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2022-03-02 08:04:40 | 浏览次数:

摘要:要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成效,就需要推行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生存能力,建立起完整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势在必行。本文就在研究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教学质量保障的要点,并希望能够对相关教学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一体化; 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5)12-069-2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近些年来,为了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加强职业教育。尤其是引入发达国家先进教学经验推动职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一体化教学,就是比较成功的方案之一。一体化教学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国内推行一体化教学多年,在一体化课程开发方面确有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这些成功案例就会发现,其实成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研究成果过于理想化,缺乏可操作性或不利于广泛推广。

其二,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单个课程或学习领域,不具备专业的完整性和联系性,部分课程在操作时会偏离国家相关指导性文件。

其三,同一专业同一课程,根据统一标准开发,但因为不同的教师开发,不同的教师执行,就形成了较大差异。无法全局监控。

其四,研究成果很少对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课程是否有效,需要等到毕业才能知道,中间过程是否存在偏差,几乎没有反馈和控制。

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可操作性的一体化课程开发办法,同时对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保障的方法,能够使得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教学优势,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全面推广。同时能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使之满足企业岗位需要和社会需求。

2012年,国内正式出台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虽然是试行版本,但可以说是对多年来国内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该规程对从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课程概念、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开发程序、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等9个方面进行阐述。相应的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有许多有条件的学校开始进行课程调整和改革,使之进一步符合技术规范,但同样有些学校受限于条件,也仅仅是对课程进行微调,本质上依然是按原有模式和套路开展教学工作。

从规程全局来看,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有较高的指导意义,首先是明确了一体化课程的定义,“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从这一点上,就彻底区分了综合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这类容易混淆的传统课程,也使得课程建设有了更具体的目标。

其次是具体化了开发的要点:一体化标准、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和一体化教师。这里应该是说作为硬件建设的教室,反倒是最容易实现,只需要保证经费,就能够建设到位。而其他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都属于软件建设,这类建设一般都比较困难,都需要不断的摸索学习。在规范中对这类问题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也会使得学校在开发课程时,可以少走弯路。

与之相对应的来说,规范虽然对开发流程和建设目标都有比较清楚的介绍,但对开发后的课程,是否达标,以及在执行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保障,就完全没有了规范。查阅相关文献,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质量保障的论文是针对传统课程,对一体化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近乎空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是比较难以掌控的。

一体化课程与传统课程应该说在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没有分别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一体化课程的质量保障,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量化和监控,才能保障教学质量。以学校这个教学空间进行划分,那就应该是有内部监控评价和外部监控评价两个部分。内部监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监控和评价,学校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进行。外部监控评价主要是实习单位来承担。按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教学运行阶段和学习总结阶段。职业教育,更应该强调的校企合作,在实习单位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监控和评价,再对比学生在校情况,能够更有效的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也能够有效反映出一体化教学的质量情况。

因为一体化课程是多个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的知识面广、锻炼技能多,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课程很容易变成混乱的课堂。所以课程标准的确定,就是课程开展的基础。一体化课程标准要在专业调研前提下,需要专门研究专业的培养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然后确定课程目标,再确定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在企业专家参与下确定课程的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主要指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阶段,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否制定合适,可以用下四点来判断:

1.课程目标是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合理。

2.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3.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关活动。

4.教学场地是一体化教学场地。以企业生产现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最好,其次为校内一体化实训室,最下为常规实验室。

一体化教学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按项目开展,在这里阶段是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重中之重。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实施的结果应体现为产品或作品,对这部分的评价也应依据其与企业生产近似程度来进行。当然,由于不同专业的实践项目不同,其产品形式差异较大,但总体上应依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性质来加以体现,并注重相对评价和过程评价。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体化课程培养的是综合职业能力,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也要有相应的评价。如学生出勤情况、工作安排合理程度、工作表现、工作日志编写情况,都应该有记录和评议。对学生的进步,有明确的记录,能够给学生有清晰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仅仅限于对学生的监控评价,教学中过程记录是否完整,评价是否客观,指导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就是对教师执行过程的评价,也就是对教学质量最有效的保障。

传统的教学总结是以试卷考核成绩为主,配合实践操作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一体化课程的总结评价应重点借助企业人员的评价,或是参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产品标准进行评价。如按企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以此对学生是否适应企业相关岗位,做出对应评价。评价结果可以让企业获取第一手信息,确定人员的使用。并让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工作安排和考核。

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质量是核心,监控是保障,评价是手段。只有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才能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尤其是作为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学生参与质量评价的力度,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核心,才能有效的培养企业和社会都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易国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教育学文摘》,2013,4:80。

推荐访问: 教学质量 保障 课程 开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