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诊断

2022-04-06 08:32:02 | 浏览次数:

摘 要: 近百年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由中枢神经失调、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能源衰竭、物质堵塞和突变等因素引起的。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受、生理机能测定法和运动医学检查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产生 诊断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竞技)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现象,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大强度或近极限强度的训练,因做功太大,易引起疲劳。女运动员月经失常症发生率最高,占女运动员总数的86.0%;其次为筋肉疲劳症,占总人数的75.7%;失眠症者占28.4%;脾胃功能失调者占23.1%;而肾气不足症的发生率最低,仅占总人数的9.47%。女运动员月经失常症和运动性肌肉疲劳症是最为普遍的两种疲劳症候困扰着大多数运动员,影响其运动能力的提高,应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尽快消除疲劳,不断提高运动机能水平,并防止过度疲劳发生。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的病因和发生机理

1.2.1中枢神经失调学说。谢切诺夫很早就提出了疲劳的神经论观点,他通过实验证明:“人们通常把疲劳感觉归之于工作着的肌肉,而我对疲劳消除的解释唯一归之于中枢神经系统。”巴甫洛娃曾用脑电图的方法研究静力活动疲劳时大脑生物电现象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人体连续从事负荷的运动,可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性遭到破坏,造成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破坏原有的动力定型,导致皮层下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因之产生疲劳。

1.2.2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现代生理学认为,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组织器官保持其最佳功能状态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组织器官的活动使组织内环境紊乱,另一方面组织又拥有较强的调节机制,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肾脏泌尿系统、血液缓冲系统等使组织的内环境稳定在一个相对恒定状态,它们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在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情况下,由于组织器官产生的代谢产物较安静时大大增加,超过机体的代谢调节能力,会导致机体内代谢性酸中毒、血液pH值下降、高渗性脱水等从而引起疲劳。

1.2.3“衰竭”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体运动时,肌肉的能源物质(ATP、CP、糖、脂肪等)大量消耗,导致机体能源物质短缺,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不能完成预定的运动强度,出现疲劳。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疲劳,其能源物质的消耗有所不同。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CP等高能磷酸物含量降低与运动疲劳有直接关系;而CP的过分消耗对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疲劳的影响更大,疲劳状态时,肌肉中的CP含量仅相当于运动前的20%。在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中,血糖水平和骨骼肌糖原的减少,造成大脑皮层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是造成运动疲劳的直接原因。在超长时间的运动中,脂肪供能下降是导致运动疲劳的主要因素。

1.2.4“堵塞”学说。人体运动时,因能量代谢活动的增强而导致某些代谢产物堆积过多而又不能及时消除,进而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致疲劳物质。乳酸的堆积可通过多种途径造成运动疲劳:乳酸解离生成H+,导致肌肉PH值下降,抑制糖酵解过程,造成ATP供应障碍;乳酸解离生成的H+可竞争性的置换肌钙蛋白中的Ca2+,使兴奋-收缩脱偶联,导致肌肉机能下降;另外血乳酸含量的升高,降低了血液PH值,造成大脑工作能力下降。运动过程中,ATP大量分解,强烈激活AMP的分解过程,ANP脱氨使体内氨含量升高。氨含量的升高促发糖酵解过程,使乳酸含量增加,体内pH值下降,导致肌肉和大脑的工作能力下降。

1.2.5突变理论学说。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作用的综合,一个或同时几个因素的变化会相互作用,导致出现疲劳,故突变理论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保护机体免于衰竭,机体便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保护性反应。

2.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2.1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

主要通过运动员的外部表现和主诉进行诊断。疲劳出现时,运动员情绪淡漠、语言少,且逻辑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判断失误、皮肤颜色变红、动作的准确性下降、排汗量较多、呼吸快而表浅。运动员主诉身体疲乏、不想训练,心悸、记忆力减退,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感觉,睡眠不好,食欲下降,训练时出汗过多,心率快、胸闷气短,体重持续下降,有时出现恶心等等。

2.2生理机能测定法

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都下降。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的深度有关。因此,许多生理机能测定法都可用来判断疲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2.2.1脉搏。疲劳后,安静脉搏增加,脉搏细而快或不稳定,忽高忽低或趋于升高,尤其是晨脉每分钟增加10次以上。运动后不易恢复到安静水平,甚至小强度训练出现高心率。

2.2.2血压。疲劳时收缩压可升高2.5~6.5KPa,平均动脉压可升高1.5~4KPa。

2.2.3肌肉张力。当肌肉疲劳时,随着放松的能力下降,故肌肉放松时的张力增加,肌张力振幅减少。

2.2.4肌力。肌力会因疲劳而减少。每日早晚各测1次握力与背力,若两次均正常有下降趋势,即表示肌肉已疲劳。

2.2.5呼吸肌耐力测定。连续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30s,运动前、后进行对比。疲劳时,肺活量逐渐下降。

2.2.6体重。大运动量训练后,体重可以下降,一般两三天内可恢复正常。如长时间体重不能恢复,即认为很疲劳。

2.2.7定量负荷机能试验。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一次机能试验和联合机能试验,而其中联合机能试验更为重要。它是由三个一次机能试验组成,包括速度、耐力、负荷,能较全面反映机体机能情况。疲劳时脉搏、血压升降的幅度及恢复时间明显改变。

2.3运动医学检查

2.3.1血液化验。利用生化的指标来判断疲劳。疲劳产生时,血红蛋白值降低;血乳酸值升高;尿中出现白、红细胞;血液中尿氮含量升高。

2.3.2尤伯格姿势稳定测验。运动员站立、闭目,两臂前伸,十指张开(两脚成一直线,脚尖抵向另一脚跟)测出保持稳定的时间和何时出现震颤。疲劳产生时,手指出现提前震颤。

3.结语

竞技运动是一种比劳动强度更大的剧烈活动。特别是当今世界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大强度或近极限强度的训练,因做功太大,对筋骨肉和脏腑功能的影响很大,精气和能量的耗损更大,则更易引起疲劳,稍有不慎或持续强烈运动或不注意疲劳的恢复,则很易引起过度疲劳或内伤虚劳病。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除与所受的负荷强度和运动量密切相关外,还与运动员当时的生理、心理机能状态、年龄、训练水平、环境、四时气候、饮食起居、遗传因素等相关。所以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应以系统论整体观认识和探索其机理与本质。

参考文献:

[1]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2]宗华敬.疲劳与恢复[J].田径指南,1994(1).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 诊断 生与 运动 性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