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化的人内传播

2022-03-23 09:18:07 | 浏览次数:

摘要:智能传播是今年热度较高的一个话题,其中有两种形态比较引人注目,即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麦克卢汉认为一个时代最有价值的并非这个时代所传递的信息,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以及它们带来的可能性,而物联网与可穿戴设备正在展现一种新的信息形式和传播模式,即数据化的个人和体外化的人内传播。

关键词:智能传播;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人内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正在以迅猛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这其中就包括以AI为基础的传播技术,以及有着AI参与的传播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从传播的角度理解AI这一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麦克卢汉和多伦多学派那里找到一点答案,在其《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在这个电力的时代,我们发现自己日益转换为信息的形态,日益接近意识的技术延伸……人可以越来越多把自己转化成超越自我的形态”(1)。而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出现,在延伸我们的传播器官之外,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将我们自身彻底转换为“信息”这一形态的可能性。

一、可穿戴设备与数据化个人

(一)可穿戴设备

1.可穿戴设备的历史与现状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遭遇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人们不再致力于延展某一项人体的功能,而是癡迷于将人类最新的造物,个人计算机穿戴在身上。但是这一过程显然是困难的。早期的此类尝试受局限于设备的大小和高性能所需的巨大电力消耗,在性能和大小之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来提供让人感到舒适而实用的可穿戴个人电脑。

在云计算技术出现之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形成了两种道路,第一种道路是沿着早先的可穿戴个人计算机的思路,依托更先进的计算机小型化技术来设计可穿戴设备。这一思路在今天的成果中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引起巨大关注的谷歌眼镜。但是时至今日,谷歌公司已经停止了对于谷歌眼镜的研发,究其原因,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使人们已经拥有了小型化的智能计算机,而谷歌眼镜的价格更加昂贵,功能却乏善可陈,因此无法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而另一条发展道路则是依托便携式个人智能计算机——智能手机,将智能手机作为数据的处理平台,通过无线传输在可穿戴设备上显示数据。换言之,这一思路下,可穿戴设备是作为其他计算机的显示平台出现的。而这一思路的产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如今在商业上取得相对的成功的智能手环,这种智能手环通常有与之相匹配的手机软件,可穿戴设备通常只负责收集数据,而真正的对数据的处理工作由智能手机完成。相对于谷歌眼镜,这种形式的可穿戴设备成本低廉,可以提供的功能更多,已经在商业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

对于可穿戴设备将来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将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如今的传播过程中,电磁波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正如麦克卢汉对“电光”的解释,电磁波本身并不是可以被解读的信息,但是如果它以一定的规律的进行传递,它就可以携带有意义的信息。因此,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网络”这一媒介时,我们会发现,正如报纸的载体不是纸张而是文字一样,“网络”这一媒体真正承担“信息的媒介”这一地位的不是我们使用的电脑或者是网站,而是电磁波。

电磁波作为媒介有着其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其传播的速度。电磁波的速度是光速,这是人类可能到达的最快的速度。其次,电磁波所能携带的信息含量巨大。最重要的是,电磁波这一信息媒介的价格非常低廉。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理解为什么网络电视又可以快速的取代其他所有的实体信息储存介质——比如光盘和移动硬盘,这实际上是电磁波携带的信息在取代实体信息储存介质中的相同冗余信息的过程。而穿戴设备的发展也将遵循这样的规律,成为一个电磁波的接受和显示器,而非处理器。而这一思路的最终发展的结局,将是可穿戴设备摆脱个人智能手机的桎梏,而转而依赖于具有更高算力的超级计算机,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服务。

(二)数据化个人

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并不局限于便携式的个人电脑,对于这一新的传播技术来说,其最具有开拓性的方面是其有可能创造的一种新的信息形式——数据化的个人。

1.何为数据化个人

为了解释数据化个人这一概念,就必须先了解我们的生活数据可以带来怎样的效用。当我们在理解麦克卢汉所述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时,不应该仅仅将其理解为媒介延伸了个人的功能器官,而应当从他在书中隐含的意味中去理解,个人的形象——也就是“人”的社会化存在,正是通过个人向外传递的信息所构建的。个人不断向外辐射信息流,包括一个人的谈吐,长相,行为以及这一切随着时间而产生的改变痕迹。当我们看到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皮肤褶皱时,我们明白眼前是一位老人。当我们看到出口成章,神态安详,为人谦和时,我们明白眼前是一位饱学之士。当我们看到体态雄健,习惯运动时,我们明白眼前是一位运动健将。诸如此类的信息帮助个人塑造他的“社会关系”。

但是这样的判断依赖于我们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经验,夸夸其谈的人也许会被认为富有学识,身体虚弱的人也会被误认为年龄偏大。这时客观的数据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如果能够监控个人的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由计算机向外输出我们的完整的信息流,我们可以把这种记录日常生活的信息流成为生活流。夸夸其谈的谎言可以被个人每天打开书籍的次数所打破,当客观的数据——生活流在建构个人的社会存在时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数据来展现自我,总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个人以往留下的和正在传输的数据来构建对他的完整印象。而这些被储存的“生活流”也就变成了个人在信息世界中的代表,成为一个数据化的个人。

2.如何构建数据化的个人

构建数据化的个人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没有办法通过一次扫描来将人体数据化。因此生活流的重要性就在这一过程之中凸显了出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体重和肌肉含量的变化来了解他是不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可以通过心跳速度的变化来感知情绪的波动,换言之,构建数据化的个人所需要的是源源不断地大量数据,这种数据要求对人的行为全方面地监控,而进行这种监控的可能性也随着可穿戴设备地出现而出现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可穿戴设备与生活流地关系,正是可穿戴设备这种传播技术的出现,才创造了生活流这一新信息形式。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可穿戴设备出现之前,除了相关疾病患者,又有谁会关注自己的心率和深度睡眠时间呢,而当可以检测这两项数据的智能手环出现之后,心率和深度睡眠时间便成为了一种对大众来说都有意义的信息,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了。

数据化个人的建立依托的正是这样一种对人体全方位和全时间的检测,如果能够完整收集生活中行为的次数、程度等数据,就可以在计算机上构建一个生活流数据库,甚至,如果能够有对应的处理能力,这个数据库还可以被聚合成一个可以被感知的数据影子。

二、物联网与体外化的神经系统

(一)物联网

1.何为物联网

学界对物联网有较为统一的定义,现在普遍认为物联网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网络线射频识别(RFID),即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网络将各类物体连接起来,当物体拥有可以被识别的标签后,通过 RFID 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识别该物体的相关信息。

“物联网”是在2005年,由ITU(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的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提出的。依据 ITU的报告,在物联网时期,人们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将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设备、物体和人。这种以人类之外的万事万物的互联互通为发展方向的信息互联架构,也就被称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2.个人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集群,包括企业生产监控系统,城市服务查询系统等等。在这里主要要谈的是应用在个人身上的物联网技术和这一技术所带来的可能性。

以物联网应用在个人健康传播为例。在我们的身边,不知何时出现了数量颇多的“智能体重秤”,这种设备不仅可以对用户的身体情况做一个的完整反应,更重要的是,如果用户注册一个该体重秤所属企业的账户(在中国,这一账户通常会建立在社交媒体账户之上并与其绑定,此案例中,该账户的表现形式为微信账户的附加程序),那么该企业就会为用户提供一个数据库,用以记录该用户每一次使用“智能体重秤”所产生的数据,而这一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就形成了该用户身体状况的“生活流”。而企业的云计算平台可以对用户的“生活流”进行分析,将身体的变化反馈给用户并对其健康状况提出建议。

3.物联网的传播模式

分析这一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在物联网的传播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即用户、交互设备、知化(知化意味着赋予对象认知的能力)的设备(知化的设备可以与交互设备为同一设备)、可以量化的目标以及整合化的计算机网络。

这几个要素在“智能体重秤”案例上分别体现为用户本身——即用户,搭载微信的移动通讯设备——即交互设备,体重秤——即知化的设备,可以量化的目标——即体重和身体数据,企业数据库和云计算平台——即整合化的计算机网络。而其传播过程可以这样描绘,用户使用交互设备与知化的设备产生联系,知化的设备追踪和检测可量化的目标并向整合化的计算机网络输出生活流,整合化的计算机网络对生活流进行处理之后对用户给出反馈和建议(该模式见图1)。

如果把眼光再投向信息技术领域,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建议,物联网技术体系可以划分为感知层、接入层、物联网层、服务管理层和应用层。对比之下就可以发现这两个分属不同学科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重合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个模型的科学性。

(二)体外化的神经网络

依赖于这样的一个传播模式,物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技术的开创性就凸显了出来。简而言之,物联网技术赋予了机器认知,交流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这一系列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和延伸人的神经与大脑功能。

瘦身减重是许多现代人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减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脂肪含量,肌肉含量,运动与饮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单个人自身神经系统和思考能力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而个人物联网——智能体重秤在这个过程中就展现了他的延伸作用。

依赖于智能体重秤,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基础消耗等等关键因素以数据这种直观的因素展现出来。而依托于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智能体重秤的服务商可以对身体情况给出一个建议。例如,一位用户体重偏高,但是肌肉含量偏低,体脂率很高,就会收到摄入低热量食物,多进行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结合的建议。而同样的体重偏高,但是肌肉含量也很高的用户,则会收到只进行有氧运动的建议。

甚至还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将智能体重秤和可穿戴设备结合起来,检测个人每天的运动所消耗的热量和饮食摄入的热量量。云计算平台就可以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数据进行运算,明确的指导个人应当进行多长时间多大烈度的运动,应当在三餐中吃什么以摄入合适的能量。如果这一设想成为现实,这一系列的过程不仅替代了人们对于“运动”“节食”的思考过程,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过程,甚至将这一过程延伸到了更具体更直观的层面,而在减重这一难题中,人们所需要的就只有开始减重的意愿和坚持下去毅力了。

三、体外化的人内傳播

通过对可穿戴设备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分析,一种新的信息形式——生活流和一种新的工具——体外化的神经系统。一种图景就被展现了出来,这两个新的概念下隐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体外化的人内传播。

(一)何为体外化的人内传播

米德通过传播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自省活动,他将人这一主体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代表具有行动意愿的个人,而“客我”代表对自我的认知,包括社会期待和个人期望等,而人的行动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交互之中达成的。

依托于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人内传播中“客我”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在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监控下,人可以建造一个数据空间投影,在这个空间中,所存在的不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是数据化的行为和数据化的状态。

而依赖于这个数据化的个人,智能传播设备可以根据大数据对人進行评价和建议,换言之,智能传播设备直接像用户输出“客我”,基于大数据的电子计算机成为了大脑的延伸。

在此基础上,这一部分的人内传播的形态也改变了。首当其冲的是,由于“客我”是在体外形成的,那么具有行动意愿的“主我”与代表社会期待的“客我”之间的交流就被延伸到了体外。另一方面,传统的人内传播是具有行动意愿的主体“主我”与代表他人评价和期待的“客我”的传播过程。而在智能传播的辅助下,这一传播过程转变为“主我”通过基于大数据的评价形成自我期待,再根据自身意愿和物联网设备的提示决定行动。

(二)体外化的人内传播可能的困境

这里所述的体外化的人内传播尚未成为一种现实,而是根据传播学的相关规律进行的一种推论。但是这种推论仍然有许多的困难阻挡。

首先,建立数据化个人面临着技术上的边界,如何把行为转换为数据是一个难题。而人的行为和状态多大程度上能被数据化,决定了这一设想有多大程度能够被实现。另一个方面计算机的算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决定了机器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又能够将人的功能延伸到什么地步。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所说,三项技术突破可能开启智能传播时代,分别是廉价的并行运算,大数据和更好的算法。技术将把我们推动到怎样的高度,仍需要时间来给予答案。

其次,正如多伦多学派一直以来的警告,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无疑是一种参与度极低的冷媒介,依赖于这种媒介,将会降低人的思考能力。如何使用智能传播,如何界定人与机器的关系,仍需要更多的思考。

注释: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参考文献:

[1][美]凯文·凯利著.必然[M].周峰,董理,李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日]野村直之著.人工智能改变未来——工作方式、产业和社会的变革[M].付天祺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

[4][美]阿米尔·侯赛因著.终极智能——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未来[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5][加]麦克卢汉,[加]泰格龙著.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封顺天.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J].信息通讯技术,2014(3):52-57.

[8]胡泳.未来的传播媒介——物联网与可穿戴设备[J].新闻与写作,2016(11):59-66.

[9]曹三省.物联网+媒体:当下与未来[J].新闻与写作,2016(11):7-10.

[10]陈力丹.论人内传播[J].当代传播,2010(1):9-13

推荐访问: 的人 体外 传播