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2022-04-07 11:28:30 |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水利经济也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首先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程管理;水利经济;体制改革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划清水利单位性质,做好水管单位分类定性

长期以来,水管单位一直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游离不定,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做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水利工程同时具有经济发展性和公益性两方面的特性。在有些情况下,公益性与经济性同时存在,使得水管单位在性质上的区分容易发生混乱,既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也不利于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明确水管单位的定位,平衡水管单位公益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促进水利工程长期有序发展。当前我国水管单位可以分为经营性、准公益性以及纯公益性三种,而多数水管单位为公益性水管单位,即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企业性水管单位具有独立的经营权,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二)理顺管理体制,激活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水管单位普遍存在权责不分的情况,单位体制的编制不符合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对水利事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水管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不顺,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经常发生。另外,水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混乱,管理机制僵化,未形成成熟的正向激励机制,分配以及人事制度不灵活,人员流动性差,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无法激发单位职工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

分级管理是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具体表现,也是由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和特点决定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体现了良好的适应性。然而当前我国水利项目分级管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比如部分地方正在承担的跨行政区域工程,本应由更高一级的主管部门负责,而本地方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往往只顾及地方利益,没有充分考虑与本项目相关的其他地方利益。另外,地方管理部门无权对其他地方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和配置,上级管理部门的缺位,往往会造成水利工程在管理效率大幅下降。在具体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水管单位与主管部门在责权划分上存在交叉现象,具体管理项目的划分也不够明确,尤其是一些主管部门管理范围之外的水利工程,往往无法有效贯彻相关的行业标准。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不同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有关规定: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及跨流域(指全国七大流域)引水等水利工程,原则上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一个流域内,跨省(区、市)的骨干水利工程原则上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一省(区、市)内,跨行政区划的水利工程原则上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同一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工程,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运行创新运行机制以及现代管理手段进行量化管理,能够保证水管单位管理工作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根据水利项目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水管单位内部在财政支付方式以及在财政支付范围需要得到明确,尤其是对于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在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在职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出需要由同级财政支付;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费用纳入岁修资金开支中;水利项目相关的更新改造费用于基建投资中列支,其主要来源是地方财政的非经营性资金。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内部涉及到的维修养护费、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在职人员经费等费用项目须纳入同级财政支付中,更新改造费用纳入非经营性财政支付中,属于基建投资项目。水管单位负责支付内部经营性养护维修费用以及更新改造费用,对于部分部门内无力承担的费用用地方财政的非经营性资金支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投资性收益与经营性收益须纳入经费预算中。水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将水管单位的支出情况与收益情况告知同级财政部门,支持同级财政部门的核算工作,对部分补贴差额进行实时的调整。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水利项目的维护、管理与运行资金不在财政补贴的范围内,所有资金都需要自行支付。为了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单位需要对服务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资金积累量,只有在各项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效率与质量。

同时,有关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各级财政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相关的财政支付方式以及支付范围方面的要求十分明确,需要财政部门和水管部门认真落实到位,对于部分财政困难、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要制定切实可靠的方案,尽力筹措资金,将资金动向汇报给上级政府,积极主动与计划部门、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确保水利工作项目以及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促动地方水利事业快速、稳定发展。水利企业的不断发展是水管单位人员分流以及体制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管理体制发展的积极影响下,公益性水管单位原有职工将转变为企业职工,当前的实体和企业将转变为新的实体,为现有职工的转岗奠定基础,进一步促进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稳定水利工程的建设。

二、将水资源变为水管单位发展生产力的优势资源

水资源是发展水利事业的必要条件,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需要能够促进生产建设工作,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供水管理

供水管理是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工程一定要确保生产用水、灌溉用水以及城乡用水的持续有效供应,既要提高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也要提高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调配各项水利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资源的经济效益。

(二)确保水电开发的良性运行

我国部分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会受到水资源短缺以季节性降水的影响,在采取调水防汛措施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区域内发电效益。另外,由于网电管理体制以及补偿机制不完善,发电效益无法充分发挥水利单位在提高经济收益方面的优势。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水电资源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水管单位经济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三)促进水利工程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水利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的民生工程,景象壮观,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历史缩影。水程工程也可以借助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利用自身特有的旅游资源,既能够向公众展示自身的建设成果,也能提高水管部门的经济收益。除了发展旅游经济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适当调整电价、水价,增强水管单位的资金实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

结束语: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的重要保障,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水利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改革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唯物辩证的方式来贯彻落实市场经济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有关理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艳青.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05(13):19-20.

[2]王伟.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3,04(27):408+410.

[3]黄东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J].珠江现代建设,2012,03,17:30-33.

[4]默猛进.内蒙古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08(22):24-25.

推荐访问: 水利工程 可持续发展 管理体制改革 水利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