为了在病案讨论中做到论据充分,学生必须围绕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主动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均需多次发言,提出诊断、个体化治疗的依据、理由,反对的依据、理由,赞成思维与批判思维相结合,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权衡利弊。最后老师总结。老师总结过程中和总结后,要求学生对比思考,明白自己诊治的得失,找出原因,以利进一步提高。这样通过强化内科临床病案讨论,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普遍反映,通过内科临床思维训练的教学实践,促进了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复习、消化、吸收、巩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树立。使中医本科生熟悉和掌握进入临床前必要的内科临床基本诊疗思维程序,为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考试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考试改革突出学习的过程,同学及时复习、巩固,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规律和习惯,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气。这样学习到的内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

4.考试改革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由于考试方法改革的目的是要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促进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师为了实现掌握新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必然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促进了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内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删除一些不实用的内容,根据中医本科生内科学课程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体系和具体教学内容,使内科学知识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更符合中医高校实际情况。每一次病案讨论课,既是一次知识的消化、巩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诊治方法的思维训练课,又是一次内科实验考核课;改变内科学理论考试重点,增加“思维型”试题的比例,促进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建立一种激励学生、导向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重心的内科学教学模式。

考试改革促进了教研活动。老师们探索、研究病案讨论课的教学方法、规律,提高临床思维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训练、强化诊断思维的基本过程,解剖异常、生理改变、病理生理角度发病机制、致病原因、病情轻重、提出假说、检验假说、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和处理的措施等。训练、强化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元论”的原则、优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则、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原则、首先考虑可治性疾病的原则、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临床思维训练,克服学生常患的片面思维、表面思维、简化思维、静态思维、印象思维等错误,结合病案具体难点、疑点、重点,有意识地加强逻辑性思维、感性思维、抽象性思维、比较性思维、批判式思维、发散性思维、归类性思维、纵深性思维、侧向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法、演绎性思维、模糊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法、动态性思维、回归性思维、分析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训练。加强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自身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培训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内科学考试改革对提高课程考试质量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能力、获取实际技能的一种手段,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考试改革更加公正评价学生掌握内科学理论知识的情况,公正评价学生掌握内科学技能的情况,公正、科学、全面评价学生掌握内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实际情况。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诱导人才培养的理念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

突出学习的过程,注重过程考核成绩,每上一次内科学课程,尤其是病案讨论课,既是一次知识的吸收、消化、巩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诊治方法的思维训练课,又是一次内科实验考核课。内科学实验课我们更加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老师面对面仔细倾听、观察每一位考生的表达情况,减少了知识性考试的片面性,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比例。传统的考试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欠缺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我们把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结合在一起,这样评价医学生掌握知识点更公正、科学。考试改革,分单元、分阶段记成绩,以考促练、以考促学、以考促思,考核成为学习过程要素,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内科学课程的总成绩和及格率明显提高。

推荐访问: 内科学 教学质量 考试内容 改革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