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备考复习探究

2022-04-05 10:17:05 | 浏览次数:

如何抓好高三毕业班高考复习备考工作是每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重要的一环。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很多老师在高二第二学期中就完成了新课程的教学,并开始进行高考复习备考工作,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但收效甚微,学生始终如坠云雾中,解题无从下手,思维混乱缺乏基本的解题意识和能力,整个复习也就因此陷入“高耗”、“低能”,甚至“无效”的恶性循环。

如何提高生物高考备考复习课的教学效率?这是我当前生物复习教学中一直探索的问题。“复习”,如果只是基础知识的简单罗列,学生难免会厌倦;如果只是强调习题的解法演示,可能以会令学生深陷题海无所适从……在对新课标和考纲的认真研究以及近几年高考题型的分析,重新认真品味复习课的目标和功能,决定自己的复习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复习课的目的是要达到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炼生物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生物现象,提高学生解释常见生物学现象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做了一些具体的尝试:

例如在复习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时,本模块是以生命的基本系统——细胞为框架,学习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以及细胞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本模块以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纽带,介绍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历程。在设计复习这一模块时,不再以书本顺序重复,而是以整个细胞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重新寻找细胞生长、繁殖、衰老、调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如何获得物质和能量等。经过这样对整个模块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通过利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可以避免学生复习就是对书本生物基础理论内容的单调重复,目的就是死记硬背,感到枯燥无味,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思考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既巩固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笔者在《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一课复习教学时采用此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在复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和总结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什么物质?

(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细胞膜的组分中应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因已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特点,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

第三个问题接着我又设计了:

(3)细胞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类这两种物质吗?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和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学生立即忆起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脂类和糖这三种物质的科学结论。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发活跃,学得很轻松。教师讲的也很少,只是适当拓展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就越高。应该说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的复习内容。从课后的检测结果看效果很好。在接下来复习细胞膜的空间结构时,也是首先向学生设置问题,激发了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紧接着我又提供如下事实要求学生分析总结出答案。

(4)组成细胞膜的三种物质在其上是如何排布的?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了红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这片油脂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

通过对问题4的分析讨论,学生巩固了磷脂分子在膜上成双层排布的结论。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再现,又加强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的方式方法,达到了提升能力的效果。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第5个问题:

(5)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让学生对问题知识回顾很快得出如下结论:

①蛋白质有的排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嵌入其中,有的则贯穿其中。

②糖与蛋白质或脂类分子结合,形成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空间结构,巩固三类化合物在膜上的分布问题,显得顺理成章,学生回忆起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学生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观察分析,很快得出这种被标记的物质在膜上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到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构成膜的各部分都可以运动,所以整个细胞膜是可以流动的,最后得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在复习生物实验时,由于实验内容的考查,突出的是能力的考查,所以现在的高考实验题不再是那类靠死记硬背教材实验就能回答的,从近几年理科综合生物高考试题来看,试题均不再是直接取材于教材上的某个实验,而是取材于教材之外,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设计能力,这明显反映出命题者的意图,即避免死记硬背,引导灵活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一内容的复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分析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围绕此目的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哪些问题?应该取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完成此实验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怎样的处理?其次要引导学生从该实验中提取出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研磨,过滤技术,纸层析技术以及提取鉴定技术等,这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是进行实验设计中经常用到的,一定要掌握其操作要领,如凡是需要从细胞中提取某些物质时,就应考虑是否要用到研磨和过滤,凡是需要分离溶解在溶液中的某些物质时则应考虑是否要用到纸层析技术,生成 的产物是否需显色鉴定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思考回顾,不但使学生在复习过程重新巩固基本的实验思想,更加明白设计此类实验的方法,而且使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得到深化。其次是对实验设计知识的复习总结,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这是每个实验复习的中心内容。该部分内容在复习到每个实验时都要就相应的问题围绕思考。

例如2013年广东高考第29题:

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讲解成单糖。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如图1。

(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这道实验题是利用酵母菌的代谢内容重新设计的,在作答时首先要求学生对酵母菌的代谢过程、产物和繁殖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如第1小题 理解有氧呼吸才能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也可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改变溶液pH,pH改变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

第2小题产物酒精要用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来检测 。依据的原理是酒精能使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

第3小题第1问要考虑产物酒精是酵母菌生命活动无氧呼吸产生的,综合题意分析,在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适宜的情况下,装置内影响酵母菌生命活动无氧呼吸的因素就只剩下产物酒精浓度,在溶液的量固定,随着无氧呼吸的进行酒精浓度会增大,因此可能原因是随着酒精浓度增大,酵母菌无氧呼吸受阻产生酒精量减少。

第2问实验设计:首先要全面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等,才能科学设计出实验步骤和准确得到实验结论。

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对相关知识重现巩固,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由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再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更为深刻,更不易遗忘,并能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生物备考复习课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更是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复习课是在对既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知识层次。复习课究竟如何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复习,对所学知识能得到质的深化和提高,一直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论题。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

推荐访问: 高考 备考 探究 复习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