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2022-04-07 10:41:46 | 浏览次数:

摘要:近三十年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两种融合范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古典向新古典演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异端经济学的融合,同时,也普遍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研究的主题转换了、研究的领域扩大了、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主要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经济学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最近数十年中在西方经济学界发展起来的新的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方法的自觉应用,以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关键词: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2-0021-10

“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致上分为沿袭早期西方左派、激进主义为代表的,坚持正统马克思主义并将其方法论和研究建立在包括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两大类①。它们共同构成近三十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发展最迅速、成果最丰富的重要领域②。这里的“西方的”主要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而不是单纯地理上的概念。这些研究者本人可能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展开科学研究。作为国外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三十年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聚焦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而国内外学者的直接沟通也为这些理论问题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相对应,近三十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表明,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已是以英美学者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③。如何较好地归纳这一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动向、新特征、学派演化和方法创新,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主题,我们将对此展开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动向

(一)融合范式I: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古典向新古典演化[4]

这种方向以分析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分析马克思主义也叫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个流派,反映了西方学者的一种研究思路[5]。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价值取向方面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同时又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徒。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继承下来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尽管其基本理论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标准来看,它显得很粗糙,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概念不清晰,论证不严谨;二是对社会历史问题只有宏观论述而缺少微观分析;三是它的一些理论或者已经过时或者是错误的⑥。他们坚决反对自普列汉诺夫以来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一致认同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在方法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相反,他们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就必须运用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重构、修正和补充。他们所说的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指以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本教义、以数学形式化分析为特征的一种思维和研究方法,大量使用博弈论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牛津大学的柯亨(G•A•Cohen)、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约翰•罗默(John E•Romer)、芝加哥大学的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和威斯康星大学的赖特(Erikolin Wright)。

柯亨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1978)一书中,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解释进行了辩护。在该书中,作者坚持马克思关于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种区分,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进行了功能性解释,并对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原理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说明,比如从人具有理性和自然环境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出发,说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等。

埃尔斯特的工作范围则仅限于方法论层面,他特别赞赏理性选择方法的使用和博弈论的应用,在《理解马克思》一书中,他对马克思的几乎所有论点都作了批判性分析,并力图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修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

作为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罗默认为,要解决很多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体系和数学形式化建模方法就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在早期著作《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1981)中,罗默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采用了高度数学化的重建,尤其是讨论了阶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然而,罗默最富争议的、也是反映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所取得的、最有突破性和最有创造力的成就之一的则是《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1982)。该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受主流经济学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影响,罗默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等宏观社会现象的描述建立在个人微观动机的基础之上,在严格遵循了主流经济学使用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的前提下,提出了整个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课题;第二,罗默使用了主流经济学认可的一般均衡模型和博弈论方法,从个体效用函数最大化出发,在对剥削和阶级身份进行独立定义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推导,提出了阶级—剥削一致原理;第三,在此基础上罗默提出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概念:剥削归因于个人的不同的禀赋以及他们的不同偏好。由此,阶级和剥削理论就从劳动价值理论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的剥削和阶级概念就可以被解释为源于标准的新古典经济模型,而且,劳动过程也不被看作是一个斗争的场所:工人和资本家签订工资合同,劳动是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出现的。

分析马克思主义引起了英美学术界高度重视,并使英美这两个国家出现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然而,理论界对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一些学者认为,分析学派创造性地用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更加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改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受迫害的不利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分析学派言过其实,似是而非,尤其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等主流经济学理念与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化个人”思想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这种道路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曲解,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本质的东西被稀释、淡化,甚至被抛弃,不应当提倡这种做法。

(二)融合范式II: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异端经济学的融合[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本身就被视为异端学派,自诞生之日起遭到主流学派的敌视,这种情形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同时,长期以来,马克思本人的一些论述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的西方异端经济学也是无法沟通的。

然而,一些西方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者在世纪之交的工作改变了这种传统看法。拉威(1992)[8] 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老制度主义、后凯恩斯经济学和女性主义经济学等异端流派的关系,认为它们除了对主流经济学持共同的否定态度外,还存在如下共性:(1)强调阶级(或阶层)分析; (2)重视财富的生产而不是存量资源的配置;(3)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容易爆发危机,再生产出不平等,带来贫困、异化和不平衡的发展;(4)这些流派都为妇女、少数民族和穷人权利作辩护,主张政府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干预,以此作为潜在平台形成对抗资本的大众压力;(5)在方法论上,也大都认同广义上讲的实在论、有机整体论和过程理性。

推荐访问: 马克思主义 新进展 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